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辉
骄阳似火何处去,小窗静坐勤读书。2016年暑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朱永新为教师们倾心创作的《致教师》。读后掩卷深思,我不能不被朱老师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不能不被他的热情洋溢所感染。用一句高规格的话来赞美朱老师完全合适:无论何时,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他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概括性的哲理。在这本书里关于教师遇到的种种问题朱老师都給予了详尽的解答,有的甚至进行了富有哲理和诗意的阐发。我相信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受益匪浅。下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要想照亮别人,先让自己内心充满阳光
在书中,有位老师引用了一首打油诗,请教朱老师怎么看。诗的内容是:“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朱老师指出这其实是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问题。一个人是朝气蓬勃、阳光灿烂地工作,还是心情阴郁、没精打采地工作?是有板有眼、条分缕析地工作,还是杂乱无章、不分轻重地工作?是善于与人合作、受人欢迎的人,还是人见人躲、人见人怕的同事?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表现。其实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件件如意;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困难和挫折。朱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曼德拉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一位世界伟人,曼德拉享年95岁,却有27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对于自己所受的磨难,曼德拉是这样说的:“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当选总统的那天,邀请曾长期折磨他的狱警参加典礼并真诚致谢。他认为自己曾经是个急性子,而且脾气暴躁,是狱中生活让他逐渐学会反思与处理痛苦,从而给了自己战胜苦难的能力。曼德拉面对困境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痛苦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从困境中学习超越的本领。一个内心强大无比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是会给别人带来温暖的。我们积极一点,就会向周围多传达一分正能量;我们消极一分,就会向周围多传达一点负能量。这正负的比例,就是我们活着的价值。朱老师也指出了几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1. 提高认知水平。你的胸怀大了,这个世界就小了。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人生要
有大格局,大格局才会有好结局。
2. 善于调控情绪。遇到事情要学会冷处理,想一想,缓一缓,当时觉得天大的事情,过些时候就会觉得“不过如此”了。3. 加强意志训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4. 与人和谐相处。“吃亏是福”,不要对任何事斤斤计较,锱铢必争。这些的确都是真知灼见。
二、把根扎入泥土,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有不少教师向朱老师提出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名师。朱老师对此作了语重心长的点拨。朱老师说好老师的成长无非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认同,一是专业发展。在专业发展中新教育提出了有名的三专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其实,要想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作为一线老师,有一位模范教师值得我们学习,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很高的学历,17岁中学毕业后,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就当起了农村小学教师。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自学,最后达到了副博士学位。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无论是当老师、校长还是区教育局局长,始终没有脱离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思考和研究。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成就不是纸上谈兵,完全是他在教育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经过时间的淘洗,这些果实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启示是:1. 我们的研究范围在校园,研究对象在教室、在学生、在课程、在课堂。2. 我们的研究问题要追求细、小、新、深,不要追求高大上,那是大学教授的事。3. 要有稳定的科研方向,持之以恒,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一个教育问题都有独到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哲理性的回答。4. 要把教育实践和读书学习、深入思考结合起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5. 合理利用时间,时间抓住就是黄金,抓不住就是流水。苏霍姆林斯基只活了52岁,但他有效利用的时间超过常人活100岁。
三、向着远方出发,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有的老师看到别人调到城里去了,心里很嫉妒;有的老师工作很努力却没有看到效果,心里很苦恼,向朱老师倾诉。朱老师指出,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许多人经常报怨自己的环境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的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机会。以研发卓越课程为例。许多教师觉得很难很难。山东省莱芜汶源学校的朱荣梅老师就做了生动的实践。朱荣梅老师说:“最初我以为,课程就是老师手里拿的那本教材。遇到了新教育,我明白了,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课程。课程是有生命的温度的。课程不是一系列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相遇。课程,不仅在课上,还在课下,最重要的是,课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2011年以来,她先后研发了三个课程。2011年至2012年,她研发了诗词课程:“我在春天里等你。”2012年至2013年,研发了艺术课程“我把艺术送给你。”2013年至2015年,研发了生命课程“让生命长出饱满果实。”研发生命课程基于这样的目的:让学习者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不断超越,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从而成就美好人生。针对三到五年级学生特点,她从三个阶段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三年级:种下一粒种子—感受生命的成长—在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四年级:研究身边植物—认识生命的多彩—让课程,开满多彩的鲜花。五年级:研读名人传记—丰盈生命的底色—让生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第一阶段,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第二阶段,拓展生命宽度,感受生命的多彩;第三阶段,增加生命的厚度,感受生命的力量。
因为研发课程,朱荣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她的实践告诉我们,研发卓越课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研发卓越课程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其实这种创造力就蕴含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就像朱荣梅老师说的那样:“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朱永新说:我们原本卑微,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变得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从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行走新教育之路,践行新教育实验的信心。在新教育之路上,让我们携起手来,且学且思且歌且行,共同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