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丽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以期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常因学生没有正确、高效的方法而苦恼,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一些方法,与同行共勉。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教学中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训练呢?首先,让学生正确找出单位“1”:找题目中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分率(百分率)是谁的,谁就是单位“1”,或者找“比谁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句子,“比”字后面的就是单位“1”。然后,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如果是已知单位“1”,就用乘法计算,用单位“1”乘以对应的分率(百分率);未知单位“1”,求单位“1”的,就用除法计算,用题目中给出的具体量除以它所对应的分率(百分率)。找对应分率很关键,可以教会学生借助画线段图或找重点的词语,比如是剩下的具体数就要找剩下的分率,一共的具体数就要找一共的分率。最后,就是正确计算,检验。
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对应用题没有进行分类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在 教材中没有例题的体现,练习中也较少,但是考试时经常会出现,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要增添进去。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演示,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特征(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同时出发,一段时间后相遇),师生一起推出相遇问题的三个基本的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通过演示,还让学生掌握了两个知识点: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比等于他们所走的路程比。在解答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公式来解答。
立体图形的应用题
立体图形的应用题不是求表面积就是求体积(容积),有些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总是区分不清。我通过实物演示(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问题求用多少纸皮,铁皮等就是求表面积),问题是装水,装沙多少?占多大的空间等就是求体积。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无盖铁皮油桶,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6分米,做这个油桶要用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重0.8千克,这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千克?第一问学生基本都会做,第二问较多学生错,较多学生直接用第一问的答案乘0.8,没有想到重量千克是和升有关,升是容积单位,所以应该要先算容积,用容积乘0.8。造成较严重的失分。后来我发现可以让学生从问题的单位来判断求的是什么,如果问题的单位是面积单位的(比如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就是求表面积,如果问题是体积单位的(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等)就是求体积。今年,我再次让下一届的学生做同一道题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做第二问时会先求容积,用容积来乘0.8了,这样的教学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列比例解答的应用题
比例有正比例和反比例两种,相关的两种量商一定的是正比例,积一定的是反比例,但是总是有部分学生分不清题目中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后来我发现让学生抓住题中关键的一、两句话,先让学生根据这一两句话来提一个问题,如果提的问题是用除法计算的,就列正比例解答;如果提的问题是用乘法计算的,就列反比例解答。比如: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元?(列比例解答)。我先让学生找到关键的“4支圆珠笔用了6元”,让学生思考可以提问题“求每支多少元”,用除法计算,所以列正比例解答:6:4=x:3。在列这个比例时要强调比例的左右两边要对应,即左边是总价:数量,那么右边也必须是总价:数量。再比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25人,要排24列;如果每列20人,要排多少列?(列比例解答)。先让学生找关键句“如果每列25人,要排24列”,思考能求什么(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用乘法计算,列反比例解答,也要强调左右对应,左边是每列人数乘列数,右边也要是每列人数乘列数,即25×24=20×x。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有时需要逆向思维,需要从问题倒回去思考,但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顺着题目去思考列式,题目怎么说就怎么列。但有部分学生苦于等量关系式不会找,所以列不出方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①把题目中的“比”“是”“相当于”改成等于号,把“的”改成乘号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了。②题目中有两个未知量的,先让学生找到有关这两个未知量关系的那句话,优先设单位“1”(标准量)为x,另一个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再根据题目中的另一句关键句子列方程。比如:六(5)班一共有學生49人,女生是男生的,男、女生各多少人?男、女生人数都不知道,男生是单位“1”,所以设男生为x人,那么女生就是人,再根据“六(5)班一共有学生49人”,列出方程=49。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