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涛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住了不发生重大事故的底线,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为我省食品产业突破万亿大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的生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警示食品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分析和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食品安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食品生产和流通大省,食品安全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强化食品安全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省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依然保持了12.5%高增长率,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食品产业仍将是我省优势主导产业,产业聚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为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绿色、营养、安全的食品需求快速增长,带动食品产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壮大规模。食品产业必须以食品安全为前提,失去了安全作保障,知名品牌也会象“三鹿”一样轰然倒塌,持续提升的食品产能将失去坚实的发展基础。
2.强化食品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途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生命存续的最基本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和期待日益突显,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强化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和渴望。与此同时,舆论场内把舆论监督和利益诉求相混同,刻意追求“吸睛”效应,甚至夸大事实、虚假报道,加剧着公众的心理恐慌,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不信任、对现实状况不接受、对监管工作不满意。要真正实现食品安全,加快消除现状和需求的矛盾,除了市场的自身矫正外,还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适当增加资源配置,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满足公众食品安全需要。
3.强化食品安全工作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党的执政基础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这个基础。一日三餐,周而复始,这是普通群众对好日子的阐释。食品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或者提起食物就有毒、食物就是毒物,必然折损人民群众支持和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只有抓好食品安全这项重大的民生工作、民心工程,才能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更好地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才能更认可、更支持,党才能更好地执好政,领导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当前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基础依然薄弱。我省食品产业虽已突破萬亿规模,但基础薄弱依然明显。规模虽大但效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远低于山东省;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较大,而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食品制造业占比偏低;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主要产品走出去的少,利用外商资本的不多,对区域外的影响不大;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科技研发强度低,有效发明专利数少,发展缺乏后劲,潜力不足。
2.监管体制尚不健全。我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始建于2004年,十几年间历经了3次重大职能调整,监管职责不断加强,但调整期间的不确定状态和能力建设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的监管问题。首先,调整期间人心浮动,岗位职能、职务待遇等的不确定性带来心理浮动,监管工作“青黄不接”,导致监管在调整期内相对减弱。其次,始建初期主要精力在建设,边组建边监管的基层机构,人员设施装备都不到位。其三,监管能力匹配不足,编制和财力有一定限制,装备建设资金不足,执法车辆不能及时配备,信息化和智能监管更是缓慢,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监管需求。
3.监管机制亟待完善。随着监管体制的不断调整,法律法规制度与新体制、新职能不匹配以及制度衔接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与《食品安全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尚未完成制定修订,部分正在实施的规章制度由于工商、质检部门的职能转移而废止;《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刚刚进入修订,线上线下新经营业态的监管制度需加快跟进;互联网思维下“买全球、卖全球”进入实施阶段,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更高,监管方式需要加快转变创新;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研究落后,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标准宣贯和跟踪评价亟需加强。食品监管链条长、部门多,食安委、食安办统一领导和协调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提升和改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要坚持党政同责,强化问题导向,提高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1.坚持党政同责,切实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食品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也是党的性质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我省应加快制定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制度规范,进一步明确党委和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以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好地开展工作,强化党委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2.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强大的产业需要强大的监管。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当前的重点是加大县乡基层的改革力度。乡镇一级是食品安全第一线、主战场,是食品安全的网底,任务重,困难多。“四有两责”(“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落实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责任)是国务院对地方政府负总责、党政同责要求的具体化,要尽快把乡镇食安委、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所组建到位,人员和职能划转到位,执法和技术装备配备到位,满足监管基本需要,打牢食品安全监管的网底。科学划分各级监管事权,推进基层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下移,保证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有人管”、“有钱管”、“有能力管”。
3.推进依法治理,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加快健全完善《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以及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风险评估、“双随机”检查、执法全程记录、行刑衔接等法规制度;加快制定修订我省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使监管更科学、更有力、更有效。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机制,褒奖守信,惩戒失信,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将食品安全事件危害降低至最小程度。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食安办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推动“党政同责”的落实。
4.推进结构调整,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划分需求类型和需求结构,精细捕捉需求变化,更加注重满足中低收入人群需要,兼顾高收入人群消费等多元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坚持创新驱动,瞄准食品产业高水平发展形态,加快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发展模式等多领域深度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调优结构,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加强机制保障,加快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保障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各要素需求供应,激发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