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建议

2017-06-11 07:05:31郭玉兰刘建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文化管理艺术形式

郭玉兰 刘建霞

〔摘要〕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应进一步提高文艺为现实服务的规划水平,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和文艺现代性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强创作主体队伍建设,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促进创作质量和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步提升;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

〔关键词〕 山西;文艺创作;优势题材;艺术形式;创作主体;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09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要实现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下大气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通过认真学习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讲话精神,结合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笔者对山西文艺创作的成绩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几点建议。

一、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获奖文艺作品多、质量高

近年来,山西文化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在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电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动画片《终极大冒险》、广播剧《种树人》获奖,《流动的花朵》《乍放的玫瑰》《少年的荣耀》等图书更是连续三届获奖。话剧《立秋》、说唱剧《解放》、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大红灯笼》、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等众多剧目先后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蒲剧《山村母亲》荣获文化部新设的“保留剧目大奖”。晋剧《巴尔思御史》和《上马街》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科幻小说《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些不同文艺门类的精品力作立足山西本土,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主流价值观,凝聚了全省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代表了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奉献给人民群众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二)进京展演剧目强、影响大

在2015年北京各大剧场举行的“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中,我省集中推出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话剧《最美村官段爱平》和《生命如歌》等10部优秀新创剧目。展演剧目突出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涵盖了话剧、舞剧、音乐剧等8个艺术门类,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作品,为扩大山西文化影响、塑造山西美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山西本土特色浓、内涵深

山西近年来的文艺作品注重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写山西人、抒三晋情、讲山西故事。晋商题材的电视剧《走西口》《乔家大院》都曾是央视开年大戏;大型舞台剧《立秋》《一把酸枣》反映了晋商历史,讴歌了晋商精神,尽现晋风晋韵;说唱剧《解放》是三晋题材文艺作品常演常新的一个缩影;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夜袭》《刘胡兰》和《八路军》等都是山西党史题材的佳作精品。这些山西本土特色的作品在观众中获得了广泛共鸣,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山西文艺创作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山西故事可以讲得再丰富一些

山西文化资源丰富,可供创作的题材丰富,可以讲的山西故事很多。可是目前山西的文艺创作题材较为集中,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从2014年至今,山西全省拥有至少6个不同剧种或剧本的“于成龙”廉政剧目,至少有8家院团在演出“于成龙”的题材。在2015年“山西省优秀新創舞台剧晋京展演”的10台剧目中,有6台以抗战为主题,2台以廉吏为主题。另外,从目前山西文艺新创作品整体来看,存在主题思想严肃的多、活泼欢快的少,时代背景古代近代的多、现代当代的少,剧中主人公中年老年的多、青春年轻的少等情况。

(二)反映当代改革发展进程的作品可以再增加一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时代不能没有大作品。近年来,山西文艺作品特别是在银幕和荧屏上的作品中,反映当代改革进程、改革人物的作品偏少。面对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振聋发聩的文艺作品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而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参与者、社会进步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广大文艺工作者完全可以更多地关注改革、关注发展、关注现实,做改革发展的记录者、思考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先倡者,为改革开放事业加油,为国家的繁荣昌盛鼓掌,为山西的振兴崛起喝彩。

(三)普通民众的文化发声可以再响亮一些

近年来,山西的文艺创作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展现了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形象,包括人民警察、法官、医生、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普通干部、农村妇女等。但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比较微弱,成为文艺作品主角的机会不多。而事实上,要实现文艺上的“接地气”,我们的文化趣味、文艺趣味就不能只专注于那些宏大叙事,还应该让人们看到文化的“底层叙事”,听到文艺的“草根诉求”。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展示各条战线上普通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也需要聚焦普通民众的基本面貌,表达普通民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变化,体现更多的社会现实热情和人文精神关怀。

