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培养体系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7-06-08 02:05白俊清刘艳阳朱琳高占峰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医学

白俊清 刘艳阳 朱琳 高占峰

摘要:在“5+3”人才培养体系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制度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科研培训、分流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新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模式

教育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在2014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近期任务是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从2015年开始,所有医学院校新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我校在2015年首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同时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初见成效。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举措

(一)确立“5+3”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从2003年开始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过去数十年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没有明显区别开来,出现了“重科研、轻临床”的局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结束为期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的工作中,临床轮转时间缩减为6-12个月。以至于毕业时,每位研究生虽发表了科研论文,但缺乏应有的临床工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5+3”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成功地扭转了我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该目标地确立符合目前医学新体系的发展前景。

(二)建立并轨培养的制度体系

按照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我校制定了既与国家政策接轨,又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制度、方案。其中包括《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制度》《内蒙古医科大学申请学位工作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机构、岗位职责、临床轮转及考核制度、质控体系、奖惩机制、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要求、学位授予条件,做到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5+3”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三)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在过去,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理论授课占较大比例,缺少临床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目前,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开设了政治、外语、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医学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课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开设了执业医师法、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重点传染病防治、临床预防服务等课程。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含课程学习16学分、开题考核2学分、学业拓展2学分、临床训练4学分、临床能力考核2学分)。授课时间多集中在晚上、周末。推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化教学方式。在轮转期间,科室每两周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小讲座,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研究生学院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有研究生在线培训平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案例库、朗文英语在线学习平台等,为研究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达到资源共享。通过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推广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强化分段式实践教学过程

1.岗前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另一部分是工作后考研的青年临床医生。他们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规范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规定新生在入学报到后先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有临床岗位综合素质训练和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包括病历书写、医疗法律法规、医患关系、研究生培养相关规定。临床通用技能训练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培训内容包括内科、外科、急救、护理基本技能。通过岗前培训使研究生掌握临床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临床轮转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后即纳入卫计委主管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在我校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中明确规定了35个亚专业的必转、选转科室及轮转时间,以及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要求掌握和了解的病种及例数、基本技能、门诊时间、科研要求。研究生在轮转期间由指导教师或导师负责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尽可能做到一对一或一对二指导。研究生要及时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手册》,在轮转结束时由指导教师、科主任审核后写出评语,给予考核评分。出科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轮转科室,不合格者将延期出科。

(五)完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通过课程考核、临床轮转考核、毕业考核、结业考核。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临床轮转考核包括岗前培训考核、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各科室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形式包括臨床知识笔试、临床技能实践操作、临床思维答辩与医德医风考核,同时注重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培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全面考核临床能力及临床技能,可采取临床实践跟踪的形式,从接诊患者开始,对接诊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等一系列临床能力进行实践考核。结业考核由卫计委统一组织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笔试内容包括医学专业理论、公共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考核多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考核临床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结业考试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将获得Ztt委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endprint

(六)科研能力培训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一定的学术标准,这是学位教育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标准又要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在“5+3”人才培养体系下,我们将科研能力的培训贯穿于整个临床轮转,将“学位论文科研”和“临床轮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与软件应用、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等科研基础课程,使研究生学会如何选题,如何规划合理的技术路线,如何应用和分析研究数据和结果。在学位论文方面,要求选题紧密结合临床,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此外,我们会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学术交流,监督外文文献的翻译等科研培训工作,在日常培养中渗透科研能力的培训。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鼓励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多渠道、多方面地提升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七)设立分流机制

为保证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培养各环节实行分流机制:①学位课程方面:未完成学位课程学习的研究生不得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可肄业、退学或延期一年补修学位课程,补修成绩合格者方可申请答辩;②临床轮转阶段:未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要求完成临床实践培养或未通过年度考核者,不能参加卫计委组织的结业考核,可结业、退学或延期一年。延期期間达到临床实践考核要求者,可申请参加结业考核,否则不准其结业;③第一年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者,可于第二年再次申请考试;第二年仍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者,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延期培养或退学;④结业考核不合格,但其他培养环节达到要求者,可暂不授予硕士学位,只准予毕业。毕业后三年内通过结业考试可提出学位授予申请,如三年内未通过学校将不再接受学位申请;⑤未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答辩环节的,但其他培养环节均达到要求,可申请延期一年毕业。在延期一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准予毕业并授予学位;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只准其结业。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临床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轮转33个月中,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限的学制与众多的临床科室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科室学习的时间比较短,一般科室轮转时间为2-3个月,部分医技科室轮转时间仅1个月。研究生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标准》中要求的学习内容。再加上轮转科室人员流动较大,教学管理不便,大部分指导教师对研究生抱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态度,造成了临床培训质量不高。

(二)科研培训时间缩减

研究生一入学就进入临床轮转,白天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病历书写、各级医师查房、患者出入院等临床任务,只能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学习科研基础理论课程,有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习质量。按照“规培”轮转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的培养时间在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科室学习,脱离了导师管理,难以进行长时间的科研工作汇报或指导,只能利用轮转间隙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病例资料。科研培训整体时间较以前大大缩减,导致科研能力相对弱化。

(三)师资队伍的“规培”理念及带教水平有待提升

“5+3”培养体系的提出,对许多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的培养理念,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部分老师对“规培”的内容了解不够全面,对“四证合一”“并轨培养”这些概念理解不透彻,对“规培”的流程不够熟悉,甚至还按照传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极大地影响了带教质量。

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考核、质控、督导体系,提升培训质量

考核评价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确保培养质量、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目前,国家尚缺乏统一的“规培”考核评价体系,关于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考核评价,国家教育部与卫计委已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等文件,但均是摘要性的文件,各医学院校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招生的学科专业和医院水平等因素制定考核评价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改革考核模式,采用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善考核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督导体系,成立质量监控委员会和督导专家组,从各个环节严格把控,目的是提高培训质量。

(二)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提升科研能力是目前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入学之初,就要求导师与其讨论并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该计划要紧密围绕临床实践工作展开。研究生要定期向导师汇报计划的进展程度,导师适时地给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在临床工作中贯彻科研思维。同时,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时要严格把关,由各专业导师和统计学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研究生的课题从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可延续性方面进行评估,为研究生日后的科研工作把握方向。研究生要学会合理安排自身学习时间,将大部分休息时间用于文献查找、科研设计、数据收集、统计学分析等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

(三)强化“规培”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要搞好“规培”制度下的临床教学工作,必须把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教学意识并举,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通过选派教师出去参观学习、交流培训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将“规培”理念融入到每位教师的带教工作中。通过学习培训、开展业务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并轨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四、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我们体会到:“5+3”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临床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培养目标。但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科研能力培养、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应不断完善,力求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培养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医学
基于SCL-90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研究
PBL结合培养性讲课在风湿免疫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探索
关于住院医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调查研究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探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新医改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5+3”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思路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