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教育

2017-06-09 17:34俞燕君
高教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问题对策

俞燕君

摘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加以梳理,针对现有不足,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出要提高汉语强势语言的地位和影响,制定合适的汉语考试标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呼吁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产业来开发。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汉语国际教育;问题;对策;长远规划

语言是工具,也是文化;是民族的象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得越来越深入,语言是资源、语言可以成为产业、语言应该产生经济效益等理念已渐成共识,语言自身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被挖掘出来。语言产业作为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产业和依靠人才、依靠技术、突出服务的行业,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思路,理应成为“新的增长点”。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语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研究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红利,在语言规划中考虑语言经济问题,在语言经济学视野中审视和制订语言政策等等,成为语言经济学研究关注的新内容。

一、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以跨语言学和经济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主要采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把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语言的研究中,也研究语言与传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作为人力资本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它类型的人力资本。(2)学习母语、第二语言、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可以产生学会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3)语言有经济价值高低之分。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语言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同,会赋予语言学习者有高低之分的经济效益。(4)语言的经济效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由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所决定。因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环境、语言政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5)关于语言政策的语言经济学分析,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保持、发展、推广、传播。[1]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几十年时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1965 年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语言经济学对语言与收入的关系有很好的研究。世界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发展语言产业。日内瓦大学弗朗斯瓦·格林(Franois Grin)教授的研究表明,瑞士的语言多样性,每年创造500亿瑞郎的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国内命名产业1999年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亿美元。英国与语言相关的收益超过了石油和船运收益。2009年《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指出:2008年欧盟成员国的语言市场总产值达84亿欧元。该报告当时预测,欧盟2015年语言行业的实际产值可达到200亿欧元。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我国语言服务业产值,仅翻译一项就高达1576亿元人民币。[2]

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一种技能,人们的语言能力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作为社会资源,一种语言被广泛使用意味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被广泛了解和接受, 体现了与语言相对应国家的软实力。从经济资源上看,该语言输出的越多,越有助于提高其国际影响力,有助于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和无形资源。相对应的国家在国际上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广泛的参与权,降低与其他国家的交易成本, 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 努力扩大其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少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广自己的语言, 如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等。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将对外汉语教学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上升为国家语言战略,由国家出面举办推广汉语及文化的孔子学院等,旨在充分发掘汉语国际教育的潜在经济价值, 借助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信任。这种战略既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意义,也不乏经济学的考量。

二、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对汉语的需求不断增长,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抓住国内国外的大好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14年3月,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超过1亿人[3]。2015年中国共接收海外202个国家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4]。截止2015年12月,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超过190万人[5]。有的国家以50%甚至翻番的速度增长。印度尼西亚全国8039所高中全部开设了中文课程,德国也于2004年將中文纳入了中学会考科目。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开展的六种“关键语言”教学,汉语是其中之一。英国政府为扩大英国青年来华,宣布通过“英国未来计划”,在2013年至2020年间支持8万名英国学生来华学习和实习。2014年全年在华学习的英国学生超过6000人,增长幅度明显。孔子学院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孔子学院[6]。2014年9月,出生于1992年的诺丁汉大学毕业生丹尼尔·米勒幸运地成为了新HSK汉语水平考试的第100万名考生[7]。HSK汉语水平考试已经发展成一项具有权威性的汉语水平考试,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汉语学习者以及学校、企业测试汉语水平的标准。

有人认为这种学习汉语的热潮是“东学西渐”的又一次开始,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热带动下的经济商贸汉语交流需求。不管是否“东学西渐”,此热潮客观上提高了汉语的语言价值,发展了汉语生产力,促进了汉语经济的繁荣,应该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回报的语言表现。但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

1.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国际地位亟待提高

虽说最近出现了所谓的“汉语热”,但现在互联网上85%的语言是英语,联合国各种场合使用的语言 95%也是英语,作为联合国正式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全世界学英语的总人数达20亿人,这是汉语所不能比的。相反,英语的强势在中国境内却很明显,曾几何时,入学、升职等英语考试的权重相当的大。国内光是学英语的人数就超过了全世界学汉语的人数,多年来学界一直担忧英语教学冲击了母语学习。汉语在国际上更是没到“强势语言”所具有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严重不相称。这种现状导致汉语自身的经济价值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

2.投入巨大收效不佳

投入巨大收效不佳,经济学上的“投入—收益”之比考虑不够。自从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巨资举办孔子学院,十年来国外孔子学院已达五百多所。根据目前政策,孔子学院采取汉办总部与国内、国外申办方三方合作建设的“非赢利”运作方式。每年国家投入数亿元,而在经济收益上的评估现在还不很清楚,但收效不显著是明摆着的。

3.漢语国际教育的考试标准问题

由于长期来片面强调规范,汉语国际教育的考试标准(HSK)一度让外国人觉得高不可攀,影响了汉语的国际化推广。在原考试标准里,基础级的词汇量就有3000个的要求。对比之下,英国牛津剑桥皇家艺术学会(0CR)开发的汉语考试一级、二级、三级分别只有124个、325个、638个词。也许这二者不一定具有直接的可对比性,但过高的要求阻碍了国外学汉语者的积极性,限制了汉语学习者的生源。

