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制建设的分析

2017-06-06 11:08李承徽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5期
关键词:法制建设中国全球化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出现了变化,法制是保障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核心。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法制建设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现代化的法制建设是以依法治国为目标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这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础方略。国家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完善的政治和法律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为了提升我国的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加强我国法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法制建设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 法制建设

作者简介:李承徽,河北衡水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5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不断深入,政治、文化、思想也呈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法制建设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人民的保障,也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的法制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际交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逐渐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基础国情、满足我国建设需求的法律制度。法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政治、文化、经济等都是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我国法制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建设目标。

一、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一)全球化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传递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深入不仅有了物质基础,还具备了坚实的科技保障。随之,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不同人群之间的依赖性逐步增强,这也是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此外,随着制度的改善和组织的创新,社会结构与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而使全球化更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尽管全球化发展迅速,国家仍旧是基本的政治单元,资源和利益还是由国家承载和分配。不同学者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全球化始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国家的引导下,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进而发展到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

(二) 法制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特定现象,它与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来显示现代化的特征。法制现代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法制现代化是法制形式和法制价值二者现代化的相互统一。所谓法制形式现代化就是指法制体系的整体内部结构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产生了变革和发展,体系的架构日益贴近现代社会,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其组成成分也更加完善和多彩,是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真实反映。法制价值是支撑法制形式的核心理念,它为法制形式树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并且推动了法制形式的转换和进步。

第二,法制现代化的独立性与法制对社会依存性之间的相互统一。发饰属于国家的上层建筑,它依赖于政治、哲学、宗教等多个体系,在上层建筑之中,不论是法制还是哲学、宗教都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所以,一方面要确定法制现代化具有独立性和完善性,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法制现代化有所依靠。

第三,社会法律生活的全面变动、迁移与法律规范体系变革之间的相互统一。从相对独立的角度来看,法制现代化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变革,还是社会各个方面的改进和推动,法律思想、实践、理念也是变革的重要内容。

第四,传统法制和现代法治之间的相互统一。虽然法制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但传统法制是我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的体现,在现代法制革新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传统法制的研究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趋势

(一)全球化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全球化对法制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法制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会出现变化。全球化改变了社会的开放性,封闭社会的的传统法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这一点马克思早已指出。马克思的著作中那个对东方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有详细的考察,并且将其与世界法律进行对比和分析。马克思注重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区别,了解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马克思为东方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方法。在当代,全球化的深入在客观上改变着我国的开放程度,中国必须突破传统的封闭模式,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问题。经济条件的统一,必然促使着政治、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所以各国间法律制度的交往也更加的深入,交往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在现代社会之中,每个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独立发展,法制建设亦是如此。

第二,全球化会使法律移植的进程加快。法律移植是一种推动不同国家间法律趋同化的手段,然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法律制度受到它们的影响,任何两个不同的国家都无法形成完全相同的法律制度,所以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相应的本土化过程。而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各个国家间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从而降低了法律移植的难度。

第三,全球化对于法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全球化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法制意识,也会推进法制意识的现代化。法制意识是法律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受到法制趋同化的影响,法制建设是在吸收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意识的优良成果,并且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改良和创新,是法律的公民性、可行性等方面得到强化,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法律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建设有特色现代化法制中国

现代化法制中国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现代化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制度与现代化社會相符合,形成高效、廉洁、协调、公正的制度体系。

第二,要建设现代化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它展现了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以及社会要求。所以在法律规范的建立一定要具备明确性、严密性、连贯性等特点。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法律组织机构。现代化的法律组织机构要有明确的分工,实行法律操作、实现、创制等职能,成为法律运行的基本保障,确保法律制度在社会运作中能够顺利实践,使其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四,建设现代化法律设施。所谓现代化的法律设施,就是先进的技术基础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讲这两者合理的运用在法律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法律创制、执行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和完善,加强法律运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法制现代化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中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实现现代化法制社会的建设:首先,加快法律移植的建设步伐。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经济、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在不断的加深,人们的接受能力在不断的增强,进而简化了法律移植的要求。目前,法律国际化是法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确保中国于国际上各个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就要自主做出选择,展开法律移植工作,吸纳更多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技术,进而实现多样化文化与制度的交流与融合。不过,中国的法制建设也要建立在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之上,要构建一个满足中国发展需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社会;其次,要实现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立法、司法、執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法制法规的建立,确保法律体系的逻辑严谨、概念严密、程序严格等等。在内容方面,现代化的法制建设要反应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以人为本,建立公正严明的执法机构和司法制度,绝不纵容犯罪、滥用职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首先要注重司法的完善,司法是市场经济的保障,是运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受到市场经济特点的限制,司法无法成为法律体系的核心,也不能作为其他法律法规的基础,司法要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所以司法的完善是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三) 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法制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依法治国,法制国家的建设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民主政体的确立、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分工、对法律治理的绝对服从、市场经济的开展、社会文化的理性发展。经济发展为我国法制的建设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而现代化法制的建设也有效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法制和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其具备自主、诚信等属性,这些属性都需要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来实现。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需要法律制度来加以限制,从而保障市场的主体地位。

此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法制建设的基础,而法治建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由此可见,民主需要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约束和支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法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进了国家与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法制建设带来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法制社会,中国要更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制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欣.当代中国档案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分析.郑州大学.2010.

[2]瞿郑龙.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吉林大学.2015.

[3]张庆盈.中国文化产业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

[4]石登计.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贵州财经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法制建设中国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揭开人情交往的面纱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