(四)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可以再提高一些

当前,山西的文学评论已经形成一种求真务实、质朴厚重的学术风格。但是在目前的文艺生态环境中,随着创作队伍和作品数量的快速发展,文艺评论与创作出现了一定的失重和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评论队伍和评论效能的不济与乏力,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不多,难以引起讀者的有效阅读兴趣。而事实上,评论也是一种创作,优秀的文艺评论应该是观点鲜明、言之有物、深入浅出的好文章。评论的开展不应只针对好的作品,还应对整个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清晰、准确、尖锐、深刻地提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

三、形成山西文艺创作发展现状的综合因素分析

(一)作品质量高、获奖作品多主要得益于山西文艺创作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是山西文艺创作长期坚持的一贯传统,也是山西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是山西文艺作品获奖较多的首要因素。纵览山西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主旋律作品。近年来,山西的文艺作品较少受消极、颓废等艺术思潮的影响,始终没有偏离主旋律的正确轨道。同时,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大都本土特色浓郁,晋商文化、抗战文化更是八大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有关打造品牌的政策和倾向也鼓励创作者在这些方面多出精品,因而在这些领域形成了一个创作的优势地带。晋商题材的作品整体质量较高、反响较好,但真正的宏大作品尚未出现,也没有一部足够分量的电影大片,这和晋商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相匹配的。究其根源应当首先是作品思想性的力度深度不够、视野的开阔广度不够,此外,资金投入的有限、市场运作经验的欠缺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原因。山西的红色题材作品特别是抗战题材作品不乏佳作,风格质朴,场面宏大,但受近年来普遍出现的“神剧”、“戏说”等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神剧”现象,对于山西在民族灾难中的艰难困苦表现得不够,将沉重的历史演绎得有些轻松活泼。

(二)直接反映现实重大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的作品相对不多,某种程度上是特定的转型期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折射和体现

以“改革文学”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范围内文坛上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山西也不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力作,如柯云路的《新星》等。但随着全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要把握这样的复杂现实,不仅客观上难度很大,而且风险也加大。作家一方面可能出于安全意识等待更为成熟的时机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客观现实的艰难复杂和变幻莫测也确实令一般作家难以落笔。另外,山西文艺作品曾经不乏对于煤炭奉献精神的讴歌,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煤炭政策多变,加之近几年来煤炭市场低迷,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客观上困难重重。

再以“反腐文学”为例,当自上而下的反腐风暴尚未全面展开时,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大声疾呼,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以作家张平为代表的山西作家队伍也创作出了《天网》等力作。而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形成的反腐风暴,破解的大案要案越来越多,且不说这些案件中的种种内幕和细节是作家们没有条件去深入和体验的,仅仅是公开曝光的一些腐败证据就已经令全社会瞠目结舌,超出了作家们的想象力。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家们的反腐“力作”反而显得简单幼稚了,在这样的反腐形势下,作家们和普通人一样更多地是在震惊、了解、观察、思考。相信我们的作家在反腐素材大量积累之后、在现实的巨大刺激之下,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创造灵感,创作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传世之作。

(三)社会转型期各种压力的增大和加剧迫使作家们选择历史、神话等题材来进行创作

在文艺创作的题材选择上,有些作家确实存在着避难就易、避实就虚、逃避现实的做法,但有些作家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远离了现实,实际上却是在用历史题材影射现实,是借古讽今。“讽”的含义不是讽刺挖苦,而是“规劝劝说”。其实,反映现实问题确实不一定非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也不一定远离现实,甚至神话、科幻等题材都是现实世界的观照方式。当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减少的时候,我们不应当简单地指责作家,而应当相信作家的文化良知一直都在。

为了对作家们选择创作题材方面进行分析,应当对其类别类型和生存状况做一些必要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传统意义上的专职专业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渐渐地笔力不再像过去那样锋芒锐利了,新生代作家以及新新生代作家们有不少是业余兼职作家,他们没有条件经历传统的、系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训练,而只能是运用一些比较时尚的创作方法或者是机缘巧合地接受了某一种创作方法。从创作的动力和目的分析,他们有时可能并非着意反映現实针砭时弊,而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进行创作。这个创作群体中确有天才作家存在,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受欢迎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家作品要予以重视,更要加强引导。

