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形象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2017-06-08 00:02马君
职业·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中职学生语文课程

马君

摘 要:语文课程借助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学形象传递优秀的思想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情感目标的教学任务。本文就文学形象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将语文的人文性和职业巧妙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文字转化为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培养中职学生具有能够适应职业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课程 文学形象 文化素养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课程标准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劳动者,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在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强化的同时,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也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课要担负起培养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使得中职语文课程在内容的选材上更应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全國各地区中职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基本包括了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现当代名家名篇、诗歌戏剧、文言文选读、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六大类,为完成课程标准任务进行了精心的甄选和编排。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文学作品用传统的主要内容加中心思想的解读方式并不适应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这一现象引起了中职教师的重视,一线教师不遗余力地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适应中职学生文化层次的突破点,尽其所能、竭尽全力地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语文课任重而道远。

一、中职生学情现状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因为中考成绩不好,没有进入高中学习的落榜生。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更有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学生自卑心较重,家庭教育缺失,也不是社会的宠儿。另外,因学生家长对价值观和学习的认知水平有限,复杂的家庭情况也影响着学生成长。无论是缺乏学习意识这个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观因素,还是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成绩这个客观因素,都导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明显。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敷衍了事,课上识记字词草草应付,阅读文章不求甚解,回答问题风马牛不相及,课后作业抄袭照搬。讲授课文、分析文本变成了教师一言堂,学生呆板做笔记、昏昏欲睡,学生分组讨论时又没有想法、无话可说,这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本不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中职学生喜欢生动有趣、轻松易懂和职业挂钩的课程内容,语文课又必须忠实于文本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换教学方法,必须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巧妙地和职业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文字转化为生活和职业需求。

二、文学形象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极影响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学类作品按体裁分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四大类。语文课借助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学形象传递优秀的思想精神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承载着情感目标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能够适应职业需求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文学形象可以帮助学生以文本的形式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鸟瞰壮丽山河,感受四季更迭变化,将抽象的美学理论以每位作者真实的口吻、勾勒的鲜活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文字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徜徉文学海洋。

1.文学形象的多样性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初窥社会

文学形象的多样性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尤其以小说和剧本最为突出。小说注重情节的发展,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借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渲染人物形象。剧本是戏剧创作的文本体现,通过创设舞台环境,将来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或夸张,或荒诞,或讽刺,浓缩社会剪影。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对社会认知有限,体现在对未来的懵懂、对职业发展的迷茫和思维方式的幼稚。在这种处境下,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微型社会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

大量的文学作品构建了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将惟妙惟肖的人物跃然纸上。老舍先生话剧代表作《茶馆》,全本三幕三个时代的场景,近七十个人物,将从清朝末期到抗战胜利前后五十余年的老北京的人情风貌描写得栩栩如生,犹如画轴徐徐展开,主次人物、三教九流在“裕泰茶馆”粉墨登场,“人像展览式”让人置身其间。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样的社会固然不同于今日之社会,但善恶分明、是非曲直等戏剧冲突,如警钟响彻人心。学生在《茶馆》中了解各种各样的人。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一个小商人,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又善于应酬,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也毅然坚守祖业,若不是旧时代、旧制度的倾轧与压迫,他将会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和现代创业精神相仿,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战乱纷飞时心系实业报国,兴办民族企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抱负,即使挫败过、痛苦过、失望过,但浓重的社会责任感扎根于这个蓬勃进取、积极拼搏的人物身上。思及中职学生,中考失利而不能自暴自弃,从《茶馆》中寻找榜样,寻找职业精神,追求未来梦想。

社会性是人的群体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发展方向。现代散文作家杨绛借助《老王》一文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老王孤苦伶仃、眼睛残疾,住在荒僻的胡同、塌败的小屋,靠蹬三轮勉强维持生计。老王一生凄凉艰难,需要钱,却没有多收一分钱,他老实厚道、重情义、知恩图报。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老王不思其他,尊重作者夫妇;作者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自顾清高、颐指气使,尊重老王、关心老王。人生而平等,不自卑、不放弃,不轻视、不鄙薄,从老王和杨绛身上,学生可以看到平凡而光辉的人性,可以学到自强自立、平等互助的正能量,这是走入社会、进入职场后不忘初心的真诚。

2.文学形象的先进性有利于优化中职学生性格品质

在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入选教材的文章可谓是精挑细选。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学形象的先进性体现在作者借助事物、意象进行感情的抒发。名家大家积淀下来的高尚的精神内涵化为文字,传递给学生,形成优秀的性格品质,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落到实处。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任性、冲动、懒散、缺乏行动力,语文课程肩负着优化中职学生性格品质的重要使命。

处于阳光朝气蓬勃的年纪,度过花季雨季般的青春,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对于真、善和美的追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篇散文《幽径悲剧》,于1992年感悟一株藤萝被毁,引发思考,藤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提出对真善美的追求。2006年感动中国对季羡林评价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一株“并无害人意”的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走過藤萝树下,用“达则兼济天下”之精神唤起美,表现了季羡林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真善美的决心。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咬文嚼字传统的教学方法,回归文本,转述、解读作者之真情实感,让中职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形成共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时代在发展,00后中职学生喜好新鲜、有趣的事物,快餐文化导致中职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的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西晋李密的《陈情表》,用词恳切,言辞婉曲动人,将“孝”与“情”诉说给世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字字含泪,字字真心。李密从不幸多舛、坎坷曲折的命运谈起,字字衷肠的肺腑之言,再谈到孝之大义、国之根基,流露出浓浓的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宋代学者赵与时评论道:“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用文字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感染学生,思己及人,许多学生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同李密一样伶仃孤苦,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千年前的李密,自强自立、坚守孝道,成长为有用之才。

3.文学形象的时代性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

文如其人,文道其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识之士和思想的先行者用文字记载着自己的理想,对社会的抱负,对国家的宏愿。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透露出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更反映出作者对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进步的意志和追求。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文章《敬业与乐业》,引用孔子和唐朝百丈禅师的话语,“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道理。演讲词中大谈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乐业之重要。在封建社会变革和动荡的年代,在历史交错更替的特定背景之下,让学生们领会到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他是中国早期倡导职业精神的先驱者。

具有时代意义的《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自白,凭借她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提出“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中职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要用怎样的信念引导自己人生之路,可以从此得到一些启发。选自《姚明自传》的《运用脑力以弥补体力的不足》全文真挚地谈了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成为职业篮球手,如何在美职篮立足,这些都对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指导性意义。《山永远在》一篇随笔,教人要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坚韧和沉着冷静的精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掘他们喜爱的人物,依次展开,设身处地类比联想,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也因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职学生的努力和奋斗目标。语文课程也要紧随时代步伐,培养专注坚持、精益求精、严谨专业的职业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寻找与职业有联系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们静下心来,愿意跟随教师走入文学作品,欣赏文学形象。

三、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职业融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职业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工具性指向的是职业生涯中的言语谈吐、人际交往、公文来往等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人文性是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文学形象教学,要与职业相融合。中职语文课程在学生职业理想的树立、职业态度的确立、职业责任和使命感的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职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赵大鹏.语文(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3.

[3]陈齐友.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J].孝感学院学报,2009(10).

[4]戴丽琴.语文教材的时效性问题[J].语文教育与研究,2005(2).

[5]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唐建新.今天怎样教语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李启荣.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古典诗词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学语文,2008(7).

[8]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中职学生语文课程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