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治贫先治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应注重发挥教育的作用,让知识产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文在已有教育扶贫的政策基础之上,对教育扶贫脱贫工作作一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那些贫困人员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更别提现代化科技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不具备读写算能力,无法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势必制约人们的收入,甚至连生活都举步维艰。而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读写算的能力,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转换成生产力。
教育不仅能使贫困人员摆脱贫困,还能彻底斩断代际贫困链,变输血为造血。一般而言,父母没有上过学,对教育不重视,那么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不会很高。那些没上过学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而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自然收入就低了,供小孩上学的能力也就低了。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子女早早的辍学进入职场,而子女依然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而使贫困家庭周而复始的贫困,进入了恶性循环中。反之,教育能使这种循环终止。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脱贫中已实施的政策及应采取的措施
1.教育扶贫政策
截止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实施了13项教育扶贫政策。在基础教育方面实施了4项,分别为:①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②乡村教师补助政策;③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④编制《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了3项,分别为:①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建设;②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协作计划;③实施片区内中等职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在高等教育方面实施了三项,分别为:①面向贫困地区实现定向招生;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③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在深化教育扶贫精准度方面实施3项:①构建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大数据应用平台;②把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重点;③把教育科研优势和当地的特殊产业进行对接。
2.教育扶贫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扶贫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贫困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本领,斩断代际贫困传递。做好教育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并在贯彻实施已有政策基础上,积极开拓有利措施,保障教育扶贫脱贫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使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得以发展。
(1)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随着教育扶贫政策不断的宣传,贫困地区人民,也渐渐的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可是在大众心里,学前教育不过就是把孩子放到幼儿园,跟着大家一起玩,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这势必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而且贫困地区相对来说也不怎么重视学前教育,一般办学条件差且教职员工工资偏低。这也将导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教职工严重缺乏,而且普遍专业化水平不高。
基于学前教育的问题,我们必须发展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缩短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充分体现教育的城乡公平,构建贫困地区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在普及学前教育上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鼓励优秀学前教育教职人员向贫困地区延伸,或利用小学现有校舍师资力量,充实学前教育资源,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创办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出力。其次,要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在学前教育上形成以公为主的办学模式,尽量保证幼儿园能够覆盖所有乡镇,使幼儿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而对私人开设幼儿园,也应大力支持,但应加以管制。在税收方面应进行相应的减免,保证私人办学的合理用地;在教育质量方面应进行管控。
(2)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当前,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即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条件差,有的地区甚至连学校运转都成问题,而且学生上学得翻越好几座山。这就要求教育扶贫围绕这些突出矛盾,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在贫困地区办学,应该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山区应该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免去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上个学跋山涉水,听课时间还没有路途上花的时间多。如确实因为条件有限,没法办村小,或为了统一教学,方便整合教育资源,可加大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寄宿学校,保证寄宿学校的住宿条件达标,同时要保证寄宿学校的文化生活和文体活动设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对寄宿学校要加强寄宿管理,保证有足够的后勤服务人员,确保学生在住宿期间的安全,并能适当降低学生的食宿费,对于家庭确实特别困难的家庭,可对其食宿费减免。
在提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还得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偏远地区教职工的收入,完善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支持校际之间联合办学,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流动教学,充分发挥资源协作优势。或者适当放宽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件,鼓励教師去贫困山区教学。对于学生也应经常组织校际之间的交流,并要加快信息化教育进程,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贫困地区,引入偏远山区,使贫困地区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选取自己所喜爱的教师的课程进行听课。
(3)加大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支持,确保贫困学子有书可读。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的民族更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比如藏族、蒙古族等,则在各个民族进行教育时都应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些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文字的民族,则要实行双语教育,但在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佳,没法平衡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因其特殊性,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必须对其有所倾斜,采取特殊措施,对其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缩小民族间的差距。
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让教育与民族发展相融合,特别是要开创具有民族特色高就业率的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接。比如在藏区,我国藏区多处高原地带,因经济发展落后,且地理条件所限,在我国藏区少有工业,人民收入偏低。但在藏区高原地带,盛产各种珍贵药材(藏红花、冬虫夏草)、菌类(松茸、鸡枞菌、羊肝菌),且特别适合牦牛的生产。则在藏区要多开展,各类珍贵药材即菌类的加工保存技能教育,及牦牛肉干的制作技能教育,使藏区高原特产能够远销国内外,增加藏区人民的收入。
其次,要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较好的平衡双语教学,掌握更多的双语教学经验。
此外,由于这些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这里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也较为落后,所以在考大学时,他们不应受到歧视。重点大学应多放招生名额在这些地区,加大定向招生计划倾斜,让他们也能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或是对该地区学生在考大学时,进行减分,使他们能以比发达地区学生更低的分数进入大学。并对该地区学生有针对性的完善资助体系。帮助解决贫困地区学生的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
三、总结
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待遇好的工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且教育扶贫可以阻断代际贫困的延续,其作用显著,影响长远。
参考文献:
[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66-71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作者简介:
罗艺斌(1979.6~)男,广东省深圳市,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