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从众心理的原因及其控制

2017-06-11 01:21赵淑琴
教育界·上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职生控制

赵淑琴

【摘要】研究中职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中职生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发挥从众心理在中职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中职生的消极影响,把中职生的从众行为引导向一个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中职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关键词】中职生;从众心理;原因;控制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通俗地讲,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中职生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择业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旷课从众。

一、中职生从众心理产生的需要

(一)与群体保持一致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人们总是会选择和其有共同爱好或者共同目标的人做朋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群体。在这个小群体中,大家会尽量和这个群体的成员保持一致,并且希望和他们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些意见不同的时候,持有不同意见的那个人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来和群体保持一致。

(二)为取得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

中职生在进入一个群体时,总是希望能被群体里面的其他成员所喜欢,没有一个人愿意被群体中的成员讨厌。这样一来,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言行就会影响少数人的言行,因为大家都想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喜欢,不想与他人不一致而引起其他成员的讨厌。

(三)想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职生加入一个群体是因为自己需要朋友,加入群体之后也希望能和群体中的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自己和群体必须在言行上保持一致,害怕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不一样时,群体里面的其他成员会因此而孤立自己,怕自己失去朋友。

(四)不愿承受與众不同的压力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时,总是要承受很多压力,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要承受那些冷嘲热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受这样压力,所以中职生会选择“随大流”,不与众不同,就不会承受什么压力。

二、中职生从众的原因

当今的中职生之所以产生从众心理,是由个体内部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

(一)个体因素

1.缺乏自信

有些中职生从众是因为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的行为、观点或者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时是错误的,严重缺乏自信心,于是就会放弃本来的行为、观点和想法来追随别人。

2.依赖心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从小被父母溺爱,什么事都依靠父母。等到离开父母时,这种依赖心理依然存在,他们只能将对父母的依赖转嫁在同学身上,盲目地从众。

3.害怕孤独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有强烈的被他人接纳、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一旦集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某种行为,自己不敢也不愿“反潮流”,怕受到其他人的非议和排斥,乃至孤立,怕大家不理解或被别人抛弃,于是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放弃个人意见而附和集体或社会要求,以取得外界给予种种补偿,并把从众当成适应群体的良方。因此,为确保所采取行为的安全性,不被排斥惩罚,很多中职生在同宿舍或同班级的大多数人的意见面前通常会选择“随大流”。

4.攀比心理

攀比是青年人很容易产生的一种行为,攀比是由比较而产生的。有了攀比,中职生就很容易选择一个“参照物”来进行比较。一旦选中了“参照物”,中职生就很容易不顾一切地去模仿。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通信的发展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还不成熟,中职生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往往具有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存在很大的好奇心。而社会通信的发展导致其出现从众行为。

2.学校的群居生活环境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校园是一个群体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差不大,属于同辈群体,因而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3.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的权威过于强大,很多学生只好顺从父母,不愿意违背父母的意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唯唯诺诺的性格,此后变得什么都害怕,在群体里面也不敢发表与他人不一致的观点。这也是中职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因素。

三、从众心理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有利于群体集中全力达成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会和群体保持一致。

2.有利于中职生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

在群体中从众可以使大家同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这样一个互助过程可以使群体成员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且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

3.有利于中职生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

中职生中的正面典型,可以带动身边一部分人,如果这群人都这么干,那就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从众心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消极作用

1.抑制个性的发展

盲目地从众对于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中职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职生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很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如经济贫困的学生如果把贫困看作自己的一种“缺陷”的话,那么他们会向经济阔绰的学生看齐。

2.阻碍创新意识的形成

盲目地从众会形成“一家之言”,容易形成死气沉沉的学术氛围,严重妨碍创新火花的产生。

3.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入

现在通信日益发达,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盲目地从众更使得中职生深受其害。

四、消极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

从众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职生的从众心理,来建立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中职生在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并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于消极的从众行为,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对于缺乏自信的中职生,要控制其从众行为,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让中职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其体验成就感;也可以让他们做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比较投入,获得成功的概率也会增大。家长与教师对于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予以肯定或表扬。

(二)培养中职生健全的人格

中职生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学校应该注重中职生人格的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中职生课程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中职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会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教师运用强化管理方法,抑恶扬善,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集体的精神财富。

(四)在实际情景中减小群体压力

中职生从众有时候是迫于群体的压力,群体成员选择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意见时,人数越多,压力越大,这样就更加容易影响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减小群体压力,群体中的意见可以不公开,大家各执己见。群体压力减小,就减小了中职生从众的可能性。

(五)积极帮助中职生规划中职生涯

中职生的目标不明确是产生从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辅导员应该尽可能地和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友谊,以更好地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困惑和迷茫。学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范围,帮助中职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认真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慢慢地前进,最终达到目标。

(六)培养中职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应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自覺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群体的利益。

总之,从众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中职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从众心理,但是要分清是非标准,对于消极行为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必须清楚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信念。教师应充分利用中职生的从众心理,将中职生的行为带到一个积极健康的轨道上,让中职生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李雪.中职生从众心理成因及调控[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Z1):57-58.

猜你喜欢
中职生控制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