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
时光渐去,而你依在,记忆尽失,唯你独存!静静地与你对视,观你宛若望我。教育是一首诗,它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滋润着孩子们的生命!还有我的生命!
周一:携一颗心做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师以来,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每每伴着我沉入夜色,让我一次次反思我与孩子们之间的师生交往,我羡慕这种校园生活,更向往这种教育相处。
晨起,我便会打量我的一些文字——那里雕刻了我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客串》《小心眼,大世界》《老师,我给你个建议》……
真情,真性情,流淌着暖暖的诗
意……裹挟着一颗跳动的心,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慢慢朝向了“四颗糖”的状态,但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走进新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我迷上了专业阅读,恋上了专业写作,读写了四年,这些故事虽裹着我的心,但,终因“少了些什么”,我的文字尴尬地存在着。
2015年寒假,我捧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教师第一课》,那里,我再一次遇见了苏格拉底,遇见了孔子。我忽而明白:我苦苦追寻的便是一种“无痕教育”。
真水无香,真爱无痕!当我把爱倾注在孩子们身上时,我的爱更应该如呼吸般自然,和谐,不留痕迹,身为一名老师,这是我更应该做的!
2016年1月23日下午,在王维审老师的博客里,我读到了他发的一篇博文——《寒假,你敢挑战吗?》,这首诗铺排之间的真诚震撼了我,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追随“叙事者”,随后,我以《寒假,迎接挑战!》这首小诗回应了王老师,成为一名朴素的叙事者。
穿越王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在《苹果种子》《缺了一个角的试卷》《白色的花最香》等文字里,我终于知道——我的文字不缺可读性,我缺少的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教育视角。我的文字过于文学气质,少有理性思考,跳出教育写教育。本想将我的教育行走带向深处,岂知我游离于教育之外了。
一个月,夜夜无眠,我一点点撬动生命深处的固执,重新思考并梳理我的教育叙事的书写。
阅读,交流,汲取,反思,重
塑……我一边关注教育故事本身的可讀性,一边开启了深刻的理论探究,寻找故事背后的教育本质,开启了“携一颗心做教育”的主题式叙事,通过文字做起了“无痕教育”的探究。
2016年3月的一天,在刘应洋同学的文章《寻找春天》的遣词造句中,我明显感觉到了孩子的不诚实,可是几次暗示之后,孩子虽主动向我认错,却无法坦然面对大家。
坐下来反思:当我们犯错误后,脑子里往往会出现想隐瞒自己错误的想法,害怕承认之后会很没面子,甚至让人看不起。之后,我站在了讲台上,向全班的孩子坦陈我两个晚上没读书(每晚阅读、批注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的事,并请求原谅。见我这样,几个孩子也走上讲台说了他们忘记阅读的事。
“对不起大家,对不起董老师,
今天董老师读我的文章,那不是我写的,是我抄的,我没有出去找春天,这个星期我给补上,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刘应洋终于走出了心魔,坦然面对了自己的过错,并没有显现出丝毫的自卑。
晚上,我以《给“错误”一次机会》为题敲打这个故事,并联系特里法则,进行反思:孩子的表现启发着我的教育方式,改进着我的教育方法,我用我承认错误的坦诚换来了孩子们的坦诚认错,而我们彼此之间收获到的一定会比这还要多——我和孩子每晚的阅读越发透明了,既能相互监督又能取得彼此的信任;我跨过了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的坎,与孩子平等相待;有了我的示范,孩子们以后面对错误也会摆正心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错误面前我们学会了宽容。
携一颗心做教育,没有说教,只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把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带进教育。《紫薇花落》里,我和孩子们在问题的探究中走向自我教育;《迟到的拥抱》中,面对孩子们的性别敏感,我巧借谈话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用孩子的心态去和孩子相处,所有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一年,48周,48篇教育故事,96000字的生命叙事,雕刻中,我听见了自己的生命与孩子们生命的碰撞,我和孩子们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在这片柔软的土地上,携一颗心做教育,无痕教育的路上,我想用每一次生命碰撞编织教育的柔软,我更想用文字在岁月的年轮上雕刻生命的每一次相遇,只为见证乡土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周二:吟一首诗给孩子
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应该是诗的样子,乡土生活因其自然的朴素更应该是一首乡土诗的样子。
我的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在2016年的每周行走中,我用乡土儿童诗这首诗,浸润着孩子们的生命,我们的乡土生活。
时间流逝,诗行不变,每个周二都是我为孩子们写诗的时间,这件事,是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的,因为,84个孩子的84双眼睛在翘首期盼。
3月,我们的课程主题是“春之颂”,3月18日周二,下着小雨,我决定写一首关于春雨的小诗送给孩子们,晚上在键盘上敲下“春雨”二字时,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把我送回了孩提时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淋着雨捉虫子的情景,转着圈儿看春雨留在绿叶上圆圆滚滚的小水滴,只是那个时候并不知道珍珠是什么样的。走进我的孩子们当下的生活:淅沥小雨下他们追逐嬉闹的场面,那畅快,那洒脱,那雨中奔跑的童年无忌,真是蓝天下的又一道彩虹。
就这样,我的孩提时代,我的孩子们的当下生活,成了春雨中的诗意:唱起歌来/总是一首一首的/脸一贴到田野/就躲了起来/ 等他们出来时/一颗颗晶莹的小珍珠/缀满了绿叶
送诗,我深入了孩子们的生命现场。随着不断地接触孩子,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就是一首诗,孩子淳朴的干净的生命本身就应该是一首纯净的诗,这首诗它荡涤着我的灵魂。
