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媒介艺术的实验教学初探

2017-06-06 05:47权弘毅
上海视觉 2017年2期
关键词:版画媒介语言

权弘毅

版画艺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开始与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空间艺术等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方式相融合,它除了体现版画自身特征以外,还能够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触觉、听觉、嗅觉。同时,版画制作过程中,艺术家对媒介物性的体验和制作时间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艺术方式相融合提供了基础,并能够提升新的美学价值。而这种在美学上的提升对版画艺术的原有“僵化”的美学标准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在教学上,教育者对版画的多元表达以及版画艺术的延展方式上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尝试版画跨界艺术的创作,但是在整个固有的教学模式下,这些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跨界创作不能够形成新的有效的教学体系。

然而在国外,版画教学已经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涵盖了版画的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拓宽了版画艺术的教学,并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韩国弘益大学美术大学版画系的课程中除版画专业的常规性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图像研究》《打印媒体》《艺术家的书(书籍装帧)》等课程。这样的多元课程对学生的艺术视野的拓宽,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要改变在版画艺术教学中,版画艺术的自身制约性对目前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同时,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版画这一媒介的性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版画视觉图像辨别的能力,如何更好的发挥版画的独有特征,来体现教学的多样性这都是当前版画教学须重视的问题。

图1 《石库门》 木刻 学生作品

一、版画艺术的现状与教学中的”瓶颈”

目前,版画专业教学模式通常分版画的技法学习和创作两个部分。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版画技能和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版画艺术视野。

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将版画的“教”与“学”融合到一起,从而较好地体现版画本体语言。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一般采取模块化和阶梯式的方式。模块化学习是把版画以版种分类,学习其制作、印刷的技术技巧。而阶梯式方法学习主要是将学习内容初级到高级的阶梯式的内容,使学生能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入学习。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模式基本遵循传统版画规律,按版种版画传统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而在高年级教学上既要熟练掌握版画技术又要把版画技术运用于创作,从而在教学上技术掌握与版画的创造性表达并重。

这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首先是基于版画技术的熟练掌握。从而形成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先于“艺术思维”的培养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对精湛的技术的学习和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呆板,没有生命力,不生动等。在艺术创作中“技术”是“艺术”的一个补充。同样在教学上,技术的学习是思维表达的基础。因此,版画专业的一名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中,低年级专业基础的熟练掌握,到高年级的创作都是应在“技术”与“艺术”的互为构建的关系中完成的。

而目前延续以往的版画教学模式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版画教学模式还没有能足够地适应对当今艺术环境的改变,同时,在版画教学上缺乏开放性,对其发展缺乏准确的判断。因此,就形成了当前版画教学上的瓶颈:

1、在版画教学中,缺少现当代艺术理论的讲授,尤其是现当代版画艺术理论的梳理和图像学、传播学对当代版画理论的影响方面。这与版画艺术发展更多的重视技术实践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现当代艺术理论的核心精髓进行研究,并形成体系。

2、版画艺术的传统教学中缺乏感性转换的教育。从艺术发展角度看一件版画作品的创作往往是,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与对它的感性通过某种形式转化表达出来是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和提升生活阅历、社会洞察力和视觉经验,进而把生活感悟转换成新的视觉形态。

3、在技术能力培养上已加大了力度,而在视觉思维的培养上缺乏高度。这是因为版画是通过制作和印刷技术表达作者的意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版画的制作和印刷过程,而往往忽略对教学中的灵活性和知识面的拓宽。这样会将技术模式和多样性思维对立起来。

4、教学方法单一化,教条化。由于“版”的材料特性以及版画制作程序的规定性,会使教学以既定模式教学进行,而不能够寻求其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5、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变,会使教学上创新意识不够,同时也缺乏教学资源的多元整合利用。

我们在版画专业里开设了思维开发的课程,对学生的自由思维开发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对版画的自由创作还是有点距离,原因是没有把“版画”当做思想传播的媒介,版画创作依然延续传统的制作和印刷工序,教学上也没有太多的指导方法。

我们不难发现,在版画的本体语言建设为主的理念下,版画教学的基本导向仍然是技术学习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创作,因而在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上显得比较单薄。

二、“版画”名称转换的积极意义

版画是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从版画沿革的角度看,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直至现今的版画语言的拓展,都体现了版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视角和时代精神。如何准确把握版画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版画的自身艺术规律以及表达方式,是当前版画艺术发展的关键点。

图2 凹凸概念版画 邓爱国

人们通常认为的版画的概念是:“它是一种刻在‘版’上而创作出来的画”,对于“版”的解释是“凡木析为片者谓之‘版’”。[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这种对“版画”的认识是根据材料属性来认识的,如:铜版、石版、木版、丝网版、综合版(材料的综合)等,因而它的学习、研究、教学都基于它的技术特征研究为依据的,这样的材料属性和技术依据使版画艺术具有了间接性的艺术特性。而这样的理解对版画形态的多样化方面和版画边界的拓展上带来了局限。

