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晓春++刘玉++郭志宏
摘要:
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生力军。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工党员队伍,对于推动学校党建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实效性和创新性不强、重目标教育而轻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教育方式单一、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常态化等。分析其形成原因,既有学校和党员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因素。可从“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入党前教育和入党后教育相结合等四方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3007806
一、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界定
本文所涉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是指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与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和在学校党建管理部门从事党政管理以及在工勤技能岗位部门从事后勤服务保障的青年共产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一定的社会统治阶级将自身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以及最终的追求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行为依据的教育过程。而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主体,在理想信念方面自然要比普通群众的层次要求更高。开展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党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提升党员思想觉悟和自我修养为主要目的,促使党员最终能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实践活动[1]。
在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既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开展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若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危害。青年教工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思想活跃但波动也大;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再之,青年教工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也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惯,思想上容易见异思迁。因此,要使青年教工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个人的理想信念统一到伟大的中国梦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上来,就要大力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因此,高校均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并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理论建设创新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并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从理论創新中推进党的建设。因此,高校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对高校党组织建设进行理论创新。一方面,高校将自身实际与基层党建理论相结合,发挥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高校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积极地对青年教工党员开展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活动以及思想纯洁性、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理论研究,切实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为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为高校党组织建设与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自1990年4月至2014年12月,全国已召开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为高校的党组织建设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
2.坚持以思想建设为目标引领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在思想上建党,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因此,思想建党一直是基层党建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党建工作的灵魂所在。在高校中,最需要加强思想建设的就是青年教工党员,一方面他们是高校基层党建的主体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典型代表和生力军。开展从思想上建党,首先需要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是理论和思想创新的策源地,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并通过组织青年教工党员的系统理论学习来推进他们的思想建设,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充分弘扬党的主旋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教育人、培养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组织功能,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帮助青年教工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牢固占领高校这个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
3.坚持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基础
要永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首先就需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新时期以来,高校党组织不仅高度重视新增党员的数量,同时也高度重视新增党员的质量。高校青年教职工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具生机和活力、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因而也很容易成为高校最重视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体。高校经过多年对青年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不断将高校中优秀的青年教职工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扩大了党的队伍。这些有理想、有知识、思想要求进步的新鲜血液的加入,推动了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发展。其次,高校一直重视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先进经验。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健全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制度,保证基层党员理论学习的经常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党员思想的先进性。二是通过定期化的学习,不仅保证广大党员思想先进性,还提高党员的综合素养。三是建立完善了党员教育培训制度。通过进一步扩展教育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使之更能符合受教育培训者的心理需求,进而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最后,高校党组织通过青年标兵岗、党员示范岗等的设立,充分发挥了青年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青年教职工党员树立良好的党员群体形象,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4.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宗旨和使命所要求的,也是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所要求的[5]。高校党组织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是党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枢纽,是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党组织也在不断创新与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在组织青年教工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动中,不断深入总结党组织开展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使青年教工党员不断强化先进性教育,党员宗旨意识不断加强,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同时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组织认同感和内聚力,从而为青年教工党员树立规范意识,凸显高校党组织工作的活力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组织教育过程程序规范,但实效性不足
目前,高校对于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的程序严谨而规范,但其中每个程序和环节的落实是否到位还值得考量,其实效性也有待提升。例如,部分青年教职工虽然在所有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都有参加,理论学习成绩也不错,定期交思想汇报,然而其在思想上未必真正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归根结底是由于其领导或者培养联系人缺乏按照规定的时间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6]。因此,在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每个程序和环节的落实,从而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2.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过于传统,缺少创新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7]。随着近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价值多元化思潮也冲击着整个社会。高校青年教工党员作为年轻一代,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方式也比较多元和现代,从而导致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高校青年教工党员学习要求,进而直接导致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下降。例如,一般高校党组织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为集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听取学术报告、参观红色基地和博物馆等,长时间采取这种方式会使理想信念教育空泛化、形式化,对青年教职工党员而言,甚至可能会产生排斥、逆反心理。此外,部分高校的党组织生活会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甚至有些党组织长时间不开展组织活动,这对高校青年教职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3.重目标教育,轻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
部分高校的青年教职工党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实则与党组织生活中过于重视目标教育而忽视对青年教职工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否认,高校党组织具有关心党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责任,青年教职工党员作为党员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还是要从思想上和信仰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是仅仅接受物质上的关怀。此外,一些青年教职工入党的动机不纯,有的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作岗位,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而使党员的身份变得利益化、功利化,使党员的信仰和理想信念投机和不坚定[8]。这不利于高校青年教职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4.教育工作本末倒置,缺少对新入党员的入党后教育
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教职工以及学生的入党前教育,主要以参加各种培训教育、组织生活并且定期要求上交思想汇报为教育内容,这有利于帮助入党对象在入党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但却不重视对青年教职工党员以及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再教育,这就本末倒置。诚然,入党前教育固然重要,但入党后的理想信念教育更重要,因为这不仅是帮助青年教工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为其他教职工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示范作用。
