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
【摘要】研究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顺应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发展需要,为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理论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问题;应用
一、前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合作学习逐渐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是受一些因素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因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首先,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合作学习之后,通常会进行成绩的对比。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与鼓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激发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热情。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水平也就不同。例如:有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学得好,有的学生对图形知识掌握较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就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可以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从而使难题迎刃而解。可见,合作学习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为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合作学习的特点
(一)合作学习具有互助性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学习能力强的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习能力弱的动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应学会取长补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观察并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实现共同进步。
(二)合作学习具有互补性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组,使学生进行交叉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互补。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三)合作学习具有自主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而不是进行表面形式上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有自主性,有主动合作的意识,主动与其他组员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较难的问题,学生能积极与其他组员探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从而获得解题技巧。发挥主觀能动性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四)合作学习具有互动性
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的互动形式,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合作学习形式的介入,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四、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分组过于随意,不够科学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但仍有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仅按邻桌、前后桌分组,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按性别分组,没有考虑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个性差异等。过于随意的小组划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无法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不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并不高。小组中,往往是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几乎不参与小组讨论,一直处于旁听状态,从而无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甚至丧失应有的自我判断能力[1]。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讨论结果展示不够理想
学生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时形式单一,通常都是一人代表全组发言,仅是对最终意见的陈述,小组其他成员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甚至一些有见地的观点也被无视。由于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来开展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学生讨论结果展示不理想,导致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彻底,影响了教师因材施教。
(四)合作学习形式过于化
小组合作学习原本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呈现形式化倾向。教师要求小组讨论解答数学问题时,学生只是将各自答案简单汇总后报告给教师,并没有就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导致合作学习成为形式化的学习模式。例如,教学《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提问:“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不对齐答案是一样的吗?”有的小组成员间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讨论,也没有进行合作计算,只是简单地表达一下各自的观点,合作学习彻底沦为形式主义。
五、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一)分组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合作学习最普遍的形式是小组学习。教师分组时应全面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学生性格差异、成绩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等进行划分,实现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2]。具体划分小组时,还要考虑班级实际情况,以每组4-6人为宜。各组组员之间要性格互补,优势互补。每组需要安排一名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组长负责向组员布置学习任务,同组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优秀小组至少有两名上课能积极发言的学生,以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改变提问方式及提问内容,提高学生讨论热情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热情度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息息相关。教师提出有趣的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也很热烈。所以教师要学会提问的艺术,在注重提问内容的前提下,要运用多种提问艺术,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前期铺垫,提供参考思路和必要的解题技巧,启发学生去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或者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可以通过提问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三)完善合作结果展示,优化评价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结果展示,最普遍的形式是分组交流,由一人代表整个小组发言,展示形式单一。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做结果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在遇到有探讨意义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多样性的合作学习结果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优化评价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为学生打造学习探索空间。过去一般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参与度。例如,学习二年级《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提问:“用什么样的方法算出花朵数?”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在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有利于接下来的针对性改进,提高学习成绩。
(四)改变教室摆设布局,增加小组讨论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教室的摆设布局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桌椅并不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3]。教师应按小组布局,方便组员之间学习交流,解决问题效率更高。按小组布局,使组员都聚集在一起,活跃了小组学习氛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教室摆设布局,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六、结语
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对提高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部分教师运用不成熟导致效率较低。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合作学习的相关方式方法,提高其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数学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分组,精心设计提问内容,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努力完善合作结果展示,优化评价教学;改变教室摆设布局,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总之,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学会恰当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淑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6(13):94-95.
[2]张朴.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95-96.
[3]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