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次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小学语文的四个特点出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举例说明了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具体应用方式,希望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文字,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显著地提高。语文老师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因为小学生处于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起始阶段,语文老师更应该提高对教学语言的重视程度,给学生做好示范,正确引导学生去提高语言能力。语文老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特点,对教学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1]
一、规范性
小学生对整个世界缺乏有效的认知,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全部都是对的,常常以老师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模范。老师的语言示范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想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才能正确的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语言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老师语言的规范性更为重要。小学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往往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完成学习,比如说模仿老师的发音,模仿老师的写法等。老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不仅影响到学生当前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语法以及发音等进行严格的规范,避免为学生树立一个错误的榜样。比如,有一部非常好的电影《美丽的大脚》,倪萍在给学生进行教学时,没有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常常将一些词语的读音讲错,新的老师来的时候,学生齐喊“欢迎老师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将千里迢迢中的“迢”念成“zhao”,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误导。[2]
二、科学性
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科学性,教育属于科学的一部分,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科学、准确的进行运用。老师在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准确的把握,注重对词语色彩感情的描绘,将语文知识准确、深刻的传递给学生。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落花生》这篇文章时,落花生跟花生的意思一样,同样都是花生的叫法,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之前并没有对落花生进行仔细的理解分析,没有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按照字面的意识理解为种花生,进而造成严重的教学失误现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对语法中的主谓宾进行正确的描述,进而对学生造成误导,比如“针对小明的这种说法,小花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是对的”,其中,老师没有科学的表明清楚到底是小明对还是小花对,让学生很难正确把握。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语言进行科学的运用。[3]
三、可接受性
小学教学语言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全面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生动表达等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给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学生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学习,老师一定要满足学生对于形象思维方面的需求,语言的表达一定要注意通俗易懂,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语言表达给学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针对高年级学生来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抽象理解能力,老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时刻保持一致性。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瀑布》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前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欣赏一些大江大河的图片,在让学生描述下自己所见的江河湖泊,讲讲这些江河湖泊的水流方式,还可以给学生讲讲《好汉歌》,其中有一句“大河向东流”,然后问学生“有没有见过其他方式的水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给学生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瀑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好的接收和学习新的知识,为之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4]
四、生动性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是指老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尽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既属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符合小学教学的特点。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方面,对教学内容的生动性非常重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生动形象更好的进行运用,将教材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融入到意境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在诗歌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注意到对语言生动性的运用。比如说《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先给学生讲讲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这些秋景,带领学生去进行想象,感受到秋日的萧瑟,在重点讲解“飞”,让学生有一种动的感觉,最后让学生从动静结合的氛围中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词语“荒凉”时,也可以将这个词语融入到这首诗中,给学生描绘一个场景:在深秋,天空中只剩下太阳的余晖,一个孤零零的村落,只剩下干枯老树上的一只乌鸦。引导学生融入到画面中,进而领会到词语的内涵,学会准确的理解和运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对语言特点认真的去分析,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接受性以及生动性,将语言的这些特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彩秀.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青春岁月,2015,11:177.
[2]陈海军.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探析[J].快乐阅读,2016,10:4.
[3]冯晓兰.基于新形势的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研究[J].中华少年,2016,33:113-114.
[4]王玉平,刘玉峰.试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J].情感读本,2015,23:69.
作者簡介
李小玲,1974年9月出生,女,壮族,籍贯广西靖西市,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从事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