张小妮
[摘要]小学语文读导法强调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教师要致力于导读,力求掌握“导”的艺术,善于利用得体、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善于拿起文章跟学生一样琅琅读书,使得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使学生乐于参与的地方。
[关键词]读导教学;主导;参与;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小学语文读导法强调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
一、读导法应坚持四项原则
读导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外,还要着重坚持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承认学生有着个性差异。教师以导为主,为全体学生能学提供帮助,能在学生尝试性的读书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教学方法,以学定教,以读定导,通过有针对性的“读”和“导”,发挥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性原则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读书的方法只能从读书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用学生的多读多想多说来改变我们“以讲带读”、“以导引读”的旧模式。
(三)整体性原则
小学语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笔优美,很受小学生的喜爱。每一篇课文,它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只有着眼于整体,视野才能更阔,目标才能更清才能完成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四)合作性原则
我们强调读,并非减弱老师的“导”。也并非是排斥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相反,在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必需。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一讲了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同桌、小组、师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在课堂内互动,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互动互补中有所进步,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二、读导法一般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的思考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主读书,集体互相合作。教师根据从课堂上反馈来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导趣、导向、导法。读导法一般教学模式是“初读——深读——精读”。让学生先初读课文,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尝试的机会,这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教师根据反馈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加于具体的指导,更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深读的内容主要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所谓的重点,应该是担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任务的部分内容,而难点则一定是学生要掌握这些重点所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学生初读课文后,必有所得,也必有所疑,老师作为班级集体学习的组织者,适时创设合作交流的气氛,是教学必需的。一般做法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针对目标尽量地表述自己的读后感,成功的快乐留给学生去体味,让其从成功中悟出学习方法。个性问题由学生个人主动解决,通过对比、迁移、联想,借助工具书及查阅有关资料,在进一步的读书中尝试解决。对带有共性的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老师梳理后,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然后在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共同解决。
精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也是作者、教师、学生感情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时候,有感情的读书,分角色的表演,背诵部分精彩片断等,更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在读书中吸取精华,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读导法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全面的学生观和全面的教育观,要树立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依据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有可能读好书,同时,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要为他们质疑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方向。没有问题的课堂也许就是问题最多的课堂。
教师要跳出无谓的大量提问和繁琐分析,致力于导读,力求掌握“导”的艺术,善于利用得体、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善于拿起文章跟学生一样琅琅读书,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使学生乐于参与的地方。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