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贞 侯建华 王岩
摘 要 本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理念,倡导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应因材施教,经营学生长处。从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要素,优化培养模式,进而达到培养和提升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经营学生长处 机电专业
知识经济的快速更新,使得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要求高职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具有坚实、过硬的技术技能,更要有过硬的创造创新本领。即应具有在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为岗位、为单位甚至为社会创造显著的效益的能力。
1 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
创新的主体在于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结合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教育的知识获取的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创新潜能,尽可能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采用团队合作机制,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和才能,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激发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经营学生的长处,将学生的“长板”变得更长,“短板”与别人合作,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同学都有一技之长。
2 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构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在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上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工程教育理念,做到学以致用;淡化学科樊篱,拓宽专业口径,课程设置前瞻化,课程内容时代化;丰富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1.1 采用工程教育理念,做到学以致用
工程教育理念是基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学习,是“做中學”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工程教育需要选择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作为载体,把多数专业素养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通过这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串联起来,完成产品从设计、模拟、加工、调试的工程制造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2.1.2 淡化学科樊篱,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旨在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转换为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必须打破学科间的樊篱,加强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纵向深入型向横向宽广型转化。在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时,我们力求打造更宽阔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将课堂教学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素养课程以及专业技术课程三大类。如图1所示,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通识教育课程是从基础性文化、语言、科学等方面实现对专业课程的补充,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个性元素的充分拓展,[2]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两课、计算机、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等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生创业指导、投资理财、沟通能力培养等选修课程。
专业素养课程是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课的先导和基础,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素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涉及到专业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术等内容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则包括单片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造型、先进制造技术等涉及到专业领域前沿的课程,旨在促使学及时接触专业前沿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专业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核心性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包括机电设备控制、PLC技术、变频控制、数控加工等课程等专业技术课以及面向创业、竞赛、技术服务等方向的第二课堂。
2.1.3 课程设置前瞻化,课程内容时代化
在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不是僵化不变的。要逐年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不断地完善,站在时代的前沿,开设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前瞻性的课程。比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另外,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实际需要,要及时跟踪专业知识的发展前沿,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知识,使学生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的知识结构。
2.1.4 丰富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在创新性课程体系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丰富选修课程,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
2.2 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间,e-learning成为现代学生学习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能有效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现代机电设备已由机械部件为主逐步转化为光、机、电三位一体,涉及面广,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总量的增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机械结构、电气控制、仿真运行、新型传动、未来机等内容,通过仿真动画、图片、视频等进行演示,能使课程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虚拟仿真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于机电专业的各种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如数控机床教学的有上海宇龙数控仿真软件、南京的斯沃数控仿真软件;电力电子类教学的有电子仿真软件Electronic Workbench (EWB)和 Multisim等软件;单片机类教学的有Proteus软件;机械制造类的SolidWorks仿真制造软件等。虚拟仿真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自主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机电系统的整体认识,另外,还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减少实验耗材的损耗,节省实验设备的投入,降低实验中的事故发生率。
2.3 构建实训平台,强化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工程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机电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校内网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企业中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载体,以光、机、电、液技术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穿插机电产品生产管理、调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给予指导,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既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 结语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在新时期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策略,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要素,优化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构建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怀宇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 王玲玲.高职学生通识教育创新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4.
[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 06/content_1621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