5.教育过程重显性教育,轻视隐性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集体参加理论教育、学术论坛以及参加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其他教育方式较少,教育方式单一化倾向较为严重[9]。比如,有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为优秀青年教职工党员打造模范和树立榜样形象的平台比较不足。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工党员由于甘于奉献而得不到任何的肯定和激励,甚至有时换来的是质疑,认为这种苦而无获的精神与当前社会的价值观不符,使得优秀青年教工党员丧失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积极性,思想觉悟逐渐混同于一般群众。综合来看,这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价值体系容易出现断层现象,容易使高校青年教工党员出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进而会出现理想信念危机。同时,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当前国内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也会给青年教工党员的价值观确立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导致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迷失。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因企业经营艰难使部分职工面临失业、择业等重重压力,高校青年教工党员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生活压力,使青年教工党员逐渐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也极易破坏社会公平,造成社会不公的现象,使青年教工党员对社会产生失落感,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和理想信念的缺失。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所有人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的成员对青年教工党员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这对青年教工党员的成长和教育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可以为青年教工党员的发展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尤其是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家庭则有一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许多青年从小娇生惯养,缺乏意志磨炼,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抗压能力也比较低,对青年教工党员而言,则表现为难以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青年教工党员又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怀,从而使得青年教工党员在成长中无法得到家庭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进而难以树立起正确健康的理想信念。
(三)学校因素
由于高校在对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高校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工作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理论授课内容比较多,实践教育比较少;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手段较为落后等方面。青年教职工作为年轻的一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创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是当前高校开展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任务。
(四)自身因素
目前,高校青年教工党员基本上为80后以及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自我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些青年有些自我意识极强,不喜欢受条条框框的束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些青年教工党员的眼里比较抽象,认为这个理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的学习不太重视。还有一些青年教工党员受利益动机的驱使,往往不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这对于自身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四、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提升对策
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提升的对策研究,可从“四个结合”方面,逐步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教育成效。
(一)“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各项活动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过程监管和考核机制来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加强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自我教育”的落实,通过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让青年教工党员能够及时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让高校青年教工党员及时意识到自身理想信念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总之,高校只有将“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地让青年教工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
目前,一些高校所采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和陈旧,大多数是通过开展集中理论学习、听取学术报告等传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使得一些高校青年教工党员产生逆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新的网络媒体平台,例如开设博客等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工作交流平台,拓展青年教工党员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提高他们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11]。同时,通过新媒体教育平台的运用还可以将青年教工党员对于党支部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进行汇报。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扩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使党建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现代化,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有坚定政治意识、远大理想信念、丰富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党建工作者队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方式为高校打造理想信念教育阵地。
(三)“目标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目前大多高校在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只注重目标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年教工党员的情感教育。青年教工党员生活在当前的社会急速转型期,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大,思想易产生起伏和波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如果只注重理想目标的约束和引导,而不注重情感教育,就会使青年教工党员对党组织逐渐产生距离感,从而使党组织失去组织凝聚力,也会使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变成兩张皮。因此需要将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目标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动之以情,才能有效地晓之以理。除了集体教育之外,还可尝试实施“一对一”领导谈心,注重和青年教工党员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注重和青年教工党员交朋友,在沟通和交流中把握其思想动态。在情感教育中施以目标引导。
(四)“入党前教育”与“入党后教育”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十分注重党员入党前的教育,通过举办党课、组织各种培训教育、参加各种党组织实践活动以及定期写思想汇报等方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教育。但高校对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往往不如入党前那样重视,高校对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思想教育没有有效对接,导致党员往往产生心理落差。因此高校要将党员入党前的教育与入党后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使党员入党前教育和入党后教育产生有效对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续性。例如,可具体建立青年教工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和新老党员联系人制度,入党后也要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定期地与入党联系人进行深入思想交流,健全和完善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档案,将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中,对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理论学习、学术论坛交流以及参加党组织生活会这些显性的教育方式上,而缺少对青年教工党员的隐性教育。虽然显性教育能够发挥整体迅速的功效,但针对性不强,功效也往往不如隐性教育方式持久。因此,需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的实效性。比如,高校党组织可为那些甘于奉献的优秀青年教工党员打造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为其发展才能创造机会。这不仅为青年教工党员施展个人才能创造机会,也使其能够树立党员荣誉感,强化宗旨意识,和坚定他们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理想信念养成。同时也为其他教职工树立了榜样,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结语
开展对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工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为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发展动力。从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实际来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育实效性和创新性不强的问题、教育方式单一落后的问题,教育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教育缺乏情感支撑的问题等等。分析其中原因,既有社会和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和个人因素,可尝试从“四个结合”上来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雯雯,张同雷.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特点及意义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7):58.
[2]王相坤.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鈣”[EB/OL].(2013-12-05)[2017-02-24].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05/c40537-23757123.html.
[3]刘川生.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28-29.
[4]陆丽.对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党建研究,2015,(36):67-68.
[5]赵鹏.信仰教育与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的质量[J].福州大学学报,2015,(6):90-93.
[6]牛安生.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37(3):55-61.
[7]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EB/OL].(2014-07-01)[2017-02-25].http://www.gdit.edu.cn/dwzzb/2c/9b/c797a11419/page.htm.
[8]张伟强,彭忠信.关于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6,5(5):12-13.
[9]杨立琼.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0]翟文艳,吴松,赵海琳.高校学生但能够建工作中教职工党员的育人功能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5,(12):78-80.
[11]王超航.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