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及其价值

2017-06-09 17:06雍容波
科教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张仪苏秦政策

雍容波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霸、社会混乱以及思想活跃的大背景下,出现了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思想来管理并统一国家,它具有民本性、权威性以及权变性等基本特征。在当代,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仍具有重大的价值。

关键词 苏秦 张仪 “合纵连横”政策 价值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73

Abstract In Chinese Chunqiu and Zhanguo Dynasties,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began to falter and political order fall into disarray and people's mind being active. At the same time, Suqing and Zhangyi's Union Policy appeared. The aim of their policy was to unify Chinese. The characters of their policy were reflecting the nature of the people, authoritative and varied. In modern time, Suqing and Zhangyi's Union policy still has great value.

Keywords Suqing; Zhangyi; "Union" Policy; value

人们一提到苏秦与张仪,马上会想到两人的“合纵连横”政策。苏秦为“合纵”政策的代表,目的就是要实现六国的联合治理,按现代的话语来说,以共和国、合众国的形式来实现全国统一。张仪为“連横”政策的代表,目的就是帮助秦国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按现代的观念,即以单一制的形式来实现国家统一。人们一谈到秦朝的强大很容易想到商鞅变法,很少有人想到是由于秦王采纳了张仪的“连横”政策,正由于秦朝找到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张仪的“连横”政策,而造就出了强大的秦帝国。当然,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

1 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时代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间,总是离不开统一与分裂的互相演变,即人们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结果:统一导致独裁,独裁扼杀民主,没有民主则没有学术自由。高度统一的时候,往往是整个学术界思想最僵化的时候。时局越混乱,越可能出现思想活跃,思想民主。例如: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兴起,思想活跃的时期。

“分”与“合”,用现在的时髦语言,统一,专制,独裁,叫做“一元化”;民主,分散,叫做“多元化”。“一元化”僵化了,引起人们反抗,便导致走向“多元化”;“多元化”导致分裂,混乱,没有权威,政出多门,即所谓“极端民主”,也引起人们不满,便渴望“一元化”。

当时的时局是,经过了周朝的长期统一以后,合久必分,周朝走向衰亡、衰败、分裂,出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各自争霸的局面,实际上,相当于近代军阀混战的局面。经过长期的战乱,春秋战国时期,人民遭受战争的苦难,人心离散,人们希望统一,盼望统一,希望在安定团结的形势下过安定的日子。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怎样治理国家,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想以各种模式来管理国家,孔子,教育治国;孙子,武力治国;墨子,仁义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老子、庄子,无为而治,等于无政府主义治国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人心思统一。虽然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也出现了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我们称苏秦与张仪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目的就是用这种思想来管理、统一国家。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是苏秦与张仪综合学习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利弊,才研究创造出这种用来管理国家的学说。苏秦主张“合纵”而张仪则主张“连横”,这就比如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或者说“矛”和“盾”的统一体,两者都集中统一地反映了其老师“鬼谷子”的权术思想,都主张以统一来管理国家。

2 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基本内涵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类似于现代的“分裂与反分裂”,张仪的政策就是帮助秦朝分裂六国各个击破,苏秦的政策就是帮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分裂阴谋。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是他们的师傅“鬼谷子”权术的一点两面,总的来讲,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只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合众国,即共和制或联邦制的国家形式,一种为一国独裁,即单一制的国家形式。苏秦支持的就是六个诸侯国联合执政的联邦制国家,张仪支持的就是秦国一霸天下的单一制国家。

尽管苏秦与张仪两人的政策主张完全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他们对于时代的审视与选择,他们都有世界级的超强眼光,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劝说诸侯国的国王认清世界局势并权衡利弊做出选择。是合纵还是连横,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胡乱选择,苏秦与张仪首先有一个理性标准,那就是为自己所服务的统治者利益而服务,然后站在被说服者的立场上做出政策选择。可以说,苏秦与张仪他们的立场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实现其立场的政策工具,也就是通过不断变化的“辩”来赢得赏识,获得对自己所主张政策的认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多元的价值,多元的社会认知以及多元的政策选择,这也和当今世界政策制定的多元化背景与多元化选择相吻合的。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各国实力均衡,秦国稍强但还不能与其余的六国势均力敌,因此,是选择苏秦的合纵还是张仪的连横,两种政策主张都有可能。两种政策主张的执行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多边政治体系,另一种是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帝国,这两种结果无论从理论上、事实上还是价值上都是有可能的。历史的发展显示,六国虽然有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实现多边政治体系的机会,但印证了一句“合久必分”俗语,六国与秦国相抗衡的时间是短暂的,秦国吞并天下的脚步虽短时间被遏制,但终究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秦统一了全国。但并不能因此就埋没了苏秦合纵政策的功绩,正是由于合纵而阻止了六诸侯国之间无序的战争,实现了短暂的和平。至于苏秦死后,六诸侯国之间出现了不信任的裂缝,秦国也已日趋强大,为张仪实现其连横的政策主张创造了条件,历史选择了张仪政策理想的实现。纵观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 民本性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的民本性,体现在“重道明德”,这也是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共同内涵。一方面就是要求最高统治者“重道明德”。苏秦主张当皇帝的莫过于让人民安居乐业,相安无事,“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①苏秦所称的“道”,就是“道德”。正因为尧、舜、禹、汤、武等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圣人,所以,才会在所拥有的人、财、物等不够丰厚的条件下,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继而统治天下。换句话说,是因为德性而不是武力使他们统治了天下。张仪在劝秦王起兵伐蜀的时候,就劝王不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要从最容易攻伐的蜀国开始阻力最小,同时劝秦王要“广地、富民、博德”,拥有这三者就可以顺其自然地被称之为天下王。另一方面就是要求统治阶层“重道明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忠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所在的统治阶层。首先,就是要君主广纳群贤,“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1]创造下属“忠诚”的条件。其次,就是要臣子要忠于国君。