(四)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不够响亮说明对于“生活剧”的创作优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反映社会普通人生活的“生活剧”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山西虽然没有产生像电视剧《渴望》《蜗居》那样的轰动作品,但也不断有佳作涌现。近年来,国产“生活剧”虽然数量不少,但要产生轰动效应很难。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文化产品特别是韩剧进入中国文化市场造成的。反映当今普通人生活的“生活剧”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作品,如电视剧《奋斗》等,一般都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前沿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生活多姿多彩、新潮时尚,领时代风气之先,容易形成较多看点和热点。山西的“生活剧”要想更多地反映基层民众的文化发声,取得和历史题材、红色题材作品同样的成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下工夫去探索创作优势。

四、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文艺为现实服务的规划水平,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

1.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努力推出更多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时代感的主旋律作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紧紧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潜心打磨,努力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作品数量和时效性,还要有更广阔的现实视野、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博大的人文情怀,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主旋律作品。

2.充分利用山西文化资源优势,把文艺创作事业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长期性工程。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将文艺创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蹄疾而步稳”地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深入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山西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逐步实现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努力推出文艺精品,进一步推进山西文化强省建设。

3.认真研究艺术传播规律,选择最适宜的文艺形式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为了实现文艺创作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多作贡献的目标,我们应综合考虑时代特点、形势需要、群众期待、发展基础和地域特色等因素,通过把山西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优势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如用底蕴深厚的大型系列人文历史专题片、青少年受众喜爱的网络游戏、精美的旅游演艺等塑造“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用制作迅速、传播力强的电视宣传片等塑造“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转型形象”,用表现力强的小说、影视剧等塑造“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用制作精美的旅游广告片等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的壮丽形象”,用影视剧、舞台剧等塑造“以廉为荣、艰苦创业的清明形象”,用歌舞、美术作品等塑造“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安康形象”。

(二)进一步加强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

1.传统文化特别是晋商文化题材的创作,要在现有基础上推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品位”的宏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山西的优势题材还存在着很大的创作空间,要把目光放得再深远一些,把视野扩得再广阔一些,深入挖掘我省传统文化资源“富矿”,加强山西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进一步讲好山西故事、奏响山西旋律、塑造山西形象。应当努力在2~3年内创作出至少一部“国际范儿”的经典电影大片,将山西引以为傲的晋商历史文化和山西壮美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实现文艺创作和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

2.革命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要进一步提质升级上档,推出“彰显山西气魄”的传世经典。红色文化题材是山西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奖项最为集中的领域。要充分利用山西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题材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创作内容上,要以抗戰题材为主,增加其他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进一步放宽红色文化题材的创作视野,增强其思想感召力、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创作形式上,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创作众多的电视剧,还应当努力创作出能够彰显山西气魄、更加震撼人心的传世经典大片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创作,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增加深度和力度。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近年来,山西的“生活剧”成功为外界认可的大多是农村题材作品,如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主题崇德向善,剧情巧妙,语言幽默,山西特色鲜明,观众高度认可。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村题材作品的深度和力度,要针对当前作品展现美好居多、反映现实困难和问题较少的状况,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努力创作一批有生活、接地气、高品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村题材作品。

(三)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和文艺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1.在继续加强山西传统优长艺术形式的同时扶持新的文艺形式。为了进一步提升文艺作品的传播效果,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对待受众的喜好,不仅要研究什么样的内容受欢迎,而且要研究什么样的形式受欢迎。在具体实践中,要时刻关注文艺发展的潮流、趋势以及各种流行、时尚,关注文艺形式的演变、演化、演进规律,特别是要关注时代受众的文艺需求和文艺审美需要,通过扶持新的文艺形式,让创作内容更优质,让文艺形式更优势。

