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

2017-06-09 23:22陈吉庆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

陈吉庆

摘 要: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真正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着力解决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方法,完善考核体系。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学模式 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200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课程。“纲要”课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纲要”课肩负着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教学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是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纲要”课的教材体系即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这门课的教學目的要求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纲要”课教师要紧扣国家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1.紧扣国家统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纲要”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这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出发点。“纲要”课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把握新教材的逻辑体系,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忠于教材,紧紧围绕教材要求设计教学内容。

2.加强“纲要”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固然教材内容是纲,但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纲要”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纲要”课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的总体要求出发,灵活地使用统编教材,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教师在讲解一些理论问题时,应该尽量选取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理论与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相结合。

3.坚持历史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构建“纲要”课内容体系的过程中,每一章内容都必须努力把这两方面的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要“从近现代中国内涵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线索、发展脉络的探寻,通过对影响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体现其思想理论性”。用历史知识教育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提供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避免在教学体系建构上出现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纲要”课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着重抓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及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教师主导、学位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针对“纲要”课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或时政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即教师选择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内容设计问题,开展自由讨论,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判明正误。互动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与学生互设问题、互问互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或机会,使教学内容得以还原或再现,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纲要”课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制作并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不但能丰富知识信息量,有利于教师讲深讲透,而且能增强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放映一些优秀影片或文献资料片,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了《复兴之路》、《建国大业》、《伟大的历程》等影片,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效果好。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调查题目及调查规范和要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使学生直面社会变迁,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改进考试方法,完善考核体系

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改进考试方法,完善考核体系是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又一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纲要”课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反映学生的知识记忆水平,很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体系。

我们使用“板块结构法”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改变仅看一张卷纸定成绩的做法,把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列入成绩考核,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纲要”课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前10分钟点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教科书的阅读情况、学生社会实践及期末论文的完成质量情况。“纲要”课的每一项考核内容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期末阶段,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期表现做出评价,即对以上七项考核内容分别按照“优、良、及格、不及格”打分,学生如果出现四项不及格的情况,则期末成绩为不及格。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调动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而且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武晓华.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邓亦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

[4]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0(6).

[5]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