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方融合”策略
——以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

2017-06-05 14:20吴雪姣江舒楠白新祥
森林工程 2017年4期
关键词:赤水市赤水林业

吴雪姣,江舒楠,白新祥,3*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阳 550025;2.东北林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3.贵州三阁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400)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方融合”策略
——以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

吴雪姣1,江舒楠2,白新祥1,3*

(1.贵州大学 林学院,贵阳 550025;2.东北林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3.贵州三阁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400)

森林城市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指出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部门协调困难、缺乏统一指导等问题,从而提出“多方融合”规划策略,从森林城市建设中4个重要方面——“森林网络”“森林保护”“林业产业”“生态文化”着手,统筹建设,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赤水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0.17%,森林资源丰富,是贵州重要“生态边城”;但早期林业资源开发粗放,城镇建设对林业资源保护和绿色空间布局考虑不周,城市林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与问题突显。本文分析了“多方融合”策略在“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运用,探索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方法。综合上诉4个方面,提出森林城市“一城、二横、三纵、四区、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指导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科学规划。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赤水市;“多方融合”

0 引言

“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城市特色自然景观展示的一种方式,经申报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后,由林业部门授牌。如今,森林城市建设是我国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以城市为载体,将城市森林作为主要建设对象,实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目标,通过植物种群的布局合理,使城市森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1-3]2007年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力度。2016年林业局权威发布《国家林业局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设森林城市,是加快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是推进林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我国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城市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森林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中占重要部分,城市森林需要承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涵盖了市区、郊区、远郊区,因此城市森林建设有别于一般的城市绿地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其次,城市森林的建设满足了人们与自然交流、互动的需求——森林公园,各类风景区的建设为人提供休闲、体验的场所。最后,城市森林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城市森林的经营不仅会带来林产、旅游等直观的经济收益,也会提高医疗卫生、从业就业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潜在收益[4-9]。早期森林城市建设主要涉及森林、绿地覆盖率,森林质量,道路沿线、水体沿岸生态建设情况等,随着各地建设经验的积累,森林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森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森林经济的发展也规划进了建设的“蓝图”,所涉及部门之间需协调运作。赤水市拥有丰富森林资源,也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具备建设“森林城市”的先天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地保护与林地利用的矛盾,树种结构、树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对赤水市森林资源理性建设与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本文提出 “多方融合”规划策略,分析了该策略在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运用。

1 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多方融合”策略

1.1 森林城市建设现有矛盾

森林城市建设内容覆盖面广,需完成的各项建设指标较多。依据《森林城市建设标准》,需要参与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的部门包括林业局、住建局、国土局和环保局等十多个部门,并且还需各乡镇人民政府的配合与协调。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界限模糊,或“各扫门前雪”等现象。加之各部门的管理、规划“多类多级”,难免存在相互冲突的内容。此前,缺少对整个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系统规划,因此急需建立一套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并以此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指导森林城市建设,协调各个部门,统领建设工作。不以部门分割规划内容,而是以规划内容划分部门工作[10-15]。

1.2 “多方融合”与共同建设

“多方融合”策略是指依据森林城市建设标准所涉及内容和各部门所分管内容,归纳总结出森林网络、森林保护、林业经济和生态文化4个重要方面,构成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通过语义网络法[16-17]表示这4方面在规划体系与管理体系中实现相互衔接、充分融合,以达到前期建设与后期管理过程中的协调、统一(图1)。

图1 “多方融合”示意图Fig.1 Sketch picture of “fusion” strategy

“多方”作为诸项规划的控制载体,把控各部门生态建设工作的总体方向。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各部门工作内容相互融合,实现建设目标的一致(表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用地性质,以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框架,协调《绿地系统规划》《林业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引导森林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措施有序展开。