4月,我们的课程主题是“我们一起读书”。4月28日,孩子们赏析我的送诗:撕破了我的《三毛流浪记》/我没有生气/可能/它也同情三毛/只是/我把爱/批注在文字中/它却将心/揉碎在纸屑里。
“董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奶奶干活没回来,我就蹲在门外读书呢?”王若兮吃惊地望着我。
“董老师,你就是我肚子里
的小虫子啊,我的书就是被小狗咬破的。”张海平则把我夸成了小
虫子。
“呵呵,我也是农村人哟!”我也被孩子们逗乐了。
“哈哈——我们都是农村人
啊!”84个孩子高兴地叫嚷着,没有农村人的自卑,更无留守生的哀怨。
我知道,孩子们在我的小诗里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乡土生活的诗意,这正是我期望的。
11月,我们的课程之旅是“冬的旅程”,从温州回来的火车上,透过窗子看家乡的田野,一种莫名的乡土情绪涌上心头,在随身携
带的书上,码下了几行:小麻雀/在田埂漫步/是叶/是花/是音符。孩子们吟诵之后,在讨论“小麻雀是音符”时,殷舞扬着手中的音乐书,激动得小脸通红说:“我知道了——你们看——我们的田埂就像这個五线谱——小麻雀就是音符了。”
“冬天,我们的农村原来也很有意思的——”刘铜硕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告诉班里的每一个孩子。
听了孩子们的表述,我没有多说一句话,因为我觉得我的任何一句话在他们面前都是苍白的,他们对于乡土的情正在一点点生长。
走进新教育,我迷上了课程研发,生命在场是我研发课程最基本的原则!为孩子们写诗,诗中有我,有孩子们,更有我们的乡土生活。这一年,48周,我为孩子们写了50首儿童诗,即使放假,也不例外。儿童诗,抒写了我们的乡土生活,滋润了我们的乡土生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行走,我们师生过上了一种幸福的诗意生活。
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
课堂是一首诗,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这首诗就已经开始谱写了,这里有我,也有我们。
用教学叙事来抒写我所遇到的课堂,成为我在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上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
他人上课我反思。
走出去,走进他人的课堂,我把每一次观摩都当做我思考自己的方式。2016年,我用雕刻的方式留下了许多瞬间的共鸣及短暂的思考。
12月17日,在六安市小语会上观摩了本土及域外名师的课后,对于小学语文的认识,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认识,再一次被刷新并深刻在我的教育生命里。晚上,回到住处,怎么也睡不着,围绕“课,是一种文化”为主题,从“彰显着教师的文化底蕴”“挖掘着文本的文化魅力”“助力着孩子的文化生长”三方面,解读他人的课堂,坚定了“以文化人”育人信念,决心在今后的课堂上修炼自己,努力做到:用教师的文化底蕴影响孩子,用文本的文化魅力润泽孩子,助力孩子的生命成长!
校际交流后反思。
因为本县同行们的信任,这一年,在教育局和中心校的组织下,我进行了三次校际交流,每一次交流归来,人便会无法入睡,心也跟着颤栗,为了我遇到的每一个孩子。
4月6日,在中心校的组织下,我们户胡中心小学一行人,赶往高塘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次校际交流活动。推荐课《安徒生童
话》,一个孩子始终让我无法释怀:
“孩子,你来说说。”我把话筒移到她的面前,右手轻轻地抚在她的肩上,每一次到陌生的班级执教公开课,我都会用这种母性的行为安抚孩子因陌生滋生的胆怯,而今这种行为,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不自觉动作。
“我不敢。”孩子的声音经由话筒传出来,是那样脆弱无力,让人心生爱怜。
“写得真不错,孩子们用掌声鼓励鼓励她吧?”在我的提议下,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期待的掌声,听课老师的心也应该和我一样,从他们的眼神我明显地感觉得到。
孩子还是没有说话,把头深深地埋进双臂里,两只手将书面紧紧盖住。
这一动作,着实震惊了我,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怎么了。
“我和你一起读好吗?”我的左手轻轻地握住了她的左手,右手轻轻抚了抚她的发丝,我试图这样把她唤醒。
孩子看了看我,之后把头埋得更深了,整个身体趴在了课桌上。
考虑到第三节课还有一场交流,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唤起了她的后一排孩子。
晚上回来,我整夜无眠了,这个孩子搅碎了我的心。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在她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课堂上的她是不是一直这样沉默呢?这种沉默背后一定会有什么故事吧?想起她,我又想起了我班里的那些小不点们,他们的活泼,他们的热情真是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新网师学习。
个人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屏障:一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见障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个人的反思常常会因自身的理论贫乏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这一年,我跟着伙伴们先后走进了《发展心理学》课程,走进了《文本解读与设计》课程,我发现这些都不是问题。我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了班里的一些性格特别的孩子并进行了适当教育,记录成文,我借文本解读的知识,完成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的教学解读,《发展心理学》以优秀成绩结业,《文本解读与设计》尚待学习中。
一个人的教研。
边教边写,这一年,我在杜威教育思想的思维五步、怀特海的哲学观之认知规律、胡塞尔的哲学之现象学等哲学观点及各种教育专著中获点滴启示,开启了一个人的教研模式:一个月精心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上课前,写文本解读、教材解读;做课件,写框架设计;上课后,写教学叙事;结束后,写教后反思。这样走下来,每一次教研结束,我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叙事。每一个周三,我还会在自己的常态课中选择一课,摸索并尝试着用“三段式”的方式诠释课堂教学存在,坚持用叙事印证着理想的探寻。
5月11日,上《跟踪台风的卫星》,在检查孩子们的批注时,我发现贾建文在“‘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这段话的旁边注了一个“!”。王琰在“‘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