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看古典诗歌教学

2017-06-07 17:10李瑶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符号学古典分析法

李瑶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的深入开展,古典诗歌的数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随之增加。而如何将古典诗歌的美更好地传达给学生,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必修课。反观我们之前的语文教学,古典诗歌呈现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诵读教学法

古典诗歌独特的音韵美赋予了诵读更多的魅力。所以,朗读古典诗歌不仅是众多朗读爱好者的选择,更成为了一些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歌的首选。在教学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只对个别字词作简单解释,之后大段的时间都是在带领学生朗诵诗歌。不可否认,朗读本身所带有的抑扬顿挫是解读诗歌的一种方式。但只是这样无内容无讲解地朗读,甚至于一遍又一遍地单调重复,想必无法让学生真正满足,也不能充分地挖掘古典诗歌的教学价值。

二、“知人论世”法

这种方法应该是现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最流行的方法。所谓“知人”即了解诗人的生平,尤其是创作该诗篇前后诗人都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而“论世”则是对诗人所处年代的大致了解,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终归是要植根于现实土壤的。这种鉴赏方法将作品、诗人与时代背景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三个维度互相交错且互相影响,可以说为学生解读诗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但如果只单调地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使学生关注到作品本身,同时也会让学生陷入窠臼,对诗人风格的认识僵化,认为谈到杜甫只有沉郁顿挫,而忘了他亦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流连春光。说到李白则大都是豪放不羁,而忽略了他也有“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的忧国忧民。语文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样的引导,而不是只给诗歌作品以唯一的阐释方法。

三、意象分析法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换言之就是寓情于物,是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好体现。在古典诗歌中,确实有一大批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群。比如“柳”会寄予离别之意,“子规”会蕴含思君之情等等。这种解读方法的优势在于将读者的目光从诗歌外围拉回到了诗歌本身,可以更细致入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但若只是归纳总结意象群,这种过于类型化的解读方式会影响学生对于诗歌的判断。如若遇到没有见过的意象要素,岂不是无从下手?

古典诗歌教学的模式化并没有阻挡高考古诗考察方式的改革。古诗的考察方式已经由“从主题设问”向“从内容设问”转变。在2016年北京语文的高考试卷中,三道题均是从诗歌的细节处着手来进行设问的。最后一个主观题则是直接要求对比诗人两首诗歌内容上的异同点。学生如果只是大致了解诗人特色或是简单归纳意象类型的话,根本无法完成好这类题目。因此,带领学生细读诗歌是现在古诗教学的关键点,亦是难点所在。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饱含着丰富情感并具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文学体裁。从有关于诗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的语言是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之一。不管是它的短小凝练,还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感,都是我们在分析诗歌时可以把握的地方。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最初以“语言学式”建立的符号学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古典诗歌的理论依据。

其实早在40年前,西方的文论家已经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诗歌加以鉴赏。雅格布森和列维·斯特劳斯对《猫》的分析是结构主义批评实践的经典之作,他们“所辨认出的结构甚至于最警觉的读者也无法察觉”。可以看出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对于诗歌的分析还是卓有成效的。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再结合古典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音型、节奏的变化。我们在前文谈到过,诗歌是一种具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文学体裁。加之汉语独特的音韵美,一首简单的诗歌往往在朗读中就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在朗读这句诗时,我们就会发现构成这一联的音型是完全一样的。头两个字是双声,后两个字是叠字。而且,“‘信宿、‘清秋都含有齿音,‘泛泛、‘飞飞都含有唇擦音。”齿音,尤其是唇擦音,本身就有紧切低沉之感。相同的音型再加上齿音与唇擦音相互交错的双重对偶,诗人忧伤低沉的浅吟低唱顿时跃然于纸上。而反复的强调则更有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蕴含其中。可见此时的诗人,生活了无生趣,情绪郁闷消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这一联中,“留连”与“自在”为双声词且相邻两个字的调值相同。有趣的是,“留连”二字均为平声,连读起来会有绵长之感。而“自在”二字却是仄声,连读起来有短促俏皮的意味。这样不同的感觉恰巧与蝴蝶翩跹和黄莺啼鸣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可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日里蝴蝶飞舞的曼妙和黄莺鸣叫的清脆。但作者尚嫌不够,于是在“戏蝶”后加了“时时”,在“娇莺”后加了“恰恰”。原理与全文所述相同,平声叠字的“时时”与仄声叠字的“恰恰”加强了画面感,一幅春日草长莺飞之景顿时跳跃在我们的平仄之间。同时,“留连”与“自在”、“时时”与“恰恰”在音律上也形成对仗,诵读起来也会更加的朗朗上口。更为有趣的是,这两句诗均出自于杜工部之手,然而传递出的情感却截然相反。相信这样的分析要比解读作者生平更有说服力。

