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桃源
——有感于“崔建湘油画展”

2017-06-07 10:30成佩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油画展静物桃源

◆成佩(北京)

不见桃源
——有感于“崔建湘油画展”

◆成佩(北京)

画家崔建湘

崔建湘,1964年生于湖南汉寿。现任湖南省常德日报社视觉总监、中国油画学会团体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当代油画院签约画家、常德书画院特聘画家。主要代表作有《生产》组画、《夜归人》《人体》发表于黄丹麾主编的《中国艺术地理·楚艺术地理》等。作品入选第七届中国广告节第七届全国广告优秀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08艺术湖南”秋季北京展、北京回望西部油画展、2012湖南省艺术节、湖南省首届油画人体艺术展、2016潇湘魂经典记忆湖南省美术作品展(作品被湖南省美术馆收藏);获全国自强创辉煌公益广告政府奖铜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省展区优秀作品铜奖。2015年在长沙状态美术馆举办“不见桃源——崔建湘油画展”。出版有连环画《倚天屠龙记》。

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戴着眼镜,无望而深刻地蜷缩在一张造型简练、做工精良的古老春凳之上。他仿佛正躺在一个无始无终的梦里。只有老树桩做成的盆景架上,那株栽种在青花瓷里葳蕤生华的兰草提示着某种高洁而远古的意境之思。

这件被名之为《兰之猗猗》的作品,其意取自古诗《幽兰操》之韵,相传乃昔时孔夫子“伤不逢时作”(韩愈语)。此诗既叹“君子之伤”,也咏“君子之守”。它寄寓着崔建湘的梦与惆怅,承载着他隐喻性的呐喊与自持,奠定了他整体创作的心声与基调。

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作品,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近年来崔建湘在创作中的思考力度与表现深度所延展指向的脉络。这种特质,首先呈现于他对作品的系列性表达中;其次出自于他对自身古典气质的时空融和性的把握中;再者体现于他对表达对象的“人”与“物”从本质上的互换刻画中。他的作品力图融具象性写实主义和表现性象征主义于一体,注重构图的平面性构成原则、色彩的单纯化和“灰度化”处理,以及造型的意象化倾向,营造了当下与远古、庙堂与民间、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等多重哲学与文化概念在交汇和互渗中所建构的独特视觉空间。这种既具现实批判性表达、又含蕴古典诗性的象征性抒情于一体的创作方式,正是他作品整体所呈现出的迷人气质。

崔建湘的作品题材以人体与静物为主,但是这些表现对象似乎都被抽离了某种可触及的现实感与真实性,而呈现出了极深重的舞台感和象征意味。

比如画室中的人体系列,他有时用了画山水的写意笔调,有时又用了极严肃冷静的工笔手法,但似乎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表现人体鲜艳的肉感与曼妙的动态。批评家黄丹麾认为:“崔建湘将自己的艺术主题定格于人的生产,其深意不言自明,那就是他要把生命的孕育、产生过程予以艺术地直呈和剥离,在生命的行进结构中反思人性的本质与情感的真谛,让观者于表象的观审中思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相比于画室人体这种审慎的理性批判色彩,他的《窈窕》人体系列中有“夭夭之桃”意境的那批作品却要更为诗性笃定。灼灼桃花的明媚与少女青春的姿态互相辉映,创造了一种极度浪漫又略带忧伤的迷思情怀。这大约是他的《兰之猗猗》的变奏。

桃源工之车戏图 油画 崔建湘

他的静物选取了两个角度。一类是“桃源工”系列,另一类是“静物”系列。所谓桃源工,指的是今湖南常德一带、古桃花源传说之地武陵的木器雕刻工艺。桃源木雕承继了汉代砖雕的艺术精髓,其山水,稍加点缀则意境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刀则形神兼备。又民间美术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故在崔建湘看来,在这些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木雕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中,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那个理想世界的映射。那里有松鹤延年的平和向往,有八仙过海的喜庆戏谑,有才子佳人的曲折知遇,亦有关公战吕布的忠义勇烈……那是现实中渐行渐远、不再可见的“桃源”。那些木器沉着雍容的朱红与亚金所辉映的气息,传递了一种奇特的厚重与单纯相混融的时间性美感。这是岁月砥砺出的痕迹。崔建湘用了自在抒情又准确老到的笔触,把他对“物”所流露出的岁月沧桑感及对桃源理想的回溯感表达得极其充分。以质朴而看似不经意的表现方式,把桃源工这种“物性”的静物存在,抽象化成了某种现实审视与理想追忆了。然而他的“静物”系列,却是更朴素,画得更加内在,显现出一种打动人心的静穆与沉寂的气质,彷如春花在春夜里自在绽放,秋叶在霜更里渐渐红去。

桃源工之六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二十一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媳妇儿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十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状元游街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二十三 油画 崔建湘

桃源工之麒麟送子 油画 崔建湘

猜你喜欢
油画展静物桃源
金纬油画展
静物写生
王宏剑油画展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2017南方风景·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第九届江苏省油画展优秀作品奖
怎样写静物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