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2017-06-09 19:47张传牧赵宪春刘明泉
教师·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动语言语文

张传牧 赵宪春 刘明泉

一、引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它不但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表达技巧,还要求语文教师有充足的知识总量、高超的应变智慧、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语无伦次、谈吐粗俗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的。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只有掌握语言艺术,才能增强课堂的生命力,才能铸就学生高尚的灵魂。如果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富有逻辑,充满激情,闪耀著智慧,就能把深奥抽象的事理讲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把静态的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他们步入富丽堂皇的知识殿堂。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语言枯燥乏味、艰涩难懂、语调平板、解说随意、漏洞百出,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

在所有的语言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难度最大。教师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循循善诱;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就是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比那些消遣性语言、网络语言严肃认真得多,教师语言带有很强的示范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字一句都要准确、规范,不允许随意发挥。语文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呢?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略陈管见。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科学性

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教师讲课应该使用精确的词汇,周密严谨的语言,合乎逻辑的推理,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虽然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丰富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绝对不能抹杀语文语言的科学性。语文语言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准确、简洁、规范、通俗等几个方面。准确,即要求教师说规范的现代汉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不读错别字,不生造词语,不说病句。规范,主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能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教学,杜绝方言土语。第二,用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避免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语病。简洁,要求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能深入浅出地把内容表达清楚,力戒口头禅,坚决摒弃“是吧”“对不对”之类的废话,重复一遍就可以的决不重复两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话说。通俗,力求深入浅出地讲授教学内容,把视觉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力求进行个人的“再创造”,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抽象的知识讲得可感可知、可辨可识。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生动性

运用生动的语言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形象的课堂语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听起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形象的语言能把抽象变得具体,把深奥变得简单,把枯燥变得生动,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迪学生智慧,把每句话送入学生的耳畔,流进学生的心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一些易于混淆的字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就用形象的甲骨文或金文进行讲解,学生既感兴趣又记得牢固。

例如,识记“寇”与“冠”,先写出金文“寇”的写法,再解释寇的意思,金文=(宀,房屋)+(元,人头)+(攴,持械攻击),造字本义:侵入民宅,袭击主人,武力劫掠。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把日本侵略者叫日寇了。再写出“冠”的篆文写法,然后释义,冠,篆文=(冃,即“冒”,帽子)+(人)+(寸,抓),表示将帽子戴在头上。造字本义:古代男子在举行成年礼(二十岁)时,手持帽子戴在头上。这样的解释看似耽误时间,但是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利用了形象化教学。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有的教师讲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整节课都面带笑容,用高昂的语调讲课,这样的语言是就不够得体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基调应是悲痛的,教态应该庄重严肃,语调应比较深沉而凝重,引发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无限的哀思。生动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的变化,只有教学语言富于变化,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单调、重复是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导致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习惯于用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去提问,肯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以至于注意力分散,记不牢,学不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备课中,教师要对每篇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情底蕴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通过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发问,只有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我在教朱自清名作《春》时,针对学生对特殊句式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说:“‘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有时也这样说话,把定语放在后面,你说过这样的话吗,你这样说的时候与平常说话有什么不同呢?”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角度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同时,问题也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争着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活跃。由此可见,语言表达形式的新颖多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生动性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必须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学习、掌握语言的余地,使教师语言的表达技巧转化为学生能掌握、运用的能力。

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凝重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能化平淡为神奇。喜欢幽默风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例如,反衬与正衬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用了两句话让学生理解:反衬就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使美得更美,丑得更丑,香得更香,臭得更臭,产生强烈的对比;正衬就是锦上添花,使美得更美,好得更好。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记忆得更加牢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语言毕竟不像绘画、雕塑那样形象直观,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但幽默风趣必须把握好一个“度”,那就是教师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损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五、结语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这既是使命,也是职责,当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生动传神、幽默风趣,又富有启迪性、审美性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才能担负起传承母语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张传牧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第二中学;赵宪春 刘明泉 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生动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