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张野
【摘要】 目的 研究螺旋CT在胸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可行性。方法 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病变患者, 按照病理结果分为A组(良性及低危组)、B组(高危组)以及C组(癌及癌类组), 各15例。对比三组病灶的形态、边缘、密度、周围侵犯情况以及最长径。结果 三组患者肿瘤最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和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所占比例分别为53.33%、53.33%, 均高于C组的6.67%、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在诊断胸腺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
【关键词】 胸腺疾病;诊断;螺旋CT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34
胸腺疾病是常见的前纵隔病变[1], 可分为胸腺瘤、囊肿、类癌以及胸腺癌等。胸腺不同疾病种类的治疗方法不一致, 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 本文旨在探讨螺旋CT在胸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可行性, 将本院收治的45例胸腺病变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病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组织学分型方法分类后, 分为A组(良性及低危组)、B组(高危组)、C组(癌及癌类组), 每组15例。A组:男7例, 女8例, 年龄1~68岁, 平均年龄(40.65±13.22)岁。B组:男8例, 女7例, 年龄2~67岁, 平均年龄(40.72±12.91)岁。C组:男6例, 女9例, 年龄1~69岁, 平均年龄(40.75±13.25)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仪器选择Philips 256排CT。连续扫描胸廓入口至双肺后肋膈角, 层厚设置为1 mm。其中平扫10例, 增强扫描35例。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50~100 ml, 流速控制在3.0~3.5 ml/s, 在对比剂注射30 s、90 s分别进行双期扫描, 通过多平面重组, 对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观察。
安排2名专业的放射科医生对CT图像进行独立观察, 将达成一致后的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三组肿瘤的最长径、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周围侵犯转移情况。肿瘤的最长径:测2次取平均值;形态分为规则和不规则;边缘分为不光滑和光滑;密度分为均匀和不均匀;周围侵犯转移情况分为有无心包及大血管受侵、有无胸腔积液、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病理结果 45例胸腺病变患者中, 7例胸腺囊肿, 3例胸腺瘤A型, 5例胸腺瘤AB型, 10例胸腺瘤B1型, 胸腺瘤B2型和胸腺癌各4例, 6例胸腺瘤B3型, 2例胸腺类癌, 胸腺增生和胸腺脂肪瘤各2例。
2. 2 螺旋CT征象 三组患者肿瘤最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和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所占比例分别为53.33%、53.33%, 均高于C组的6.67%、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胸腺疾病根据病理可分为肿瘤性胸腺增大(原发性胸腺肿瘤等)和非肿瘤性胸腺增大(胸腺增生和胸腺囊肿)[2-5]。正确鉴别诊断各种胸腺疾病,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相关研究表明, 螺旋CT是诊断胸腺疾病的较好选择,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6, 7]。
经本次螺旋CT检查显示, 胸腺囊肿的CT征象为于前纵隔内一侧出现囊性肿块, 边缘清楚、钙化壁、水样密度且不均匀;胸腺增生表现为胸腺弥漫性增大, 表面光滑;胸腺瘤A型的CT征象一般为形态规则以及清楚的边界、高度强化;胸腺瘤B1、B2型为规则的形态和清楚的边界, 密度均匀且强化低;若CT表现为钙化则可能为胸腺瘤B2、B3型;若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且存在周围侵犯情况以及囊变坏死[8-12], 则极有可能是胸腺瘤B3型或胸腺癌。胸腺类癌的CT表现为肿块在前纵隔内呈分叶状, 大而边缘清楚, 存在坏死或出血情况;胸腺脂肪瘤的CT表现为在前下纵膈内的大肿块, 呈条状、螺纹状或多发的软组织所致密影。通过不同胸腺病变的CT表现, 能够对不同亚型胸腺病变进行鉴别诊断[4, 13-16],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良性和低危组病灶一般呈形态规则和光滑以及不存在周围侵犯, 癌及类癌组病灶呈不规则形态和欠光滑边缘、密度不均匀且存在周围侵犯, 高危组病灶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在本次研究中, 三组患者肿瘤最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和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肿瘤形态规则、周围无侵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瘤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所占比例均高于C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诊断胸腺疾病中, 螺旋CT的可行性高, 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翔.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22):80-82.
[2] 李海军.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0):65-66.
[3] 丛桂海.胸腺瘤CT诊断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3):52-53.
[4] 金贤德.原发胸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 37(3):452-453.
[5] 刘杰, 刘兴群, 万绪明, 等. 多层螺旋CT在胸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29):16-19.
[6] 郭红娟, 郭君武.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胸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11):20-21.
[7] 张文玉, 黄勇, 申洪明, 等. 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9):612-615.
[8] 张晓瑞. 螺旋CT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天津医科大学, 2009.
[9] 阿纳斯塔蒂斯. 胸腺疾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50.
[10] 陆杨, 赵亚娥, 杨春燕, 等. MSCT对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放射学实践, 2017(2):149-152.
[11] 王磊君, 张华, 杨文洁, 等. 胸腺上皮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学分型的对照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4):382-386.
[12] 刘一聪. 胸腺上皮肿瘤多排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苏州大學, 2015.
[13] 叶兆祥, 张晓瑞, 张云亭, 等. 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相关性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4):484-488.
[14] 家新红. CT鉴别诊断胸腺癌与不典型胸腺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5(30):4244-4245.
[15] 李咏梅, 罗天友, 吴景全, 等. 螺旋CT对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11):1122-1124.
[16] 王向阳, 谭晔, 陈涓, 等. 不典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临床与CT表现比较.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12):1132-1135.
[收稿日期: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