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芳
摘 要: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加强,文化教育领域也逐渐渗透,从教学领域的视角进行突破,延伸至高中政治教学任务内,紧抓法治文化教育,将法律观念和理论知识普及到高中生中,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学领域的一大发展,也是学生法治思想的进步。本文从法治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浅谈了其内涵及普及意义,分析了其深入高中政治教学领域后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给出一定结论,从而揭露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教育;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文化教育一直以后都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下倍受重视的一项,追求优质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不懈的奋斗目标。那么,将法治文化教育引入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贯彻落实以“法”为主的理念知识,使其深入到高中生思想领域,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和积极性。高中政治是一门传递思想理念的学科,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思想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青年。将高中政治教学作为一个传递法治文化理念的平台,有利于推动法治观念的發展。
一、法治文化教育内涵及外延
1.法治文化教育内涵
所谓法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长时间形成的能够指导其行为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它们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念,能够科学地指导人们实践。而法治文化教育,就是将这种法律观念和价值理念深入贯彻到教育领域,以文化为基础,宣传和弘扬这种素养,在教育阵地上合理高效地践行和落实。
2.法治文化教育的外延
法治文化教育针对的目标是高年级学生,它是以这个阶段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思想上的法治文化传达。巧借高中政治这一门学科,将法治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引导高中生自觉学习和掌握这科知识,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而政治思想这门课,早已是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必修课程,所以,选择借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路径去进行法治文化宣讲,是我国教育部的不二选择。
二、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拓宽思想教育渠道
将法治文化知识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教学任务,吸引学生主动聆听和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老师,深知思想道德修养对高中生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采取何种方式传授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在教学研究中也是备受争议的。通过考察和研究,基础教学部老师们共同研讨出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法治文化知识有奖竞答,通过PPT,小视频等途径向学生传授法治文化知识,让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这章节的知识能够真正的被学生重视。
2.建设法治文化体验室,走出课堂进行教学任务
政治基础教学部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内了解掌握这方面的法律知识,还应当让教学任务走出去,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进一步将法治文化教育落实到位。据了解,一些高中校园里,已经建设有法治文化体验室,学生可以在这个体验室内模拟法治会议,进行实践,也可以通过做一些游戏让学生感悟法治文化的重要性。这种体验室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法治文化的解读,而且对学生建立良好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关于法治文化教育案例文析
某中学为了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基础教学部极其重视政治老师在教学任务中对法治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课时上,增加政治学科的授课时间,保证一周内有三节法治文化政治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培养学校青年教师创新的思想理念,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授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法治文化学习周”,组织学生进行特定培训和学习。通过法治文化理论知识竞赛答辩的方式提升整个活动大家的参与力度。如此大力度的进行法治文化教育宣传策划,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起到了很大的反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起着学生思想引导的主要性作用,学校出资公费派遣教学部政治老师到省内学习,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四、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1.站在价值观的制高点,培养三观健全的中学生
纵观人这一生的学习阶段,三观确立和形成的最佳时期便是高中阶段。高中生思想的变化是极不稳定的,那么如何让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稳健向上,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势呢?这就需要发挥法治文化教育的作用。法治意识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传递和强化,能够对高中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将法治文化注入不同政治模块中,全面提升高中生法治观念
高中政治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学习,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那么,将法治文化分别融入这四个模块中,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和哲学角度分别强化高中生的法治意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法治观念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全面提升这个群体的法治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推进下,培养高中生法治思维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必须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只有用法治意识组装自己,提升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才能在现代化的法治社会的快车道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法治教育》.中学生法治教育编写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
[2]《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周汉节,《比较法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