其中,森林网络是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森林网络与绿地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森林各方效益的最大化,是林业经济良性发展与生态文化活动良好开展的基础。森林保护的意义在于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森林“保量提质”保障。林业经济带来的是森林城市建设最直观的收益,直接关系到森林城市建设的深度与城市发展的远度。生态文化建设体现人与自然互动的程度、社会参与程度、城市历史文化认同程度。既是森林城市建设的手段,也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目的。这4个方面对于建立合理的森林城市空间结构尤为重要,并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实现“多方融合”方能建设全面、完善的森林城市,维护城市森林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表1 “多方融合”策略参与部门及其内容[16-17]

2 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

2.1 赤水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2.1.2 森林资源现状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西北部,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渐趋完善。目前全市林地面积 148 135.67 hm2,占国土面积的 82.24%,森林覆盖率 80.17%,位居全省第一。建成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 102 271.49 hm2,占林地面积 69.04%[18]。基于丰富的森林资源,赤水市已建成众多风光旖旎、闻名全国的自然保护与风景名胜区。

早期的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系统稳定的混交林比重低,仅占11.69%;中心城区的生态景观林的林相类单一,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有待提升和完善;部分防护林地内仍是原生树种,缺乏特殊抗性树种。

2.1.2 建成区绿地现状

2014 年末赤水市建成区绿地资源现状见表2。

表2 森林城市建成区绿地建设现状表(2014年)

赤水市城市绿地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建成区城市公园绿地总量不足,3个主要城市公园绿地仅占地约7万m2。且公园绿地分布不均,景观与设施质量欠佳。

(2)防护绿地树种单一,缺乏抗性树种。

(3)附属绿地发展不均衡。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附属绿地欠缺。

(4)中部的生态景观林将作为生态屏障,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2.1.3 森林保护现状

赤水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了一系列重点保护工程,逐步构建起林业生态体系,有利于提高森林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19]。赤水市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众多其特有的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促进了全市森林植被类型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

另一方面,赤水城镇化进度加快,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将达到5 045 hm2。建设用地增加将侵害林地面积与森林质量。为追求经济效益,森林保护与利用这一对矛盾也日益凸显。

此外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不尽合理也成为赤水森林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赤水市森林资源中混交林的比重低,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阔叶林树种组成单一,多为樟类、栎类,经营利用价值偏低从而打击对阔叶林的保护积极性。

2.1.4 林业经济现状

林业相关产业在赤水市经济发展方面占较大比重。由于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因此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加之开发力度不够,林业生产引入非国家投入性质的资金相对较少,林地的保护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20]。

竹产业作为赤水的“名、特、优”产业,正在进一步壮大中。但总体上看,除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小、散、低”的状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采伐与运输的机械化程度偏低。总体而言,赤水竹林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利用。

2.1.5 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赤水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征中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四渡赤水”在此发生,因此赤水地区红色革命文化气息浓烈,是著名红色旅游线路。由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1994年赤水市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并先后获得“中国竹子之乡”、“中国侏罗纪公园”等称号,2010年“中国丹霞·赤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这些都是赤水重要生态文化名片。赤水市现保留下的巴蜀文化、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生态文化建设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景观基础蕴含的大潜力[21]。

2.2 规划目标

合理规划建设赤水市森林资源,在保障森林资源不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载体,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城市森林资源,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保障体系。重点通过森林结构调整、林相改造等措施,建设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规划建设城市绿脉,以实现生态、经济、人文、景观等多重效益为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森林体系,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目标,将赤水市打造成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22]。

2.3 “多方融合”的规划思路

在对赤水市各方面现状进行分析后,以赤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做到“保量提质”。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运用“多方融合”的规划策略——森林网络、森林保护、林业经济、生态文化4个方面综合考虑,达到相互协调与融合。

2.3.1 构建森林网络体系

赤水市森林覆盖率已无较大增长空间,因此调整森林结构、改善林相应是建设重点。在森林网络建设中,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都应做到最大化。兼顾生态、景观和经济功能,建成集森林屏障、通道景观、城乡风光为一体的森林网络体系,通过合理配置,营建生态林、景观林和经济林,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功能。

