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新思考

2017-06-08 15:57张英
新西部 2017年5期
关键词:陕西一带一带一路

张英

陕西高校林立,学科专业齐全,但没有建立起区域性的人力资源高地。“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保持“新鲜度”,这给各高校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年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世界各国约1500名嘉宾出席。建立国际合作新框架,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会议的主题。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人才是关键。经贸合作、产业投资、人文交流、生态环保等等都离不开人才。陕西高校林立,专业设置多样,可以根据“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识要求,紧扣区域发展,强化国际合作的观念,优化办学,培养适合性人才。

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要义

“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陕西而言,经济的相对落后,使高校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孔雀东南飞”,造成高端人才缺乏,而这成为长期以来制约陕西发展的巨大瓶颈。

“一带一路”战略倒逼陕西对人才资源的新需求。必须尽快培养既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又具有中立、公正合作共识的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到陕西、我国西部区域以及“一帶一路”沿线国家,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是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情况复杂。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地域安全、经济贸易、宗教、社会风俗、传统文化等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懂专业知识又了解历史、文化、风俗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立,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以前苏联为样板,建立的多是专业性院校,学科专业建立的目的是专业性。这在当时环境下有利于我国各行各业生产的尽快恢复与发展,但对目前世界新格局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已有些不适应,虽然已做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及时性、全面性还需加强。

国际性人才的需求

我国政府确立“一带一路”发展的根本点是互利互惠。对人才的要求,是既了解国内外经济市场规律又熟悉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而陕西地处西部,经济、信息等发展滞后,影响高等院校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思维模式。人才国际性交往较少,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互派没有形成北上广那样的规模。这些现状阻碍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个急需打破的瓶颈。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厚重,传统意识浓厚,现代感弱。这就需要既懂专业又熟悉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人才,便于沟通和交流。过去的地域限制没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现在需加强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任何国家地区发展的根本点是人才。陕西高校林立,学科专业齐全,但没有建立起区域性的人力资源高地。在扩大人才队伍的总量、优化人才素质方面缺少一体化的总设计。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保持“新鲜度”,这给各高校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陕西高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对策

内部培养

一是教师学生共同具有国际化意识。

世界已然是地球村,“一带一路”完成的是共同发展,共同受益。走出高等院校的人才要具有这样的认识:爱国、平等、尊重多样性和专业性,能站在国际立场上,不以本国、本地区为限,眼界开阔,具有从事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是深化各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2015年,北京大学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一带一路”系列课程:“当代阿拉伯世界”、“东南亚文化”、“当代以色列研究”等40门课程,高屋建瓴。同时开设系列讲座以助学生直观、具体地了解“一带一路。清华大学亦开设“丝绸之路大篷车课堂”,实地考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时而变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动因,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实际所需重新检视,修改各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培养越来越多的适时人才是目前重中之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合作发展。陕西的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院校,应做好友好使者,以各自专业易于交流、共享的优势,建立新丝绸之路体育、音乐、美术长廊,在相互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经济、计算机、农林、机械制造等技术类,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了解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培养学生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

培养复合型人才。 商贸经济、农林科技、产业升级等都离不开政治、文化、经济。“一带一路”地域性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多视角地融合已设学科专业,开发跨专业的“一带一路”相关知识课程,以改革创新促进各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各院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建设背景、规则标准、重点实施项目情况等内容,以讲座等形式进行。同时对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内容开设通识课。只要相关要素相互渗透,就利于建立国际合作框架意识。

三是鼓励并提供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机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目前发展模式各异、文化传统多样的局面。要想凝聚合作共识,沿线国家就有必要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深入了解双方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以期共赢。陕西高校应给学生提供机会,到各国各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进行实习锻炼,促使青年人才熟悉国际组织运作、理解国际规则。

四是高校加强与工商业界的合作。

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要求各自领域的人才与工商业界关系紧密,两者的人才培养要有密切的知识融合。目前我国部分央企已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进入实践阶段。陕西高校应加快步伐。

五是服务“一带一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带一路”是建立在国际合作框架之下。金融、建筑、管理等是国际认证最为成熟的领域。这些专业教育已要求毕业学生多多参与并拿到国际认证以方便今后的就业。这些已倒逼高校按照相关领域专业教育质量的国际标准和基本要求进行改革。要达到目的必须提高目前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我省各高等院校应建立适合“一带一路”科学发展的教学管理和监控体系,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办出各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外求扩展

一是要扩大来陕留学生规模,传输中国文化。

2014年来华留学生源地排前十位的国家有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这六个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陕西高校具有培养外国留学生的经验和条件,应抓住机遇,鼓励、扶持并扩大来陕留学生规模,同时注重各国留学生给各院校大学生开讲座,介绍本国当前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现状,使陕西大学生未出校门就有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信息,感性的认识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是扩大海外办学。

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与他国之间贸易往来。陕西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中国文化”讲座或开办分校等方式,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员、社会精英等,增强他们的认同感,通过理解中国文化,培养并促使他们成为知华友华人才,并在他国树立陕西的国际形象。

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和支点。陕西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完全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以“内部发展”和“外部拓展”为路径,创新实践,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 英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硕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陕西一带一带一路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