但是,事实上这种具有间接性特征的版画作品的形成又是通过“转印”实现的。因此,“转印”特性是版画独有的特性。它是版画与生俱有的形式特性的表现。同时,它更加容易自由地表达。因此,“放大”版画的转印特性能够体现当代版画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当代精神。

从“放大”“转印”的特性来看:

强化“转印”特性,有利于版画技术技巧的发挥,能够更好的发挥使版画本体语言;强化“转印”特性,有利于显现版画媒材的特性,能够更好的表现版画形态;强化“转印”特性,有利于发挥版画艺术的意图;强化“转印”特性,有利于打破版种之间的界限,有利于打破版画的边界;强化“转印”特性,有利于突破技术局限,能够拓宽学生的版画思维。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版画”的名称所带来的认识上的不足和它的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我们突出“转印”特性的“转印媒介艺术”,这一名称可能比较符合今后版画艺术的的发展。

特别是目前在版画领域里已出现了关于版画语言拓展的新理念。同时,在“版画”框架下新的理念的发展又带来不少争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认为“转印媒介艺术”更加能够体现版画的技术特点、本体语言的发挥,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包容语言拓展的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转印媒介艺术”的提出能够更好地梳理当前版画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能够为版画新理念提供必要的基础。

同时在版画艺术的教学上,采取2+2教学模式。即:低年级的基础训练(造型基础+专业基础)+高年级的创作(专业创作+创作实验)。基础教学,主要强调造型原理以及精湛的技术技巧的研究和表现,从而形成独特的“注重造型功底和重技术”现象。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实现转印媒介艺术的教学特点。教学研究的重点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拓宽教学思路,整合多元教学的资源来体现教学效果的多样化。这是新的教学模式要适应新的艺术语境的转变和教学的多元环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对新的艺术领域的表现欲望,也能够拓宽学生自身的艺术视野。

三、转印媒介艺术的特征与实验教学条件

转印媒介艺术的“间接性”特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画面的形成是通过媒介物的“转印”而获得。这是一种艺术家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方式。“间接性”特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它打破了画面存在的唯一性。画面中的痕迹来自于同一个转印的媒介物。因此,具有了复数性特征。因为它的复数性表现(形象的重合)能够放大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某一视觉图像的重叠或重复排列一定程度上打破人们的视觉习惯,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徐冰所说:“艺术中的复数性具有与生命律动相吻合的审美因素 ”。[2]

同时,“图像时代”的来临,在一定意义上转印媒介艺术的“图像传播”更加凸显 出来。由“转印”特性而生成的图像不同于原有的“复制版画”和“创作版画”,因而它的语言边界上更加趋于实验性和前瞻性。我们要看到“转印”特性的“放大”而产生的意义更加能够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和新的空间观。同时,其美学价值上具有了别的艺术种类不具有的独特性。

如果我们关注转印媒介艺术和实验教学的关系,就会发现“转印”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点能够给实验教学带来表现基础。这在原来的“重技术”的教学中是不会太关注的。同时也不可能把转印媒介艺术的“转印”特点专门拿出来研究。但在转印媒介艺术的学习中恰恰是关注“转印”的特性,由此获得媒介材料、空间表达、语言延展方面的知识来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对“转印”特性的学习和训练是作为学生掌握转印媒介艺术的方法,能够改变习惯性思维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够改变观众的观看方式,形成与观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

转印媒介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实验教学的条件:

1、不同技术的叠合运用——改变技术语言的单一性;

2、跨界综合性表现手段——拓宽原有版画的边界;

3、媒介材料的整合运用——艺术语言多元化

4、掌握新理念——拓宽开放性的艺术思路;

5、打破了表现空间——作品展示多样化。

四、转印媒介艺术的实验教学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版画系年轻的教师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发挥他们的能量。因此,在教学上除技术的掌握和机器的操控等传统知识外,还注入了实验性、观念和先锋意识。

图3 《一堆报纸》 丝印 学生作品

图4 《佛》 丝印 学生作品

1、转印媒介艺术的实验教学理念思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转印媒介艺术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争论:在教学中“技术能力的培养为先,还是艺术创作思维拓宽为核心”。实际上,学生能力培养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在教学中坚持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在技术能力表达上有突出的表现,而在艺术的创造力上显得弱些,反之亦然。在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在转印媒介艺术教学中,应该把拓宽教学思路,强化教学新理念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在转印媒介艺术的理念转换:

(1)教学模式上采用更加开放性的措施。

转印媒介艺术教学中的教育者、教学内容、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采取更加主动性。对于教育者来讲,教学方面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提出适应于当代精神的新的教学理念。其实,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教学新理念转换也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发展和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转印媒介艺术的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