4.师资数量和水平不够

师资队伍数量不够,水平也有待提高,学位点建设滞后。面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巨大市场,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足。近年来国家汉办先后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两万多名汉语教师,向世界150多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五千人,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据汉办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需要一万名国际汉语教师。还有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问题,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双语水平、教学能力、文化素养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差距还不小。从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看,中文系里对外汉语专业通常不受重视,培养的本科生就业率不高,到国外做志愿者的收入也没大的吸引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不多,全国才100多所高校有设置,招生数也有限,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滞后。如浙江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省份,国外留学生很多,近几年来,留学生人数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也只有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三所高校被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急需的师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实际的需求。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将汉语国际教育置于语言经济学的大视野中,有不少课题可以研究,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化。

1.汉语的国际地位亟待提高

提高汉语强势语言的地位和影响,是国家语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国际政治理论,只有各方面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占优势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除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之外,价值观和文化等软实力必须受到重视。语言就是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它既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又是经济硬实力的资源。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让汉语在国际贸易、国际谈判、国际会议上作为首选或必选语言,使其具有更多的国际活动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的力度,提高效率,扩大影响。需要加快中国高校“走出去”的步伐。2015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设立的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高校在发达国家办学的积极探索,是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2.办好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和相关高校的工作职责

国家汉办在统筹建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方面,用力甚多,成效亦大。这十年来的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在充分肯定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以语言经济学的理念来评估海外孔子学院的经济效益。改变“非赢利”的思路,建立新的投入-产出机制,允许并鼓励海外孔子学院进行赢利性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培训。对新出现的问题需要积极应对。如美国个别高校合同期满退出合作,不再举办孔子学院的情况,是值得认真分析的。这里既有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投入方式、管理模式的分歧。从语言经济学角度也不无反思之处。有学者建议在目前以孔子学院为模式的汉语走向世界的运作中, 可以考虑同时进行世界语言的收集工作。如果孔子学院不仅仅是推广汉语, 还附带有计划地收集世界各地语言, 培养我们自己的各地语言的翻译, 那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对于孔子学院的边际成本变动不会很大, 边际收益可能会很大。而且, 还会有“平等语言贸易”的正外部性。

3.制定合适的汉语考试标准

制定合适的汉语考试标准,是国家语委及相关机构的研究重点。 应认真研究海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标准,尽快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习人群需求的考试标准,以提高海外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对于国外汉语学习者而言,不必一下子定太高的标准,门槛可以低一点,鼓励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入门后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汉语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语言标准是实现国家语言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为新世纪的到来,为下一代着手制定语言教学发展的蓝图。如美国《国家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2006)、《欧盟外语学习、教学与评估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2001),这些耗费十几年时间打造的语言标准充分体现了其教学观念的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这些语言标准资源的开发显示了欧美国家在语言标准制定方面雄厚的学术实力和学术竞争力。我国也要尽快建立以内容标准为核心、涵盖能力标准和水平标准的汉语国际教育测试体系,并建立汉语标准联盟,扩大汉语国际传播语言标准的使用范围;建立标准兼容机制,促进国际汉语标准推广的外部性,提高国际汉语标准的权威性。

4.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对于各高校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来说,要加强学科建设,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途径。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国际汉语教育教师的能力水平,不仅是双语能力,还有面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能力。在这方面,浙江科技学院2015年组织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培训班”,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和圣母大学的汉语教学专家讲授教学法,对师资的提高产生了很好作用。要多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工作,特别是加强各校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着力吸引和培养各国各地区当地的汉语教师。孔子学院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如2015年10月,浙江科技学院与罗马尼亚克鲁日大学联合建设的孔子学院举办了“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请到来自国内知名大学3位长江学者和多名教授,及瑞典、马耳他、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的语言学专家,多所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就汉语国际教育和孔子学院发展等方面展开研讨,对孔子学院的建设起了很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5.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还要扩大留学生的招生数量。除了“走出去”办孔子学院以外,还要多“引进来”,扩大留学生的招生数量和国家覆盖面,让国外学习汉语者来到中国,在汉语世界中与母语者多互动,提高学习效果。这既可以更快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水平,又能体现汉语教育的经济效益。如浙江科技学院到2016年上半年,已有外国留学生1224人,来自100多个不同国家,在注重社会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6.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产业来开发

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看,还要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正如李宇明所说, 基于语言资源理念的学术发展, 要有语言产业意识。而语言经济的快速、成规模发展将会形成语言产业[8] 。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产业首先是语言培训和语言翻译,要加强对海外孔子学院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培训的语言经济产业开发。分析国外语言经济的组成不难发现, 语言培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面向国外的第二语言培训又是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大的部分。就我国而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培训, 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汉语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 我们完全有可能在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和来华留学生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培训方面,真正体现汉语国际传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要积极开拓市场,运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积极营造当地的汉语学习传播环境。当汉语文化产业有很大市場需求、汉语人力资源有高回报时,就可以与中国在外企业联合或与外国企业联合,举行有偿汉语服务,出售翻译图书影像材料、汉语教材等汉语文化产品;引介国内汉语教育出版企业到所在国进一步打开培训市场,发展汉语水平考试的考试经济;扩大汉语人才在当地的劳务输入,采取语言经济措施,扩大汉语文化的推广,获取外汇收益,使所在国学习汉语人员和国内输出汉语人才数量效益双向增长,实现国内外汉语人才成本获得收益高回报的语言经济目标,实现语言经济的良性循环。[9]比如笔者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韩文版的翻译和出版的负责人,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9]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 ]杨书俊.发展语言产业 助力产业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28.

[3]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过亿[N].人民日报,2014-08-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5]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N].中国教育报,2015-12-07.

[6]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N].光明日报,2013-02-28.

[7]一周文化盘点:新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生总数破百万[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9-04/6564381.shtml.

[8]李宇明.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A].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8) (上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