中心城区的生态景观林对城市景观风貌影响较大,为避免景观单一的问题,需丰富环城林带的色彩,提高绿色屏障的景观趣味性,增加当地居民对建设森林城市的认同感。实现城市绿地景观“高低错落、四季有花、色彩斑斓、层林尽染”。

不同通道绿化要突出特色,提高赤水市城市绿化及环城林带的景观品位和美学效果。优化设计,以人工种植绿化结合自然恢复等多种方法,实施通道绿化,依路网、水网建设绿带框架,保障生态廊道绿量。

2.3.2 同步建设森林保护体系

在构建森林网络体系的同时,也需同步建设适应该森林网络的森林保护与管理机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明确森林网络结构。巩固林地布局中生态环境与景观效果薄弱部分,对生态敏感高区域加强保护监测。

重视森林植被质量。在森林树种改进方面,应从赤水的自然环境条件、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地方特色。适当引进具有美化、经济、高效的特点,适宜在本地生长的外来绿化树种,保障植物多样性。注重乔、灌、草相结合,防止树种单一化,构建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提高森林群落稳定性。

重视森林网络与湿地网络之间的协调关系。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孕育物种多样性意义重大。禁止森林建设中的蚕食湿地行为,提高湿地绿线范围内的林地质量,建设生态型滨水岸线。

2.3.3 林业经济跟紧发展

依托森林城市建设优化产业分布结构,调整城市聚集效应的分布格局[23]。利用赤水市自身的优势,推进林业产业纵深发展,实施林业产业的机构调整。不仅要大力推进对竹产业等“名、特、优”产品经济林的建设,也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重视赤水市森林旅游业所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让旅游进一步促进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需大力营造竹林景观、乡土植物景观,突出特色,强化景观资源丰富多彩性。挖掘竹林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进一步丰富竹文化内涵,使赤水竹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呼应,利用优势资源的整合来形成强势的旅游品牌。

2.3.4 生态文化建设贯穿始终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贯穿于森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建设、城市风貌建设、森林景观改良等手段,增强民众的地域归属感、地域自豪感,自觉地参与到森林城市建设与保护的活动中来。结合赤水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建设规划内容,建设文化展示场所与组织社会参与活动,宣扬生态文化。

最终,将上诉4方面规划融入到空间结构布局的总体框架之中。

3 总体布局

赤水市域尺度的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框架为:“一城、二横、三纵、四区、多点”(图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作为总体布局纲领性上位规划,林地建设与林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协调进入总体布局的蓝图。

图2 赤水市森林空间结构布局图Fig.2 The layout of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in Chishui city

图3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图Fig.3 The layout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central city

3.1 中心城区绿地规划

其中,“一城”指赤水市中心城区所在地。构建“绿带环绕、绿心镶嵌、节点散布”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图3)。城市土地利用与林地建设规划指导建设城市绿脉,保障森林网络完整、连续性;中心城区诸多绿地与生态防护景观林组成了赤水森林网络重要节点;通过“彩林工程”改善林分、林相,保护林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实施“园林绿化大提升三年行动”,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精神,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绿化。住建、环保与城管部门把控城镇绿地质量,让绿地布局合理化,绿地景观特色化,文广部门协助绿色理念大众化,让绿化建设不再是单一层面,而是结合了生态保护、绿色文化的多层次建设。

城市规划区中心的生态景观林进行林分、林相改造,科学配植,突出乡土植物景观,打造城市“绿肺”。建设环绕建成区的城市生态屏障与城市景观背景,“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提升多个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广场用地的景观质量与文化底蕴。