2.将创作精力由舞台剧等转向舞台剧和更具传播力的电影大片、动画片等艺术形式的并重。从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来看,我们的长项是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小说、诗歌、戏曲、电视剧、舞台剧、传统歌舞等,时尚的电影大片、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动漫、流行歌曲、现代舞等则是短板。为此,应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拓和创新文艺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段,发挥长项,补齐短板,力爭通过电影大片、动画片等更具现代传播力的艺术形式,使我们的作品竞争力更强,生命力更鲜活,时代气息更鲜明,实现文艺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进一步加强创作主体队伍建设,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

1.设立繁荣文艺创作的专项资金,鼓励作家艺术家在现实题材上多下工夫。为了进一步鼓励作家艺术家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努力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可以考虑设立“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现实题材创作奖”等奖项,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关注改革、反腐等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题材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工作,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在创作现实题材过程中,作家艺术家要通过介绍普通人在现实背景下的平凡生活来折射现实社会,通过书写普通人在曲折人生中的坚守与坚持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通过描写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对作家艺术家队伍进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外现代派的艺术创作如意识流小说、意象派诗歌、荒诞派戏剧等,对我国作家艺术家影响很大,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导致相当一部分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遗忘了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作家未受过正规创作培训,甚至未受过任何创作培训。但作为创作的基本功,正规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作家艺术家队伍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培训,为作家艺术家自身的灵性悟性和创作才华插上翅膀。对有才华、有潜力、作品受欢迎的年轻作家应当适当扶持,助其成长。应当鼓励各类作家们积极创作,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引导他们的创作方向,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促进创作质量和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步提升

1.集合文艺评论科研力量,对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集中攻关。加强文艺评论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的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要整合各文艺组织、艺术专业院校资源,建设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对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集中攻关,利用传播优势,重点推出专栏、专版、专题,传播主流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营造良好的文艺舆论氛围和健康的文艺生态。

2.利用期刊、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加强文艺评论,增强影响力。应支持和鼓励文艺评论者通过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在新媒体上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引导文艺评论者在各种媒体上多宣传山西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山西人民的生活熱情和奋斗精神。努力通过加强文艺评论,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升群众素质结合起来。

(六)进一步創新文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

1.在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文艺理论内容,尝试重新认识文艺创作的范围,盘点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流派。当前,文艺创作领域范围越来越大,创作种类越来越多,创作方法越来越复杂,边界越来越模糊,用传统的文艺理论已经难以对当今的创作和作品进行分析和概括。如今网络文学在青少年人群中盛行,网络文学种类繁多,除我们比较熟悉的“校园小说”、“官场小说”、“奋斗小说”、“穿越小说”等外,还有“逆袭小说”、“玄幻小说”、“仙侠小说”、“修真小说”、“悬疑小说”、“灵异小说”、“惊悚小说”等。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在青少年读者群中占有很大市场,但长期为主流文艺创作和研究所忽视、漠视、鄙视。从监管角度关注,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其创作队伍、读者人群、艺术手法、风格流派、艺术价值、传播效果,特别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作品映射现实的方法等。应当将网络创作列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至少应给予其和纸质文艺创作同等程度的重视,以利于正确引导青少年读者群体向主旋律靠拢。

2.及时关注新的具有创作性质的内容产业和新生事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文艺与相关领域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新业态新事物新创作不断涌现。比如一些综艺类电视节目、文化产业与IT产业交叉边缘地带的创作行为都具有文艺创作的性质。对此,我们应及时关注,加强管理。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时尚文化产品,如三维动画、VR等,要注意并且分析其中的艺术创作成分,使现代科技和现代文艺创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繁荣创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大合唱。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文化管理艺术形式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 16:18:58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创新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职业·中旬(2016年9期)2016-12-22 20:22:46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试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光影艺术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09:00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09:39:40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18:55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人民论坛(2016年15期)2016-06-24 11:28:25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3: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