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与教化:狄德罗美术批评思想之当代意义

2017-06-08 18:16谢九生
艺苑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化

谢九生

【摘要】 狄德罗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以及“百科全书派”的领袖,其现实主义的美术批评思想在题材与内容、审美与感兴和内涵与意蕴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某种感兴与教化效应,对当代的美术创作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他开创并奠定了现实主义美术批评观的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狄德罗;美术批评思想;感兴;教化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狄德罗是第一位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批评家。然而,有人批评他“对于谈论艺术,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都很有限”,而且“由于只凭一时的印象,加上对题材的文学性的兴趣,以及缺乏深思熟虑的判断,使他的评论常常显出矛盾”。[1]93特别是他的画论,由于他没有绘画实践经验而为后人所诟病。但是,由于他与画家们打成一片,常常出入于他们的工作室,了解了一些与绘画相关的材料、技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虽然他的艺术评论在某些方面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他的直觉很敏锐,而且很相信自己的直觉,再加上非常严肃的道德感,这一切又使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避免了偏见的过分干扰”[1]93。他认为:“每个塑像或每幅画都必须表达一句崇高的格言,是对观众的一个教训,否则他就没有表情。……艺术家两个基本的品质:伦理和角度。”[2]2为实现他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以及强烈的维护社会道德的使命感,使他对美术的社会功能的强调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是他的美术批评思想具有教化性特点的重要原因。

但是,他也认识到:“教育人,取悦于人,‘这一切都要做得毫不牵强。假使别人发现了他的目的,他就算没有达到目的,那时他就不是在对话而是在说教了。”[3]16在这一点上,他确实做到了。

一、题材与内容

狄德罗极为重视美术所表现的题材与内容是否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与意义。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主题方向。题材与母题主要是客观方面的,而主题是主观方面的,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有关道德、伦理、政治等的见解、立场和追求。因此,在《绘画论》中,他反复地、多方面地强调绘画题材与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多次表达出对艺术具有表现道德教化与教育意义的启蒙思想的赞颂。

“无疑会有吃力不讨好的题材,但是这些题材对于平凡的艺术家才是共同的,对一个没有才能的人都是吃力不讨好的。”[2]125所谓“吃力不讨好的题材”就是强调伦理与道德的题材,而这种题材的艺术创作很容易陷入简单罗列或生硬说教的泥沼,但是狄德罗却特别强调这种“吃力不讨好”。他坚决地批评以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为代表的洛可可绘画的题材与内容,特别是他们的一些不真实和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具有不健康的或者低俗的艺术形象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对不健康或低俗、恶俗等母题与主题现象的强烈反对尤其重要,因为曾几何时,恶俗、低俗、暴力、恐怖和诡诞等不健康的题材被当成当代艺术所谓的“创新”,成为它们赚取名利的惯用主题。

狄德罗大声疾呼与质问:“请你们告诉我,文学家、艺术家请你们回答我:假如你们的作品使一个清白少女离开了正路,你们不会感到痛心吗?她的父亲会宽恕你们吗?她的母亲不会哀痛欲绝吗?这些正直的父母有什么亏负你们,你们要损害他们孩子的德行和幸福来谋取名利?”[2]159可以说在任何时代,他的这种痛心疾首的呼喊都是值得敬佩的,在现当代尤其具有提倡的价值与意义。

特别是对于布歇,狄德罗认为:“这个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理。”[2]16 这个“真理”就是真实、正义与简洁地强调道德与伦理的艺术追求,同时他也不断赞扬夏尔丹、格勒兹等现实主义画家的艺术作品。他的这种“赞扬”不仅仅是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他在美术创作技巧与手法等方面也具有比较专业与独到的见解。

他“偏执”地认为现实主义的题材才能表现现实与教化人们,而且只有在美术题材与内容方面体现的是人们的真实生活,才有可能使美术接受者产生具有真实与正义的道德感的共鸣与兴会。他的美术批评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推翻代表贵族阶级的古典主义,凸显出新兴资产阶级想要干预现实社会的愿望,而在美术领域弘扬现实主义美术批评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艺术世界的教化作用的推崇。当然,他的这种教化性目的大都是晦涩隐喻与潜移默化的。

