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教育理念”

2017-06-07 13:39张齐建
新课程·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

张齐建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所应接受的基本道德教育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生态教育理念”,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人才的要求。针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展开研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态教育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保护。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德育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并将其融入教育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法律法规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战略都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要重点提高初中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环保意识,促进他们形成保护生态的价值观,培养与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现在生态危机已经越来越严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地域十分广阔,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为了发展经济,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现在,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国家也十分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倡导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对于学生一生的行为意识都有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一直强调要让初中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重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所应该享受的情感教育。这类思想品德课程是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的,因此对学生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他们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有利于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态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下面,本文从深入研究教材、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家校结合三个方面,为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教学建议。

一、深入研究教材

现在,建设生态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深入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在初中,老师的主要教育工具与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就是思想品德教科书。因此,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生态教育理念,是帮助老师开展生态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对于培养初中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涉及生态问题。在人教版的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编写中就提到了“珍爱生命”,在这一章节中,老师除了可以让初中生接受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等人文教育,还可以延伸到“大自然的生命”等让学生接受保护环境、尊重生态等生态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人类的发展才能得以延伸。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中,老师可以告诫学生人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负起的责任。除了这些隐含的生态教育,在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中,还直接编写了关于保护环境的教育内容,即“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此,老师一定要深入、透彻研究教材,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生态教育,从小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初中生在最初可能会对如何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到迷茫,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种花种树等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

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依赖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多媒体具有视、听、说结合的特点,具有图画、影音等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这个阶段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猎奇的心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他们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另外,多媒体具有的图像、影音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是十分有趣的,这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开展生态教育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图片或者影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态教育受到时空的限制,很多老师直接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由于无法看到这些事实,并不能理解我国现在生态问题有多么严峻,保护生态有多么重要。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感受是缺乏情感共鸣的。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下,老师可以收集生态遭到破坏的图片,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是播放一些公益广告,让初中生直观、生动地感受这些问题,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在讲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沙漠化、水土流失的图片,并且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一些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最终面临消失的物种,比如野人参、蓝鲸等,从而让学生了解破坏生态的危害。这种教育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教材中或者板书的内容直接搬到投影仪上,并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意义,也无法让学生对这类教学方式保持持久的兴趣,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老师应该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等技术,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加强家校结合

我们常说,“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要想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更好地实施生态教育,就必须把家校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老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二者及时联系,共同对学生实施生态教育。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的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或者是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如果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家长还可以带着学生到生态被严重破坏的地区体验一番,从而真切感受破坏生态的危害与保护生态的迫切。老师在植树节中,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合作,在小区或者学校种一些树苗,并密切关注这些小树苗的成长。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对生态教育抱有一种持久的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实施生态教育,不仅是现代德育的要求,也是坚持我国基本国策的要求。新课改要求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因此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已经渗透了生态教育理念。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并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家长联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生态教育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初中
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