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视阈下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

2017-06-08 02:50郑云景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认同感蒙古族中华民族

郑云景

摘要:当今,多元文化发展迅猛。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以及新媒体的产生,国内多种文化交错发展。同时,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上各民族与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异步性现象明显,文化和宗教间的差异不断显现,国境周边毗邻而居的跨境民族也会引发民族间文化冲突;此外,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抗致使西方敌对势力不择手段地对华施行渗透和遏制政策。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迫在眉睫。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认同路径

近年来,流行于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及政治界的多元文化主义给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我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复杂化,文化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发展现象日趋显现,多样性文化的发展道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会不断地创立新的文化。现代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对文化的多样性需要,促进了多元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视阈下的文化多元性发展,这对社会成员的民族文化认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

一般来说,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各个民族的成员把本民族主体文化和价值目标内化为其本质的过程,即其心理契合和行为指向的归属意识,是同一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大家是属于同一个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斯大林曾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给民族概念进行了界定,把民族概括为历史地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的这一概念为我们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的民族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

在斯大林的观点中,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比较具体易解,但是体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共同心理则是抽象难懂的。后来,费孝通将其解读为“民族认同感”亦或是“民族自觉的认同意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既存在于其生活条件的差异之中,也存在于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体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两个层次。共同文化创设了共同心理的前提,而共同心理既展现着共同文化的本质,又居于共同文化的核心地位,它牵连着同一民族社会成员心底的红线,展演着种(族)属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

民族的共同心理既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又是各个社会成员能够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感知的,所以很多民族尽管在民族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远离了共同的生活地域和共同的民族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保持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大部分犹太人已经不再运用希伯来语,而是换成了英语,但这个民族依然能够依靠建立在共同民族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凝聚在一起。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兴盛的契丹、匈奴和女真等民族,却由于在历史的发展中抛弃了原有的民族文化,从而没有了民族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也就在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中丧失了自我。

二、加强蒙古族民族文化认同的路径

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产生的归属感。就我国来说,民族认同感就是承认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我国虽然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中华民族共性的基础上,还有汉民族之外的其他多个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认同感实质上就是一种“族群归属”,即承认55个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分享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情感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通过走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所民族中学(初中和高中)比较他们在今天不同文化环境里,对中华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如下结论:

(一)在学生主体层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文学作品、文艺作品让学生们懂得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组织他们去参加蒙古族的盛大节日、蒙古族婚礼、那达慕和庆祝活动以及蒙古族歌舞表演,在节庆的时候穿着蒙古族服饰,使用蒙古族语言,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蒙古族文化教育。选择节日、服饰、歌曲等代表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而且也表达民族文化的精神思想和民族特征。

(二)在家庭层面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蒙古族学生民族认同感,强调的是让学生接受蒙古族自古流传的家庭教育思想,这种家庭教育保存了蒙古族的文化。因此他们对蒙古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城镇中长大的蒙古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对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弱;而同龄嘎查的蒙古族学生,对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较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外来民族认同感比较弱。究其原因,居住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雖然周边有不少人是蒙古族,但很多已被汉化,接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失去了蒙古族的风俗。但是住在草原的蒙古族学生,在学龄前没有接触汉族的教育和社会文化,较少会说普通话。值得肯定的是,这两种形式的相互影响,对于蒙古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三)在社会管理层面,草原深处的蒙古族孩子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了解,阻碍他们顺利踏人社会。而城镇已汉化的蒙古族孩子,将促进祖先的蒙古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也能更好地弘扬蒙古文化。为此,对于边远地区的蒙古民族,政府应该发起一些活动,让蒙古族的牧民和孩子多与外界交流。家长教育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帮助蒙古族家长们认识到,要让孩子主动适应外界文化,学习普通话。著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本国语言的热爱,要他对自己国家热爱就是不可思议的”。让内蒙古草原的孩子们去领略汉字的魅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领略普通话语言美的同时,也要保存本民族语言,同时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文化熏陶教育。

(四)在学校层面,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一方面应该帮助蒙古族学生适应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正逐渐汉化的蒙古族学生保留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利用节日等机会给学生介绍蒙古族的习俗与传统,给学生提供机会参与各种传统民族活动,平时多给学生讲述蒙古族民间故事、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蒙古族奋斗史等,在艺术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表演蒙古族艺术。同时也要渗入爱国主义和民族教育,增加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做到既要渗透民风和民族特点,让学生们领会到各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感,又要加强校际间的传统文化交流,如邀请知名的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学术讨论等,让学生们自由发表意见,以增强他们的感染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既有利于增进蒙古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增强蒙古族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同感蒙古族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