(2)改进现有的专业课设置。

要增加与转印媒介艺术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分配上,必修课程主要体现基础性特点,而在选修课中凸显转印媒介艺术的外延特征。另外,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科选修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既需要在专业技术上掌握深厚的基础,又要在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中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扩充自身的艺术视野。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设置多门转印媒介艺术的延伸课程,把当今最新的转印媒介艺术走向和新理念、新手段、新材料教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在转印媒介艺术的先锋领域中崭露头角,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在教学上避免方法的单一性,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国际性的多元交流与多学科间互补发展与合作,呈现出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趋势。面对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转印媒介艺术的教学结构需要重组,教学方法应该走向多元化。教学的多元化体现在针对每一课程的不同特点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如果在转印媒介艺术的技术教学上教师的作用是言传身教和探索既定的艺术规律,那么在转印媒介的艺术外延课程中,在艺术创作中打开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解析教学内容。

2、转印媒介艺术的实验教学内容

(1)转印媒介艺术的语言形态的转换

转印媒介艺术作品的形成既有技术方面的要素,也有制作工序操作方面的内容。既有语态方面的深刻理解,也有观念拓展方面的研究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既要熟练掌握技术和深刻了解语言形态,也要关注对语言形态的再造型而形成的新的形态变化。也就是说,这是转印媒介艺术的新形态的认识过程。

图5 语言解构和重构实现

图6 转印媒介艺术 邱志杰

图7 转印媒介艺术 KIMIYO MISHIMA

如图5所示,与以往传统的表现不同,转印媒介艺术的新形态是通过语言解构和重构实现的。在教学上,深度挖掘转印媒介艺术的独特语言,这是实验性表现的基础。并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对学生来说,这也是新的造型观的形成过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并不把原来的技术技巧更加强化或在掌握制作过程上加大力量,而是学生在熟练掌握转印媒介艺术的原理基础上,发挥多维思维延伸和拓展转印媒介艺术的独有语言来体现美学价值的最大化。但这并不是对原有版画教学的否定,而恰恰是发展了原有版画的不足。这对学生重新解读转印媒介艺术和积累新的经验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语言拓展是一种转印媒介艺术的可视化表现。如平、凹、凸、漏语言的放大,可触感化。但是,语言拓展使原有的转印媒介艺术的边界变得模糊。这对转印媒介艺术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从学习转印媒介艺术的基础知识到再识转印媒介艺术的语言拓展需要一个思维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思维转变是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和与新知识的碰撞中逐渐认识的。重要的是,学习转印媒介艺术的方法,从单一到多方面的认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2)转印媒介艺术的材料转换

“媒介是作为审美活动的主题的艺术家与外界实在世界沟通与对语的桥梁”。[3]也就是说一件作品诞生是与媒材和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运用媒材的特点是一件作品能够很好地表达意图的主要因素。

在媒材运用的规定性与它的运用规律决定了转印媒介艺术表达方式。因为每一个媒材具有它独有的属性和表现性、差异性,在转印媒介艺术的表达方式中,它的独特性能够渗透到艺术家的表达感知中,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铜版、石版、木版、丝网版和综合版是我们能够识别的普遍的版画种类。是以材料的差异性分类的版画版种。在表现形式上不同的版种具有不同的表现特性。相比较而言,转印媒介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关注材料语言表现意义和突出作品的观念性、前瞻性、当代性的表达,需要放大材料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如图8所示。

图8 版画与转印媒介艺术的材料运用比较

图9 转印媒介艺术 MINEO GOTO

在教学中材料的实验性探究是认识和研究转印媒介艺术的重要方式。以往学生在制作画面时通常不怎么关注媒材的属性特点,只是把媒材当成制作画面的媒介物。而在转印媒介艺术的教学中,学生对媒材的认识学习是通过转印媒介艺术的逐步训练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实验和多重运用来体验和感悟,从而把媒材的“物”性美感发挥到极点。

(3)转印媒介艺术的空间转换

空间在转印媒介艺术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因素。实际上,对转印媒介艺术的空间应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是,作品画面的空间。学生通过版面的处理形成一定的层次关系之后,印在专用纸的媒介上,形成平面的二维空间。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展示空间。也就是学生做好作品后展示作品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在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中,展馆的墙体是主要展示作品的地方。通常是作品展示在展馆的墙壁上,让观众欣赏。但是由于新的艺术理念的兴起,新的转印媒介艺术理念的建立,使转印媒介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以往的单一的作品展现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作者的意图。因此,进一步的空间的延展是转印媒介艺术的作品展示方式的必然趋势。

这就说明,在转印媒介艺术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新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训练,可以有效地建构转印媒介艺术新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强化对空间的新认识,能够多角度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语:

教学之所以与培养艺术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是社会发展新形式的要求,也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现代教育形式的要求。转印媒介艺术自身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实验性”对于转印媒介艺术教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为教学多元的可能性提出了某种线索。转印媒介艺术对实验性教学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解决难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对转印媒介艺术的兴趣。

学生有了对转印媒介艺术的兴趣才会寻求针对转印媒介艺术的实验性创作方法。也就能够主动地探寻未知的艺术领域。

猜你喜欢
版画媒介语言
版画作品选登
语言是刀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有我语言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