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对大学生幸福观构建的研究

2017-06-08 03:34魏兴悦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幸福观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魏兴悦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与幸福观紧密相关,当代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确立什么样的幸福观,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但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部分大学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扭曲了的幸福观歪曲着他们对幸福的认知,笔者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进行调查,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构建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从古至今,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对幸福的认识不尽相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反映了社会的幸福程度。因此,高等院校要大力培养大学生幸福观,使其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究竟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幸福观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他们的幸福观正确与否关系着自身与国家的发展,他们的幸福观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但是,社会转型期的部分大学生幸福观发生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其全面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发挥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精神生活的快乐是更高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是基础,在其看来幸福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人要生存,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当物质生活需求满足后,才能追求更高的幸福,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客观条件。忍饥挨饿的人是不幸福的,根本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要求,连基本生存都保障不了,拿什么去谈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是以物质生活的满足为基础的,客观与主观必须紧密结合。幸福必须首先满足物质需求,只有满足了自身的温饱,才可以有时间与精力追求精神生活,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要实现幸福,必须做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只有将社会幸福置身于个人的幸福之上,个人的幸福才有意义。社会的幸福决定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发展受社会的约束。因此,要做到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必须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矛盾时,个人要有大局意识,从社会的大局出发,因为社会幸福是最高的幸福。

(三)劳动创造和享受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与享受是统一的,劳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通过劳动来创造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光荣的,没有劳动是不能享受生活的,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充分发展自身的能力,这是幸福的来源。人通过劳动造福于人类,这样的劳动创造的幸福更持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只有通过劳动创造,才能享乐。只有在劳动中体验幸福,才可以享受到幸福。

二、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有待提高

首先,大学生太注重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当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金钱,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金钱就是幸福”。特别是在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学习没用,金钱至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注重物质享受的幸福观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会导致大学生唯利是图。

其次,在新时期,优越的社会条件使大学生太注重个人幸福,忽视集体幸福。当前,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对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只考虑自己,对社会漠不关心,个人主义盛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二)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仍有不少学生依靠父母的帮助,坐享其成,不愿意自己奋斗,只追求物质享受,不把学习当成追求幸福的途径,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生活没有目标,产生厌学情绪。与此同时,还有大学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出现自怨自艾的心理,缺乏自信,以至于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怨天尤人。

(三)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有待提高

创造幸福的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是获得幸福的两大要素,感受幸福很重要,当一个人连幸福都感受不到,幸福感只会离他越来越远。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幸福感受能力较高,他们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但部分大学生仿佛是温室里的花朵,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不善于享受当前,甚至选择堕落、轻生。还有大学生不树立积极的目标和理想,缺乏奋斗精神,心理脆弱,用消极的态度看待幸福,从而形成错误的幸福观。

三、构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消极的现象,这些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说,我们要尽可能优化社会生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想让当代的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就需要创造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需要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些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

國家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增加社会透明度,创造公平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追求幸福。此外,相关部门应该优化、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严厉打击有害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非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幸福观可以积极地指导人生,当前公众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很容易受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体会到幸福的所在。此外,高校还要开展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激励他们努力实现人生幸福。

(三)重视家庭教育,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奠定根基

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幸福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家庭应营造积极幸福的生活环境。家长应以身作则,提高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辨别腐朽的文化,理解生活的真谛,教导他们热爱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要与学校主动协调,家长要与学校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学校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观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