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研究

2017-06-11 10:12刘翔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新课程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达到新课程目标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确立,迫切需要调整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乐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拓宽视野,更加主动地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探究 学习方式

一、新课程呼唤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1.“以退为进”呼唤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重教法,轻学法,把教学活动看成单纯的“传授+接受”,对学生来说,放学以后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做,很多休息和玩乐的时间被剥夺,许多学生的学习在考试的压力下很不快乐,效率也不高,更不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只是在外部压力下的被迫学习,甚至有许多学生开始讨厌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将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以教师的“少讲”换来学生的“多说”,以教师的“退”,换来学生的“进”。[1]

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学来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解放学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更是要力求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2]

2.“兴趣使然”呼唤学生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新一輪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以上理论来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拉回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和谐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1. 增进互动,兴趣为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数学教学开始之前若能巧妙设计,做到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则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 教学简析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笔者创设了《阿凡提》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快过年了,给地主做了一年苦工的阿凡提想要回他10个金币的工钱。可地主说:“不要说10个金币,笔者这里有1箱子的金币,如果你能把它们往上一抛,落下以后个个都正面朝上,那么这一箱子的金币都给你。”随着故事的结束,笔者问:“阿凡提可能得到所有的金币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迫不及待的举起了小手。在本环节,通过讲述《阿凡提》的故事,巧妙地与新课内容联系上了,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产生了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3]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叫学生自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小剪刀。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生1:笔者们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把剪出的三角形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并且,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生2:笔者们也是沿着高剪开,剪成两个梯形,然后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生3:笔者们不是沿着高剪的,剪拼后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实践告诉笔者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参考资料

[1]余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马云鹏 《课程与教育论》 (中央关拨电视大学)|

作者简介

刘翔滨,学历:大专,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工作单位:厦门市大同小学,职称:二级教师,籍贯:福州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