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策略

2017-06-10 20:16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师

十余年来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大的有“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小的有课件、微课、微课程等。审视今天的数学教学,更多的人只关注“班班通”如何使用,“微课”怎样制作等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呢?

一、精制学习资源包,释放自主学习的“引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自主学习通常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导学提纲或学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超前学习,第二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有趣味的学习资源,制作成有效、恰当的学习资源包,其中可以嵌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闯关等活动场景,供学生选择性地对知识进行前置学习。这样的超前学习始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前台,确保以单元知识为背景对导学提纲或学案进行必要的、精准的信息化呈现,释放自主学习的“引力”。

游戏是小学生尤其喜爱的活动形式。在进行课前学习素材的选取、制作和使用时,如果能将学习任务和微小游戏二者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寓超前学习于游戏之中,那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极大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一课,课本上的“七巧板”主题图是静态整体呈现,一览无遗,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制作:选取七巧板素材制作拼图游戏,请拖动屏幕上的七巧板,拼成一个你喜爱的图案,思考:①拼一个图案,要用7块拼板,是1个7;②1个7是7,列出乘法算式是1×7=7,7×1=7,编成口诀是一七得七。再拖动屏幕上的七巧板,拼成两个这样的图案,回答:要用( )块拼板,是( )个7,写成乘法算式是 ( )或( ),编成口诀是( )。依此类推。拼图游戏动感十足,想象空间大,拼出的图案千变万化,学生边拼、边学、边思考,兴趣十足。游戏设计由浅入深,顺应学生的认知起点,把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变生硬地“牵”为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会用已知获取新知,这样的超前学习才会思维充盈、富有吸引力。

二、巧设学习任务包,释放自主学习的“动力”

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信息化呈现,只是解决了有效、有趣的信息源问题。而要让自主学习目标明确、程序清楚,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包。课前要调查好学情: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学习新知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哪些?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如何?预习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间存在哪些差异?课堂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教师备课时就要精准预设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新课的目标要求制作学习任务包,内含学习任务清单和学习流程。学生已经学会的教师不教或少教。学生不会的、夹生的知识或学习卡壳的地方,则是教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学生乐学、想学的诱发点。因此,要巧设学习任务包,释放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

例如,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难或错误。当学生遇到与原有知识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知识时,会产生消极的负迁移。而当学生在家自学的时候,遇到困难或理解错误时,大部分学生在学不下去时往往会选择放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制作任务包时,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制作成童话版的“迷宫”,“迷宫”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放一个锦囊和求助热线,学生如果回答对了就会继续往前走。如果回答错了,可以点击求助热线,直到把问题解决,让学生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自己走出“迷宫”。尽管学生在走的过程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童话版的“迷宫”会让学生乐此不疲,“锦囊”中的妙计和求助热线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步一步抵近知识的本质,助力学生体验“豁然开朗”的感觉。

学习任务包是自主学习必要且有效的内容,把学习任务清单变成自主学习中具有挑战性的“迷宫”或“锦囊”游戏,在过关时给予相应的等级奖励,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分析、探索的状态中,促进学生持续而高效地主动学习。

三、搭建互动平台,释放自主学习的“合力”

当前不少教师以观看视频替代学生的探究活动,以教师演示替代学生动手操作,以强化课堂练习替代互动交流。减少了课堂上的交流、操作、互动以及教师指导等活动,导致学生不能积累足够的基本活动经验,无法获得深刻的体验,以致所学知识经验碎片化、空心化和断层化。实际上,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别重视学生把课外自学的成果和问题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中形成有效合力,把零碎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重建,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为例。

师:今天,老师准备颁发班级之星,高兴吗?

1.颁发阅读之星和科技之星。(不重复)

课件出示:阅读之星4名和科技之星5名。

师:这次获奖一共有几人?

生:4+5=9(人)。

2.颁发文明之星和艺术之星。(重复1人)

师:下面我宣布获得文明之星和艺术之星的名单。

课件出示:

文明之星:李诗琦 张夕娴 曾子恒 杨元哲

艺术之星:曾子恒 李佳 陈子勋 张宸铭 李欣

师:这次获奖一共有几人?

生1:4+5=9(人)。

生2:4+5-1=8(人)。

師:实际获奖是8人。两次颁奖,都是一组4人,一组5人,总人数却不一样,这究竟是为什么?

生:曾子恒重复了。

3.游戏:该站哪一队?

师:如果请获得文明之星和艺术之星的同学排成两队,曾子恒该站哪一队呢?

生1:曾子恒得了两颗星,重复了。

生2:因为曾子恒既是文明之星又是艺术之星。

生3:曾子恒应该站中间。

师:这个词用得好。(板书:既……又……)

4.独立思考,制定方案。

师: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展示不同方案,發现有如下方案:连线法、列表法、箭号法、画圈法、符号法等。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全班同学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优化方案,引出“维恩图”和集合的概念。

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来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把各自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教师要善于搭建互动平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人机互动等方式,在交流和分享中释放自主学习的合力,提升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四、开启反思模式,释放自主学习的“潜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修订后,关于“问题解决”的一个新变化是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其中“回顾与反思”就是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一下自己的解答对不对,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回顾”有课时回顾、当天回顾、单元回顾等,如果学生能坚持做到:每天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每单元学会整理单元的知识脉络,那么学生学的知识不仅记得牢,而且还能长出“知识树”。知识在不断的反刍中得到建构和重组,慢慢地形成能力。如教师制作三角形的面积(微课)超前学习资源包时,从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引入,让学生体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学习过的图形。这样的回顾梳理了已学的知识和方法,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释放了自主学习的“潜力”。而“反思”则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检验的过程和方法嵌入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反思“看得见,摸得着,抓得牢,可查阅”。由于“班班通”设备等经常采用“希沃”技术,教师上课时可采用“即拍即传”的方式,将不同的方法上传大屏幕,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优化,还可以将优秀的方法、创新的方法保存起来,以备需要时访问。这样,在技术手段上保证学生每一次的反思都能得到共享,在思想共享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启反思模式,释放自主学习的“潜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否持续的重要基础,也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否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互联网+”时代,实施自主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基于信息化的课堂是当前的常态,需要我们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情况巧妙融合,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因学而导,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中迸发智慧,学会学习,构建起更科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