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伊凡
【摘要】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化工作,才能实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本着科学规划、整体设计、注重效益、规范建设的原则,来以此构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系统。
【关键词】高校 内部管理 体制 改革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指的是主导高校内部运行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高校内部机构设置与权限划分上,管理制度指的是法令、法规、条例等。具体涉及以下问题:高校工作由誰来领导,以什么方式来进行领导,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优劣不但影响到其自身的运行效率与质量,而且对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性
(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完全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其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设置的。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全面开放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相应地,高校办学也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高校教育应更多地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如果高校不能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监督指导下自主办学,充分适应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形势的变化,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改革原有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淡化和改变高校以往单一的隶属关系,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自觉调整服务方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高校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现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第一,缺乏按需办学的自主权,抑制了高校办学潜力的充分发挥;第二,“统包”“统配”下封闭式、单一化的办学模式,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第三,缺乏切实可行的公平竞争制度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压抑了高校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第四,高校组织管理机构庞杂,办事效率低,办学效益差,内在活力不强。这些问题都给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制度忽视内部竞争
我国高校现行内部管理体制对于内部竞争的忽视,主要表现在阻塞了人员流动的正常渠道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处理内部人员流动问题时,都将“能上不能下”作为不成文的准规则。加之缺乏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高校内部的绩效管理实际上更多地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权威效应。一方面,组织内部的人事安排趋于僵化。高层的管理人员没有受到必要的竞争压力,工作绩效无法获得充分的实现。另一方面,人员流动的固化决定了基层成员难以在工作中获得自我的发展,这严重限制了他们工作才能的施展和发挥,大大削弱了其主动创新以及积极进取的热情,从而使得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绩效的工作陷入到了极其被动的恶性循环当中。
(二)教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参与决策权利的缺失。按照法律规定,教职工代表是董事会的组成之一,可以保证科学民主决策,保证教师民主参与权利。但实际大部分形同虚设,打击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第二,教师的福利待遇较低。高校的工资水平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各种保障如住房条件、社会保险等都无法得到保障,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第三,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制。高校教师在晋升、进修、评职称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严重影响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如果说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新陈代谢功能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那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副良好的“肠胃”。这具体表现在我国高校内部人事管理长期奉行“能进不出”的准规则,对于组织膨胀的问题重视不足。这不仅使得组织机构变得日趋臃肿,同时也催生了组织中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管理的高效开展。此外,我国高校对于内部人员工作绩效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估。一方面,这造成了组织中人员得不到合理的任用; 另一方面,没有严格的绩效考评作为依据,组织对于人员正常的“消化”过程难以持续深入地推行,这又加剧了我国高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病,使其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提升的痼疾。
(三)监督机制缺失,监督乏力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据调查,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没有常设的监督机构,而部分设有监督机构的学校,其机构也是类型各异,更重要的是,这些监督机构都是不独立的,往往依附于学校的决策机构,这就造成监督机构无法与管理层形成制约关系,实质上往往难以真正的监督学校内部管理的运行。
三、加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大学的规章制度
高校规章制度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到其民主性。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之上,以教师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为主体,制定大学的规章制度,经审核无误后交由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最后颁布实施。学校的核心章程本就应当与其办学定位相适应,而高校章程制定的民主化则最能体现这一点。由教职工大会等组织机构制定的大学章程,在领导运作机制、学术管理制度、学校资源分配、学术监督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反映学术权力的意志。
(二)正确调整权力结构,强化学术权力
学术性是我国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高校的主要活动领域都是与学术相关系的。同时,我国高校属于国家人事编制单位,教师兼具人事干部身份和教学科研职能,并且资源分配方式主要实行从上到下的行政培植模式,因而大学行政管理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学术秩序。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这是我国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我国高校目前的权力配置模式大多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泛化,权力的重心偏上,各种学术组织都受制于行政机构,学术权力变得越来越弱。这种模式虽然有可取的优点,但其局限性在改革的现阶段越来越突出,因此,正确认识和区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和强化学术权力,在高校内部中确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机制是当前我国高校目前亟待进行改革和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重构
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应以更高效率的人事制度来替代传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其中制度重构是制度变迁的一种方式。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以聘任制为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点。并且对其加以学术评价制度和分配支队予以相辅。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施行方面,高校的几次人事制度改革都将其作为重点。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应该并必须引入竞争的机制,丢弃平均主义与大锅饭的价值观。非终身聘任制和终身聘任制应该清晰地分辨。
(四)建设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领导团队
若想改变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现状,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组织的机构改革,关键点是应该分离决策组织、执行组织及监督组织。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度,尽管对高等学校的政治趋向与国家一致性提供了保障,但在实际中仍然难以避免在管理中所谓的“服从上级”。为此,我们应该在高等学校的内部,建立行政决策之团队的同时,确立由我国党委领导的理事会负责制度。而党委领导的机构成员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部门选派,学校内的代表教师所组成。机构的定员为3~5名。
(五)完备并完善相关考核制度
我国的高等学校中的教师考察考核制度,主要设立在教学成绩、科研成果的考察考核基础上,也可以说是在学术评价方面。如何设置考核标准才合理,采用什么的考核方式、手段才能避免考核结果失真,如果避免考核过程主观随意性又适应教师工作难以量化的特点,考核的信息如何反馈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等等。所以,各所高等学校应急以积极的态度建立具有合理性、易操作性、科学性、完备性特点的学术评估评价制度,这是我国目前关于人事制度的重中之重。我国高等学校大致使用的是量化考核制度。它的宗旨是提高效率,它是效率主义的产物并与当前改革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应强,程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 年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张乐天.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 复旦教育论坛,2014.
[3]周清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