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探索

2017-06-09 12:43夏敏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夏敏

摘 要: 基于对大学语文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大学语文教学应在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大学语文意味着语言运用技能的落实,设置措施得力的教学实践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应用技能 落实目标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承载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人文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这门课的教学研究宜着眼于使命和实践。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1.社会教育导向之误。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战略,含义为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指科学和全面的教育。全面教育,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要做事,先学做人。

2.高校办学思路功利化。

当前部分高校面临转型,积极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大学语文课和专业没有紧密相关性,虽有应用但没到非学不可的地步。

由于高等教育和实用技术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部分高学历人才往往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不被用人单位看好。专业是看家的本领,工作的敲门砖,被一再强调,学生看重。大学语文类课程不涉实用技术和生产力,在高校(特别理工科)逐渐不受重视,由必修而选修。可有可无,大学语文教师地位尴尬,前程堪忧。

3.学生忽视大学语文课。

语文考试综合面广,得分点均匀铺开,复习需面面俱到,文言文、诗词默写需下功夫记诵,作文水平靠平时素养积淀。大学语文因产品“性价比”低而少人问津,有时为电脑系统分配而“选”成课,学生懈怠应付。上课始拿出课本,下课夹书本走人,平时不看,考前熬夜背,过关即扔掉。

这样的学习,造成中文水平马虎,人文素养没有保证,文化传承令人担忧。教育理念倾向经世致用本来没错,错在不懂得大学语文对提升民族文化层次的深远意义。首先要解决教育导向问题,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大学语文的博大内涵与学以致用,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获,成人成才。

二、大学语文文化应有之义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当使命。

大学语文浸润着传统文化,担当着传承的使命。爱因斯坦说:“专门知识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中国传统文化有为学、为道之用,为学可增长知识,发展才智,为道的目的是提升心灵境界,陶冶情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塑造个体。大学语文课就是用传统的优秀文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使之形成健全的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格精神。

以科技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教师的责任是:借助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地帮助一代青年摒弃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心灵的净化、人性的归宿。

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崇高的人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养育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足以塑造民族精神。大学语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相对其他课程有绝对优势。文以载道,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名家名作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悲天悯人的仁爱心;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诚实守信的端正人格等。以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激发大学生的真情和良知,以扎根传统文化而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行修养。往小了说,是大学生“精神成人”,往大处说,是重塑中华民族的脊梁。教师以讲授、赏析开启民族文学的人文视域,引领学生用民族的心态、眼光、胸襟、情感、审美思维方式感知传统文化,将其人文意蕴和精神发扬光大,融汇到青年人精神世界中,提升人文素养。

2.重视母语水平和听说读写运用技能。

社会永远需要语言文字交流。大学语文不论如何超越,都不能超越母语教育的定位,不能脱离它的工具性,不能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不要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毋庸赘言。教师应该考虑把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针对学生的应用需要具体设计,落实到阅读、写作、表达等诸方面水平的提高,为将来工作、生活做准备。学以致用,必须培养学生切实可用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三、教学措施与教学实践

1.大学语文教材的择取与编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每年推荐几种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给各高校,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情况考虑取舍,自由选用大学语文教材。我校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订了教材,内容有经史传统文化和家国纪事,兼具现代气息,择取15篇进行精讲,篇目逐年有所调适变化;教学以作品赏析为中心,启发学生感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务必牢记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不能一味讲,否则会产生距离,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如思考训练联系社会现实和时代关注焦点,延伸到课外;泛读自学交流使学生在自然阅读状态下接受传统文化;相关单元后穿插进文学史、文体常识,便于理清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2.设置有针对性的应用能力训练、目标设计与考核评价方案并落实。

教师采用的训练方法、考试模式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学生应用需要为中心设计语文能力训练,扎实听(听课与互动)、说(口头表达)、读(提升阅读兴趣、欣赏水平)、写(书写、写作)基本功,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个时期的行为、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在实践基础上优化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与管理。为了尽可能全面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任课教师宜做到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发言有记录,朗诵、演讲、论文、辩论有加分,专项训练有专项计分。这样全方位多角度衡量,学期结束时综合评定。让学生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校大学语文成绩核算说明如下:考核方式: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总分占5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由系统按比例自动核算)。期末考试考核一学期课堂精讲篇目内容的综合运用。平时成绩總分由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表现、考勤、机动分构成。具体化为(以满分计):书法专项训练(写字,书法过关者不要求)10分;平时作业(精讲篇思考作业和随笔)20分;演说专项训练15分;课堂互动(平时课堂讨论与回答提问情况,不定次数)15分;记录听课笔记15分;考勤15分(一学期平时考勤3次~6次,依据出勤情况,无故旷课扣5分,迟到酌情扣分,扣完为止);机动奖励10分(作品发表3分/人次;论文写作或有关比赛获奖加分等)。以上方面平时记录在册,期末由任课老师统一结算。

四、结语

教学要逐步完善,追求没有止境。相关能力训练与目标设计方案宜同时跟进落实。在不断改革中,重在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宝春.大学语文教学“三突出”[J].科技视界,2012(49).

[2]黄志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周扬林.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