“重道明德”体现的是民本性而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人民性,民本性把人民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是民本性和人民性最大的区别。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中只是把“合符道德”作为一种手段,一种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手段。“诚得其道” 也好,“广地、富民、博德”也好,都是为了达到称天下王的目的。当然,所处的历史范畴不一样,苏秦与张仪所处的奴隶社会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范畴,不能强求其人民性。但不管是把人民作为手段也好,目的也好,“符合民心,顺应民意”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值得赞扬的,顺应人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则会垮台。于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会去拢络民心,关注民生、民主、民权等,客观上起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2.2 权威性

苏秦为六国的宰相,张仪为秦朝的宰相,他们提出的“合纵连横”的政策就是当时的国策,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权威性还体现在帮助六国以及秦朝去实现称霸王天下的理想,于是乎,苏秦游说六国,主张六国从亲以畔秦,则霸王之业成矣。反之,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会得到一个惧秦、事秦的恶名而遭天下耻笑。个人的选择以及时代的机遇让张仪为秦国出谋划策,自然张仪矢志不渝地帮助秦国实现“称帝而治”的政策理想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处心积虑揭示苏秦政策的弊端从而打破六国从亲的局面,使六国之间矛盾加深,战祸绵延,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开创一个秦国一统天下的时代。

时势造英雄,苏秦与张仪都是位高一时,他们的“合纵连横”政策具有无上的权威,并得到了深入的贯彻与执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帮助各诸侯国实现了“称帝而治”的理想。

2.3 权变性

政策的权变性,即随着主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改变原有的政策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政策,而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权变性。苏秦与张仪所提出的“合纵连横”政策总是在不断变化,实际上,他们的政策是万变不离其宗——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这也是我们现代政策制定的首要原则。

善于權变的前提就是要胸有大局,认清形势,且先得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②这就是典型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与决策。苏秦与张仪都习之于鬼谷子先生,重权术,其术长于权变。苏秦与张仪被称之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辩士,就是因为他们所主张的“合纵连横”政策中,都没有遵循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相反的因势利导、善于权变的原则,从对时势与时局的分析中,展现出最有利于统治者的一面,从而从变化的时局中得到相应的变化的政策,最后,为自己所忠于的诸侯在时局中获利,他们自己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

最后,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民本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其灵魂, “德”性总是被放在第一位。权威性与权变性则是实现其政策的两种手段,一方面,权威性与强制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权威性与强制性,“合纵连横”政策都得不到贯彻与实施,最终只会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没有权变性,则“合纵连横”政策就会僵硬、僵化,失去活力,同时也会失去其有效性与价值。现代反观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其政策精神仍在当代具有重大的价值。

3 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的当代价值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两位有识之士,他们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巧如簧舌的辩才、对周围世界敏锐的触角,及时而又权变地提出自己的“合纵连横”政策,他们是成功的。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中因势利导、善于权变的原则仍在现代闪烁着光辉。政策的生命之源就是要随着时局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样的政策才会符合实际情况,才会是正确的政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于社会。

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思想中的权变原则居然与二千多年以后的现代权变理论有共通之处,其核心概念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政策策略或者管理模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是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形势也是不断向前变化的,因此,权变思想能跟得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势与趋势,以权变思想为原则制定出的政策能适合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这种趋势也印证了我们的政策只能是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合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现代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有一种模型叫渐进决策模型,它是由美国著名政策学家林德布罗姆最初提出来的,而这种渐进决策模型的原理就与几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的权变政策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在可供选择的多种政策或决策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最有利的政策或决策。

我国面临分裂与反分裂的大形势,就如同苏秦与张仪“合纵连横”政策一样,我们可以允许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但人民渴望和平、盼望统一、希望在幸福、和谐、稳定的局面下生活,几千年来人民的这种爱国热情与情怀是不会变的。怎样“加强党的领导”,在社会价值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等形势下,用一种为大多数都崇信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奔赴小康,共同建设和谐美丽富强的新中国,是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的。借口“民主”、“多元化”,放任思想混乱,人心涣散,从而导致国家分裂,是对国家与人民极不负责的表现。

尽管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原因,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其政策的立论依据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大部分是个人直观经验的总结与判断,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君王而不是人民,政策的论证思路受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等。苏秦与张仪的政策思想所产生的历史经验,我们今天虽不可直接套用,但其影响深远,依旧值得我们探索、借鉴和学习。

注释

①②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529,546.

猜你喜欢
张仪苏秦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没有力量,就没有正义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
引锥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