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纪涛
课堂提问是教师设计并贯彻课堂教学主线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课堂提问,不仅着眼于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蕴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教师的提问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与习得,严重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重知识、重能力、重技法而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现象表明:在一些教师的心中,唯有知识的传授而毫无价值观念的引领。特别是课堂中的一些提问,严重背离人类基本的道德生活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少数教师在教育观和人生观上的混乱和扭曲,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镜头一:数学课堂——《概率与统计初步》
教师基于生活现象和知识相关的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堂导入来创设情境,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问题设计如下:“同学们,假设你在我们学校里捡到一张中国建设银行的银行卡,不想交给老师,想去自动取款机处取点钱花,问你在自动取款机上随机地输入密码,一次就能取出钱的概率是多少?如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密码是……”
众所周知,一个理想的课堂导入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兼顾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混融共生”而不能割裂“三维目标”。然而,在这个课堂导入的提问中,教师有意识地让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的生活融为一体,虽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却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其中传递的信息,你捡到一张银行卡“想去自动取款机处取点钱花”,使人产生这样的暗示:学习知识可以来钱更快,甚至不劳而获、非法获利。
在数学研究中,概率论是密码学产生与发展的支柱性学科,而密码的破译也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概率事件。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学习高中数学这节课而对概率与统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选择了密码学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但没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未来的人生结局真是令人不堪设想。可见,教师因为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在无意中向学生传递不良信息,严重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认识水准,的确令人遗憾。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如此提问很难培养和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所应有的正确的人生动机,学生即使学到一些知识,也将以失去知识所产生的肥沃土壤为代价,即那些美好而丰厚的人类生活经验将荡然无存。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一旦忽视甚至忘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将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获得“风干的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只能收获毫无活力和灵魂的“知识腊肉”。
镜头二:语文课堂——《包身工》
《包身工》这篇文章是夏衍先生的名作,长期以来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属于影响了数代人心灵的课文,其思想性、文学性和经典性自然不必多言。在学习结束时,教师同样基于生活现象和知识相关的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个比较式的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深化对包身工的认识。其问题设计如下:“同学们,《包身工》里的工头和现在所谓的包工头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三分钟。”
由于课文较长,学生的历史时代背景知识缺乏相应的积累,加上学生在课前预习不充分,教师试图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使学生对包身工产生十分清晰的认识,其教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经过讨论,发言的学生说:“现在经常看到农民工讨薪事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类似于包身工,农民工的工头和包身工的工头很相似,只是包身工的工头心更狠、管得更严,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学生如此回答,把全场听课的老师吓了一跳。
这本来是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认识误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育智慧把这个环节当作契机,把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和生成导向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化错误为精彩。退一步来说,教师即使当时心生紧张,至少也要立场鲜明地阐述两者的区别,对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师说:“在学习结束后,大家可以写篇文章,详细说明一下现在农民工的包工头还有哪些地方和包身工的工头是一样的。”
课堂教学结束后,这位教师在说课、评课和辩课的环节中,仍然坚持说自己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弱者,没想到学生的发言偏离了自己的预设目的。后来,观课的专家和学校领导都当场指出:一些问题如果自己没有想好,可以暂且回避不讲,让学生自己慢慢领悟。但这位老师等于委婉地对这个课堂提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保护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引发教师的认真思考。
事实上,从时代阶段、社会性质、人身自由、法律地位和劳动权利保障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区分农民工的包工头和包身工的包工头之间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由于法律与政治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欠缺,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严重不足,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深度,至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更谈不上了。
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怎样培养人。就课堂提问而言,凸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量,是教师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忽视甚至丝毫不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育完全是育分教育;如果教师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育人的教育。一言以蔽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育人还是育分的分水岭。
在一个注重人的核心素养的时代里,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并想方设法地去熏陶和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一个教师如何在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唐僧为何会成为西天取经团队的领袖?三个徒弟猪八戒、沙僧和孙悟空,一个比一个有本领,为何非得听从唐僧的领导?简单地说,唐僧的紧箍咒只是一个外在的约束,而唐僧内心的使命感,对三个徒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才是更加深刻的根源。就课堂提问而言,无论哪个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引领,都应当优先于并且也要高于对知识的引领和学习□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