3.2 景观、防护廊道建设

“二横、三纵”是森林网络中重要景观轴线,其中“二横”指沿东西向省道 S208、S424 形成的防护景观林带。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进行防护林、景观林营造,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打造东西向景观轴,提升城市形象。让森林网络建设加强森林生态稳定,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宣传赤水特色乡村文化。“三纵”是沿南北向遵泸高速公路、国道 G546 和省道 S425 及赤水河、习水河形成的生态景观轴。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进行防护林、景观林营造,河流沿线进行水岸景观林绿化、防护林营造。打造生态、景观轴线,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水利、环保部门指导森林网络对水资源的涵养、保护。

3.3 四区建设

在林业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的参与与指导下,总体布局中四区分为:西北部竹业循环经济发展功能区;北部竹产业原料发展功能区;南部水土保持林功能区;中部景观林、竹产业发展功能区。完善各区森林网络,发挥区域森林优势,加强区域重点建设。

(1)西北部竹业循环经济发展功能区在整个赤水森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建设赤水人文内涵。将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与森林建设相结合,开发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以竹文化为中心,规划建设竹文化博物馆、竹类植物专题园、竹文化广场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完善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配套基础设施。

(2)北部竹产业原料发展功能区在整个赤水森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生态和经济兼融。在有一定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明确经济目标进行合理采伐利用[24]。允许适度的人工造林更新、小面积采伐等森林经营活动。建设竹工业原料林基地,为赤水市竹产业企业提供原材料,大力推广规模化、立体化、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无公害、生态化丰产林的经营技术。加快竹林培育,提高竹林产量和品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建现代竹林培育示范园区。大力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率。

(3)南部水土保持林功能区在整个赤水森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以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确保自然森林生态景观不受破坏,严格控制木材生产,重要景区景点禁止任何形式的采伐活动。充分利用四洞沟、十丈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赤水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赤水旅游形象。

(4)中部景观林、竹产业发展功能区在整个赤水森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加大风景林、环境保护林、自然保护区林的建设,培育以获得经济收益为目的的商品林。以美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吸引力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生态旅游。培育产量高、质量好的竹林资源,增强竹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控制生产废料污染。建设竹类培育现代示范园区,发挥竹产业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3.4 “多点”共同规划建设

“多点”包括赤水市管辖的 11 个乡镇。城市绿地建设依据建设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而乡村绿化则依靠林业部的《林业发展规划》。为避免出现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城乡建设呈现出割裂二元化的问题,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也必须涵盖乡镇森林体系。

通过完善乡村森林体系,稳固森林网络连接,推动生态移民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把村庄建成公园、庭院建成花园、农房建成客栈,沿赤水河打造优质村庄。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庄绿化达标、示范活动。二是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推进造林绿化进村入户。积极开展“绿色小康村(居)”创建活动,鼓励农村居民开展庭院竹林、生态农庄建设,努力营造“竹林人家”景象,体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文化。打造具有赤水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4 结束语

参考总结我国多地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法,并结合自身优势与问题,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以“多方融合”策略,从宏观角度出发,打破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也填补行业之间的空白。森林网络、森林保护、林业经济、生态文化4方面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构建赤水市科学的森林体系,助力赤水市森林城市建设。希望“多方融合”的规划理念对相关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

[1]李新平,李文龙.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2):33-37.

[2]Brandt L,Lewis A D,Fahey R,et al.A framework for adapting urban forests to climate chang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6,66:393-402.

[3]庄乾达,郑国权,张培培.浙江省森林城市建设综合评价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6(3):122-127.

[4]赵煜,赵千钧,崔胜辉,等.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12):6723-6732.

[5] Chen L,Li P W,Li G C,et al.Application of CITYGREEN Model in Air Purification,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e by Greenbelt System of Shenzhen City[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1):272-282.

[6]Lian J Y,Liu K,Wang J,et al.Quantification of Benefits from Storm-runoff Reduction by Urban Forest—a Case Study of the Second Ring Road of Xi’an City[J].Bullita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8,28(6):28-31.

[7]Escobedo F J,Wagner J E,Nowak D,et al.Analyzing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Santiago,Chile’ s Policy of Using Urban Forests to Improve Air Qua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6(1):148-157.

