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背景下,蒙古族和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蒙汉翻译架起了蒙古族与汉族沟通的桥梁。本文对基于文化交流视角的蒙汉翻译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蒙汉翻译的具体策略展开思考。
关键词:蒙汉翻译;文化交流;作用;策略
在新时代下,随着不同民族间经济等活动日渐增多,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需要借助翻译。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是转换这两种语言表述含义的关键所在,其有利于促进蒙汉两族的交往。由于蒙汉两族的文化背景、用语习惯等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基于文化交流的角度,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提高翻译水平,避免产生歧义,使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互相渗透,凝聚民族的核心文化,促进良好民族关系的建立。
一、基于文化交流视角的蒙汉翻译的重要性
本文中写的蒙语仅指我国蒙古族使用的蒙语。蒙古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和草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我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蒙古族和汉族同胞要进行交流就需要翻译。在文化交流视角下,蒙汉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文化功能层面,即文化的认识功能、文化的凝聚功能以及文化的教化功能。
(一)蒙汉翻译在文化交流促进认知上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播,而认识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前提。人们需要通过交流进行文化的传播,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了解不同民族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意识形态的相互了解。蒙汉翻译促进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但不同民族采用的语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彼此交流的障碍,影响蒙古族向其他民族传播自身的文化,也不利于我们去理解并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翻译对于不同民族之間的认识以及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族与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就十分频繁,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层面。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在两个民族的交往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蒙古语和汉语是两个民族分别采用的主要语言,在两种语言里均承载了两大民族的悠久历史。因此,蒙汉翻译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欣赏和传播蒙古族与汉族两大民族的文化;二是,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精髓在对方民族发展中进行传播和交流。因此,蒙汉翻译的准确性以及是否能够兼顾蒙汉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异并进行正确的处理,往往直接决定了翻译的成败,关系到蒙汉民族之间文化内核的传播以及文化的交际。
(二)蒙汉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
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通过蒙汉翻译的重要桥梁作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可以将文化凝聚在一起,并对各自文化予以发展的同时,促进新文化的发展。蒙汉翻译在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借助语言翻译则可以实现语言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文化交流视角下,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必须充分发挥翻译的凝聚功能。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蒙汉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它试图超越语言转化,使跨文化交流变得顺利通畅,实现两个民族人民思想与文化的融合。
(三)蒙汉翻译在文化教化层面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背景下,蒙古族和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蒙汉翻译在文化教化层面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通常来讲,我们将文化的教化理解为作为文化传播的受众,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感化和教育的同时,最终逐步适应这一文化并接受文化中的核心内容。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与互通,是一种跨越语际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是翻译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蒙汉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做到准确的翻译,也应使读者能够从译文中感受到来自对方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而获得影响与教育。译者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肩负着传递不同文化的神圣职责,应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并有意识地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因此,在蒙汉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熟悉蒙古族和汉族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等社会文化知识。
二、基于文化交流视角的蒙汉翻译策略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叙述,以便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信说的是翻译后表述的语言含义与原文一致。达指的是译文通顺、表述的语言含义清晰。雅指的是译文的用词得体、优雅。根据翻译时译者是以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为中心还是以原语的语言形式为中心,可以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一)蒙汉翻译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为中心来翻译,翻译时尽量使用目的语来表述原语的含义。归化这种翻译策略利于目的语接受者理解原语的含义,但是会丧失原来的语言风格。归化类似于直译。归化是不同语言之间有效的交流手段,但不是文化层面的交流。
蒙汉翻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比如佛经翻译,甚至近代的文学作品翻译,都偏重于归化策略的翻译。这与当时各民族间的频繁沟通、译者的翻译观念和翻译的目的有关。当时的翻译以互通有无和功能为主,因此,归化翻译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历史上,草原文化大部分时间被中原文化统治,这也导致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主要考虑的文化习惯。这也是历史上蒙汉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翻译工作者开始注意到翻译时不能仅重视翻译后的语言表述的含义与原语是否一致,而应更加重视文化概念,逐渐倾向于异化翻译。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成为蒙汉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这种沟通方式实则是信息层面的沟通,而非文化层面的沟通。译者可以创造性地将汉语比喻中的某些汉族文化转化为结构不同但意思相似的蒙古语表达法或句式,使译文尽量靠近读者。endprint
(二)蒙汉翻译异化策略
异化是以原语的表达方式,忠实于原语,表达原语的含义。异化翻译时,译者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才能理解原语表达的准确含义。鲁迅等近代学者主张异化翻译。这些学者认为,只有忠实于原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再现原语的文化、民族风情,能够将目的语受众带到原语的文化里,切实感受到原语的民族情调。异化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将目的语接受者带入原语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使之较为真实地感受到原语文化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习惯,利于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此外,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也能尊重原语的民族和国家,不会使原语屈于目的语文化,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根据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场合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比如在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会议等直接交流的场合下则适合归化翻译,而对于文学作品等适合异化翻译。
在进行翻译时,应综合考虑文化因素,坚持文化传承的基本翻译原则。翻译活动本身就是跨越语言进行的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如果在翻译中采用了过多的具备浓厚蒙古族色彩的表达方式,势必会造成文化失真。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当首先对原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入了解,保留原有本意或形象,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三)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辩证应用
作为译者,需要深刻领悟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特色、特点以及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辩证地选择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我们要认识到,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不是互相对立矛盾的,不能走极端。
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奈达认为翻译应当以目的语接受者为中心,要架起原语与目的语沟通的桥梁,因此,尽量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以便了解原语的含义。同时他也认为异化翻译能够带来“异国情调”。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应当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在翻译中,极端的归化或者异化情况较少,归化和异化之间只是度的问题,是一种渐变的关系。因此,必须学会辩证应用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保证蒙汉翻译正确、准确。
三、结束语
蒙汉翻译,不仅能够满足蒙古族和汉族同胞的交流,也能夠满足通过翻译双方的优秀科学技术、文化书籍等加深对对方的认识,知晓对方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等。人类的文化传承也因翻译而得到广泛传播,让全人类都有机会学习不同民族的先进文化。蒙汉交流需要蒙汉翻译作为基础。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和区别,灵活选择异化翻译还是归化翻译或者兼而有之。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