二、审美与感兴

狄德罗在美学思想方面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认为:“美因它而產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3]25他指出“关系”的三种意义,包括物体之间、物体内部之间和主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其中重要的是主客观的联系,他认为“我们毫无理由认为真实的美,即寓于关系的感觉中的美是虚幻的”[3]40。所谓“真实的美”就是“寓于关系的感觉中的美”,他提出美术家要学习与观察现实与自然,在美术创作、美术作品和美术欣赏等方面发挥审美与感兴的潜移默化与寓教于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狄德罗的艺术模仿论强调艺术对真实的自然的模仿,不仅仅要真实,还要逼真。同时他强调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与兴象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且坚决反对虚假、轻浮与低俗。在当代鱼龙混杂的艺术与美术领域,轻浮、淫秽、暴恐、虚假和恶俗等毒素充斥其间,对不明就里的观众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玷污了艺术的真实与圣洁。所谓感兴,简单说就是感物起情。“如果没有情感,则无论道德文章就都不足观了,美术就回到幼稚状态,道德也就式微了。”[4]1从狄德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艺术、情感与道德之间关系的重视,而“感兴是人的身体与心理、物资状况与精神感受、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理智等要素之间在符号形式中的多重组合。感兴,实质上是符号形式中创生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直觉”[5]35。对于狄德罗而言,感兴的重要作用是激起人们的对于客观人生与伦理道德的直觉与领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艺术教化的作用,并且他还特别指出,运用美术这个手段能够达到难以估量的神奇力量。

狄德罗在美术批评与评论中不是简单而生硬的说教,而是以不厌其详、精细入微的兴辞描绘美术世界的内容与意趣,并不断渲染美术作品的意境,唤起美术欣赏者的审美感兴,这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某种特征。一方面,他认为美术作品如果要产生道德教化的影响与作用,就必须从激发美术欣赏者的审美感兴着手,进而唤起欣赏者的情感与兴会。而且他也特别强调艺术激情在美术创作、美术作品和美术欣赏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提出美术向现实与自然模仿的是它本真的、原始的气韵或气场,这种气韵与气场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强烈的情感,人们只有在感兴与激情的状态下才能无拘无束地、恣意忘情地释放生命活力和情感,现实与自然是客观而理性的,但更重要的是非理性的感兴、情感与激情。狄德罗的艺术模仿说虽然带有现实主义特色,但在他的描写中却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三、内涵与意蕴

“只要艺术家记住这个经历和兴味的法则,那么不管他的画幅多么宽广,他的画便处处都是真实的。趣味赞同的惟一的对照,即由于经历和兴味多种多样而产生的对照,就在其中,而毋须别的对照了。”[2]119-120狄德罗在他的评论中不厌其烦和饶有兴味地对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等进行富于哲理与文学意趣的描述,有效地引领着美术接受者的生兴和兴会,使他们深刻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为美术作品的道德教化与感召准备了条件。他的这种看似零散地、天马行空地用语言艺术去接近绘画艺术的极尽能事的描写,虽然有时显得冗长繁杂与飘忽不定,却是那个時代引领读者认识艺术家、理解艺术作品内涵与意蕴的较好方法,对于那些无法到现场欣赏的读者尤其如此。

“真实、自然和简洁是狄德罗所理解的艺术美的三条标准。”[6]247他认为健康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意蕴具有醇化风俗和感召人们的作用,它们体现出人类的美德和本真,可以陶养和浸润人们的德行,感染和完备人们理性与非理性的艺术素养,实现指引人们忏悔与革新的价值和作用,“使德行令人生爱,使邪恶招人憎恨,使滑稽的事引人注目,这是每一个拿起笔杆、画笔或凿刀的正直的人意图”[2]123。“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唤醒人们倡美德、厌丑恶的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狄德罗的这些关于艺术内涵与意蕴的教化的论述,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法国启蒙运动的理论深度。

四、结论

“在他所主持的‘大百科全书有关艺术的一章内,可以发现他对传统法则有条件的接受,是与他由直觉判断的道德感和对于当代艺术产生影响的生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与敏锐的艺术感觉恰当的控制结合在一起的。”[1]95因此,在狄德罗冗长而丰富的美术评论文章中,他的这种具有教化性特点的批评思想就在关于题材与内容、审美与感兴、内涵与意蕴等方面的论述中隐现出来了,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简单而平白的说教远不如潜移默化与寓教于乐的艺术教化。

虽然他机械地理解美术,并带着个人的偏好推崇艺术的社会与道德功能,其美术批评思想具有把美术当作某种工具而为政治服务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但是他开创并奠定了现实主义美术批评观的基础。同时,他的美术批评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与更为深刻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意)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M].迟轲,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杜,2005.

[2](法)狄德罗.狄德罗论绘画[M].陈占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3](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集[M].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84.

[4](法)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11.

[6]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4.

猜你喜欢
教化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秋夜
刀化技艺:反思教育的一种境界
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
浅论朱元璋与《琵琶记》的关系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之“教化”阶段
闽南传统民居家庭视觉教化系统建构研究
复性之学与教化之乐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