[8]Liu J H,Shao Y,Huang C D.Research on Extracting Urban Forest and Estimating its Ecological Value Using Remote Sensing Image[J].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7,23(4):33-36.

[9]崔从光,宋宁.论城市森林发展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99-200.

[10]王 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11]Nowak D J,Crane D E,Dwyer J F.Compensatory Value of Urban Tre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Arboriculture,2002,28(40):194-199.

[12]肖 菲,罗小龙,王春程,等.“多规融合”的实践探索及其存在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7):28-33.

[13]任庆昌,王磊,李禅,等.“多规融合”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以《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为例[J].规划师,2016,31(6):121-126.

[14] 黄勇,周世锋,王琳,等.“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6,32(3):82-88.

[15] Mok Y S,Lee H J.Removal of Sulfur Dioxide and Nitrogen Oxides by Using Ozone Injection and Absorption-reduction Technique[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6,87(7):591-597.

[16]董君,皮佳佳.基于SN法的城市设计项目前期分析与策划[J].山西建筑,2014(3):1-4.

[17]董君,邹广天.基因的重组与更新——中华巴洛克街区的语义网络分析及策划[J].建筑师,2014(6):24-32

[18]王正,蒋智,刘建,等.“多规融合”视角山地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城乡总规为例[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山地城乡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11-218.

[19] 万军,于雷,张培培,等.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与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1):6-11.

[20] 赤水市委办.赤水市市情简介[EB/OL].2016-09-20.http://www.gzchishui.gov.cn/doc/2016/09/20/83358.shtml.[21] 赤水市林业局.赤水市林业保护规划[R].2014-08.

[22] 张国红.山东省齐河县林业生态建设浅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4(2):10-14.

[23] 赤水市委办.赤水历史简介[EB/OL].2006-05-22.http://www.gzchishui.gov.cn/doc/2006/05/22/256.shtml.

[24] 国家林业局.LY/T 2004-2012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3-11.

[25] 刘滨谊,温全平,刘 颂.城市森林规划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16-21.

[26] 孙福生.迎春林业局森林经营类型划定情况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15(1):17-18.

[27] 王宏斌.山区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3,27(3):67-70.

[28] 郑瑞文.太湖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5):109-111.

[29] 李正诗,姚严梼.森林城市建设途径与策略——以晋城市为例[J].森林工程,2014,30(4):178-181.

“Fusion” Strategy in the Planning of Forest Urban Construction:Analysis the Provincial Forest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Chishui City

Wu Xuejiao1,Jiang Shunan2,Bai Xinxiang1,3*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2.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3.Guizhou Sange Garden Ecological Industry Co.,Ltd,Zunyi 563400)

The forest cit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and lack of unified guidance in the process of forest-city construction,and put forward “fusion” planning strategy.From four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city—“forest network”,“forest protect”,“forestry industry”,“ecological culture”—we constructed as a whole,and broke down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epartments.Chishui city is known as the “ecological border town” of Guizhou province,which has a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80.17% and has extremely rich forest resources.However,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resources was extensive,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was not good enough for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layout of green space.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ere highlight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forestry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fusion” strategy in theChishuicityforestconstructionplanningand explored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Based on the above four aspects,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layout framework of “one city,two horizontal,three vertical,four district and many points” of forest city,and guided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city in Chishui city.

Forest city;master planning;Chishui city;fusion strategy

2017-03-16

贵州省赤水市省级横向课题森林城市规划(SGL-2015-015)

吴雪姣,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

*通信作者:白新祥,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E-mail:254715174@qq.com

吴雪姣,江舒楠,白新祥.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多方融合”策略——以赤水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例[J].森林工程,2017,33(4):8-14.

S 731.2;TU 985.2

A

1001-005X(2017)04-0008-07

猜你喜欢
赤水市赤水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land produces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赤水情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