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忠
【摘要】国家卫生部下达关于初中级技术资格测评工作以考试为主的政策,促使各类中职卫生类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实施改革,尤其是有医学检验专业的中职学校,通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的优化,构建以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核心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临床优势和择业竞争力。
【关键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医学检验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37-02
医学考试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入行条件,更是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组成核心,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以通过资格考试的方式,获取相关专业人才。相对而言国内关于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起源时间相对较晚,即在1999年结合国外执业资格考试经验,依据自身发展,制定完善的意识考核体系。
一、面向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改革现状
(一)教学内容、考试内容衔接不合理
在传统的中专学校中,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国家教育政策已经下达关于“产学结合”教学思想,但学校为自身发展需要,将“产学结合”教学思想流于形式,促使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与实际医疗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卫生部的“十一五”计划内容,关于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纲要主要以生物化学检验为主、其次为寄生虫检验、微生物检验和免疫检验,最后为临床检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93%、75%、62%、44%、34%。从该数据中得知,因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达到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衡量标准。
(二)生源质量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中专类院校招生主要以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为主,甚至部分还存在初中未毕业学生,从而导致中专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另外学生文化基础不足、专业知识理解难度大、主动性低和积极性差等原因,均是影响中专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三)考核体系不合理
中专院校在进行学生成绩考核中,主要通过布鲁姆教学法制定的方式,采用百分制考核标准,以理论知识考核为核心,设置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双重测评的原理。虽然此种考核体系的运用,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但是基于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剖析,致使考核体系的运用频繁出现各类问题,如针对技能性、实验性较强的医学检验专业而言,其以生化检验、临床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为主的课程类型,其专业技能考核比例相对较低,从而无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个性化优势,更加不利于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教育。
二、面向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改革必经之路
(一)“三基”教学原则
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传统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以教材为主,教师通过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与方法、实验意义的讲述,使学生机械化地对教学指令进行表述,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为注重学生的技能訓练,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层次教学方式,通过案例讨论,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间教学互动。
其次,采用信息化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够从直观化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不仅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
最后,技能培训。在全面开展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中,应充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规范操作与标准操作的方式,对学生医学检验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尤其针对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问题,可利用反复训练或重点强调的方式,为后期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考核体系优化
为了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考核体系优化的方式,从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与课堂评定三个角度对学生实施综合评定,其中理论考试主要依据学科特点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所占比例,进行考核内容设定;技能考核采用学生自主参与,动手能力培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测评。例如:生物化学检验,可选用血糖与血脂实验作为考核内容;微生物检验,以显微镜运用、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以及常规消毒等;临床检验可将标本采集、处理和常见检验项目纳入考核内容,结合成绩单与百分制测量的方式,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排比。课堂评定:在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整体成绩测评中,教师主体评定也应占有一定的份额,即教师可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缺席率与迟到率,对学生成绩进行适当评定,以此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结上文,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更是教学改革与深化的主旨,注重对实用型和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对此中专学校应依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实际教学内容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燕琼.面向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49-250.
[2]黄阿环,曾燕坤,吴玮.面向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资格考试内容改革研究[J].海峡药学,2015,27(6):269-270.
[3]贾淑平.基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模式下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75-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