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娟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9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具備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条件和基础。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中,培养与提高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的高与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个人角色、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也随之变化。处于这个时期的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而在一些大学生的身上,明显地存在着因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人际交往[1]的障碍。
本文的人际交往特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协调行为等的互动过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但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笔者在高校工作多年,曾经担任过辅导员,现就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谈谈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的思考。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知原因
它包括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恰当地评价,会导致两种结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则会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而过高地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卑抑郁,甚至自暴自弃。因此,认知原因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行为。
目前,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
第一,晕轮效应,也就是光环现象。广大学者认为晕轮效应为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关系的多余关系。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就是指一个人在评价他人时,由于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着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具有的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它的最大失误在于:以偏概全,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极端化的表现就是由人及物,即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某种程度上来说,严重影响了人际交往。
第二,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人或某物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一印象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持续的时间也长,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因效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自己对他人进一步的了解,也影响了人际交往。
第三,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偏见。是指对一件事物的想法及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一样那么难以更改、抹灭,但究竟是好是坏,就很难评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认知出现固化和停滞现象,甚至对他人产生判断错误,给人际交往带来巨大的消极作用。
(二)情感原因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反应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否发展和继续。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敏感性强,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立即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且不顾他人的感受和看法。例如:自卑、嫉妒、羞怯等都是容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1自卑。是指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体验。自卑,绝大多数情况下来自当事人自己。那么,他在与人交往时就会非常胆怯和不自信,常常表现出不敢轻易说话,担心说错话会丢面子;即使说话了,也往往词不达意,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社交恐惧症,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
2嫉妒。是指因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个体情绪体验。它对人的成长带来的多数是消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产生嫉妒心理,就容易把这种感情色彩带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受,就很难再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从而阻碍了人际交往的发展,甚至使人际交往失败。
3羞怯。是指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这种状态下进行人际交往,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焦躁、恐慌、不安等感觉,常常出现面红耳赤、手心渗汗、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无所适从,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使正常的人际交往难以持续。
(三)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心理特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不愿和人格不健全的人交往。人格的差异会带来人际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
(四)能力原因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逐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弱或者比较差,交不到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二、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
了解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与大学生的接触,认为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充分认识自我,逐步健全人格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气质、性格和各方面的能力,逐步健全人格。可以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做:
一是真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本着真诚的态度。真诚的心能使交往的双方很快达到相互了解的状态,直至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状态。坚持下去,就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二是信任。在人际交往中,要坚定果断地相信他人的真诚,并以真诚的态度与人交往,还要真诚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努力做到不胡乱猜疑、不相互设防、不口是心非。
三是理解。理解,是相互的。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若交往双方能够理解彼此的意图、情感、观点、立场,人际交往就能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四是热情。热情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消除初次交往的尴尬与局促不安,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能帮助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甚至可以让冷漠、孤寂的人逐步变得温暖起来。
五是克制。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冲突,而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它以团结为重,以大局为重。如果仅仅为了一时的苟安,而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或忍气吞声,则不是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是怯懦的表现。
(二)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大学生要尽力克服自卑和羞怯心理,培养自信,勇敢地跨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要从容坦然地对待人际交往,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不怕碰壁,不怕失败;要积累第一次成功的人际交往经验,逐渐增强自己人际交往的信心,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不同的人相识、交往和相处;还要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与人初次见面,该如何引出话题?遇到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该如何委婉地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何化解矛盾与冲突?甚至让他人愉悦地赞同或接受?遇到“冷场”,又该如何使谈话继续等。因此,只有积极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才能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努力做好“迎新”工作。在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的迎接新生工作是新学年,也是新学期的重要工作,是“温暖工程”之一。新学期一开学,学校领导立即召开“迎新”工作专题会议,部署“迎新”工作要求,分工到各個部门处室和系部,明确工作职责与要求。各个系部则根据录取的专业与学生数,安排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在新生报到的那几天,“对口”迎新。新生来学校报到,大学校园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因此,学校领导、老师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老生的作用,“以老接新”,在新生报到的那几天,可谓是我们学校最热闹的时候:校园里彩旗飘扬,喷水池里水花四射,热气球飞扬在天空里;各个系部的“迎新驿站” 各具特色:不仅张贴了新生的录取名单,还张贴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欢迎标语,还张贴了本系部的领导、辅导员老师的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方便了新生和家长与他们联系;校园广播站循环播放师生们熟悉的流行音乐。人人脸上都是满面笑容,校园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在迎新过程中,老生主动地向新生及家长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回答新生及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学校的情况,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熟悉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消除了新生对大学校园的陌生感,为新生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开了个好头,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了铺垫。
2扎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学校继迎新工作之后的第二个“温暖工程”。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了一系列的入学教育课程,通过报告会、讲座、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比如:邀请老校长来学校向大学生介绍学校的发展史,向大学生说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不同,学习学校的《学生管理文件制度》等校纪校规,分专业介绍课程设置情况,告知新生在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请毕业的学长来学校进行经验分享等等,让学生做好开始大学生活的各项思想准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图书馆、机房、练功房、语音室、情境教学教室等功能馆室,熟悉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熟悉功能馆室的布局,熟悉校园环境;组织新生参观我市的博物馆、图书馆、保利大剧院等文化场馆,消除对马鞍山市的陌生感,加深新生对马鞍山市的了解。这些有益、健康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中有了接触和交往,缩短了新生之间的距离,加快了新生之间相互认识的过程,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大学新生活。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锻炼能力、放松心情,还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我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没有资源的就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校系两级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比如:迎新晚会;结合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一些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学校的语言艺术朗诵团、综艺地带、播音主持爱好者协会、义务礼仪服务社、大学生英语沙龙、义务导游团、球类运动社、棋友之家、网页制作社、课件制作社、心灵互助社、艺幻舞蹈工作室、英文演讲团等四十多个学生社团也纷纷招收新生,并组织新生开展各类活动;还有“校园十佳之星”的评选、“校园十佳歌手”的比赛以及学生会的“招新”和一些“以老带新”的传统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新生之间、新生与老生之间、新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了解,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4尽早确立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我们知道,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和打击,而一个人心理上体验到的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多,就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反之,如果自我抱负水平不高,失败的几率就会减少,则不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尽早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十分必要和重要;而且,制订计划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建议大学生多订一些小目标或近期目标,少定大目标或长远目标。这样,大学生的挫折感就会逐步减少,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
5全面开展心理素质状况调查。在我校,新生入校后,即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普测和个体或群体观察等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调查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就及时把调查结果分类整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观察、干预;情况严重的,及时送达医院进行治疗。
6开设心理学系列课程。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教育。因此,需要而且也有必要在高校及时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系列课程,“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醒或促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7加强心理健康咨询[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咨询的作用,做好平日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来访与体验工作;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统计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尤其要加强学生个案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记录,同时要做好学生信息的保密工作;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归纳、整理,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防止和杜绝不良现象或恶性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贵在坚持,贵在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希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素养,逐步成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3号)[Z].
[2]丁桂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张信,高铁春,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创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