第二,语言的陌生化。这个方面其实是之前“意象法”的一个发展。换言之,这种语言分析方法不再单一地关注某个具体的意象,而是将其延伸到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词或是意象所营造的整体感觉。举个例子,在“玉露凋伤枫树林”这句中,我们可以找到“玉”、“露珠”、“枫树林”这三个意象。半透明的露珠映在枫叶这红色的背景上,应该是一副秋意盎然之景。然而玉石是冰冷的,“凋伤”中隐含了惨败。所以,本应火红生机的秋日之景却被冰冷的玉石刺穿了。前后相矛盾的两个意象群正展现了一片蕴含破败凋敝意味的秋色美景。还有“碧梧栖老凤凰枝”这句诗,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碧梧”、“凤凰”这两个意象。碧绿的梧桐、色彩斑斓的凤凰鸟都给人以美好之感,但诗人故意变化句式,将“凤凰栖老碧梧枝”变成了“碧梧栖老凤凰枝”,目的就在于打破原有的闲适之意从而突出“老”字,使得“碧梧”、“凤凰”原本的意义被彻底打碎,呈现出一种随着美的消逝而必然产生的悲哀情绪。“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众所周知,山是无法“卷”云的,诗人在这里明显属于措词不当。但我们如果联系上下联就可以知道,此时的诗人正在离乡的小船之上,而岸边则是他依依不舍的亲友。小船随波慢慢前行,而诗人因为依依不舍所以频频回首。终于直到某一刻,诗人回头却再也望不到他岸边的友人,看到的唯有青山和白云。白云虽然也是漂浮不定的,但它似乎是因为青山的眷恋而故意放慢了飘动的速度。作者多希望离家的速度可以像這些白云一样慢点,再慢点。所以诗人故意错用“卷”字,正是想突出自己离家的不舍和对于故乡亲友的眷恋。

第三,句法的变化。前文提到的“碧梧栖老凤凰枝”就是一个因为句法变化从而导致措辞不恰当的范例。除此之外,“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上联的语序是正常的,这里无需赘述。下联中动词“入”的用法是存在问题的。“入”后或者不带宾语,或者带一个地点名词作间接宾语,或者变为使动结构。也就是说,“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正常语序应该为以下三种情况:“芙蓉小苑边愁入”,“边愁入芙蓉小苑”以及“芙蓉小苑使边愁入”。第三种情况其实潜藏有这样一种暗示:作为皇室荒淫无度的象征,芙蓉小苑削弱了边防。而这种暗示也恰好与整组诗的风格契合。还有一种可能是,只需稍加改动,前两种情况都可以与上句形成句法正确的对仗形式。高明如诗人一定不是忽略了对仗的问题,而恰恰是故意为之,使得这样一种“假和谐”来暗示并非事事都尽如人意的无奈。

以上几点只是从语法的角度来展示分析古典诗歌可能涉及到的多个角度。当然,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我们还可以从语意、隐喻以及典故等多方面来分析。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几个关键点。首先,没有一种可以单独使用的诗歌分析法。也就是说,诵读法、意象法、知人论世法和符号学分析法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诗歌不反复吟诵,我们很难体味诗歌本身所带有的音韵美,更谈不上从符号学语音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如果对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没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我们很难体会出诗人故意设置的不恰当用词的精妙之处。如果对于诗人的生平及自身特点一无所知,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特点,对于每首诗的主题思想更是含混不清,又何谈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呢?其次,过度地使用符号学分析法会“肢解”整首诗的完整意义。我们可以发现,符号学分析法通常是关注于诗歌内部的小细节,大都是语音、字词之间的关系。在运用的时候,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者自己强加很多个人的直觉,却忽视了诗歌整体联系和诗人的情感。这样反而会使我们诗歌教学的结果离我们的期望值越来越远。

鉴于以上几点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明确把握诵读法、意象法、知人论世法以及符号学分析法之间的关系。符号学分析法应该是建立在诵读法、意象法和知人论世法的基础之上的。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基本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之后再去引导学生适度地利用符号分析法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诗歌。切不可顾此失彼,丢掉了最基本的鉴赏原则。其次,是要处理好诗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扩写诗歌内容。这样的扩写绝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延伸,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如果仅是口语表达,学生思考不够深入,同时也会漏掉对一些字词的体悟。但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关照到重点字詞以及前后诗句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泛泛解读和“肢解”诗歌这两种倾向,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整体有更明晰的认识。

实践证明,一些优秀教师已经在课上或是课下使用扩写诗歌这种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泛泛阅读和模式化解读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古典诗歌的需求,他们期待的是更多元、更个性化、更丰富的感悟。这样,古典诗歌才不会是一纸冷冰冰的抑扬顿挫,而会变成熔铸在学生生命中的文化基因。然而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利用各学科知识来充实语文教学才是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猜你喜欢
符号学古典分析法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