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核心素养 彰显数感之魅力

2017-06-05 14:53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小学陈君英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感小棒小数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小学 陈君英

根植于核心素养 彰显数感之魅力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小学 陈君英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并详细阐述了数感的内涵。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就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数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支点。而手指在数感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大胆估测、数形结合”这四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根植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彰显数感的魅力。

核心素养 数感 动手操作 数形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并详细阐述了数感的内涵。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的培养,是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去理解数学,并达到内化的一个过程。就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数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支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大胆估测、数形结合”这四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根植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彰显数感的魅力。

一、动手操作,数感教学核心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接触数学,都有着数手指的习惯。这其实就是数学学习的开始。由此可见,手指在数感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利用手指来解决的问题,如低年级学生用手指进行数数、数的比较、加减法等,都可以借助手指这一天然学具来获取与感知。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亲体验、感受中更加直观地学习数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数感。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通过数小棒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1.摆一摆(出示12根小棒)

师:怎么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呢?请大家分一分,摆一摆。比比哪一组谁摆得快,摆得好。

学生独立操作,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是1根1根摆的,摆了12根。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是2根2根摆的,也可能3根3根摆或4根4根摆的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边10根,另一边2根。

师(指左边一堆)这里有1、2、3……10根小棒。把它们捆在一起,看到这捆小棒就知道这里有1个十,里面是几根小棒呢?

生:10根。

师:对啊,10个一就是1个十。

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4)没有规律地分成两堆(图略)

师:哪一种摆法更容易能一眼看出这里有12根小棒的要求呢?

(5)师:请大家用小棒摆出13——20。

师:13根小棒怎么摆,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15根呢?20根呢?

2.估一估

师:我摆了也一些小棒,只给你看一眼,能快速而正确地说出有几根小棒吗?

课件出示

师:有多少根小棒?学生答案不一

师:有多少根小棒?学生答案不一

师:有多少根小棒?

学齐答14根

师:这次大家怎么这么异口同声了?

生:1个十和4个一就是14。

以上环节让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从而较好地建立十进制的概念。动手操作,能够更直接、更形象得让学生产生对数的感悟。通过大家一起数数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都11-20各数的理解,也就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识了。

二、活动经验—数感教学核心的优化点

在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虽然会用数学运算、分析得出问题的结果,但很多时候是根据数学活动尝试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实现数感的优化。教师创造更多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材料的观察、分析、比较,是优化数感教学的核心。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一:称一称(桔子、果冻、鸡蛋)

①动手称一称。我请三个小朋友来称一称。一个称,另两个数个数。其余同学观察指针的变化。

②称桔子。称一称1千克的桔子大约有多少个?

③1千克的果冻、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

汇报:同类的物体先交流,为什么有的是4个,有的是3个呢?再依次交流。

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估一估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

活动二:找一找(两袋食盐、一袋黄豆。)

小朋友们,老师准备了1千克的物品放在讲台上,谁能来找一找。

活动三:估一估,称几千克(2千克糖果和食盐、黄豆)

A.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

老师还准备了一袋糖果,请你上来拎一拎这袋糖果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请你估一估。

B.到底是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那你觉得2千克有多重呢?谁想来试一试?

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虽然都能接触到重量的概念,但是都只是感官上的一种印象,没有具体的一种数的概念。通过这样一环接一环的实践活动,他们就能真正的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他们也会产生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通过课堂内的数学教学衍生课堂外的数学学习,在这样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形成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他们的数感也必定会得到提升。

三、大胆估测,数感教学核心的细化点

我们知道,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是离不开大胆的猜测的。估算,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数学方法。当然,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作用在于能够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数学问题,发散我们的数学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感得到一个提升。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越来越重视口算、估算,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数学技能的培养只是单纯地机械式训练,而是应该将这些运算和应用链接起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从而掌握合理的估算方法,发展数感。

如计算987一26 +74,学生在学习完简便计算之后,就一味地去追求简算,看到26与74能凑成整百,往往就不假思索错误地计算成987一26 +74= 987一(26 +74)=887。针对这样的普遍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仔细观察,估一估——

猜一猜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比987大还是小,并说说猜的理由,这样通过估一估后再进行计算,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数形结合,数感教学核心的深化点

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语言和数学概念都相对比较抽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更加倾向于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的数学知识。抽象和直观之间的转化,就是学生数感能力的一个最好的体现。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理解更深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萌发数感。

(一)加强算理理解

计算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运算原理,内化运算规律,掌握运算方法。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尝试列出14×12,教师提出要求:独立思考,尝试技术,试着写出计算过程。在学生一一介绍自己的算法后,教师紧接着出示点子图,解释如何计算14×12?

让比算的学生介绍如何列竖式计算,师追问:先算什么?算的是点子图的哪一部分?8为什么要和个位对齐?

再算什么?又是点子图的哪一部分?4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140后面的0为什么可以不写?最后算什么?在整个笔算算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点子图来理解算理,沟通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二)助搭思维阶梯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对各类植树类型已有了初步理解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可做了如下教学:

师:我们身边的花坛是圆形的,这样的植树问题怎么用手指图来解决呢?

生:可以把 5 个手指头全与桌面触碰到,五个手指距离要差不多,数数5个手指头之间有5个间隔,因此棵树就是间隔数。

这个问题是针对封闭图形里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教材中是利用一条绳子打结,并从一个结处解开的教学方法,当抛给学生的是用手指来表示时,没想到还给我的是一片惊喜。在手指操作中,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它便可发挥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借助“图形”的力量,我们可以将“看不见”“摸不着”为“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然而然地看到棵数与间隔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把繁琐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不但能让学生明白了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通过让直观性非常强的图形和抽象的数学问题相结合,学生的数感能力也就得到了再次的升华。

(三)助推概念建立

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

1、感悟四舍五入的道理

师:2.47 约等于 2.5,从图上看是为什么?

生1:2.47更接近一位小数2.5一些。

生2:2.47更靠近2.5。

师:那2.43 呢?它保留一位小数约等于多少?

生1:它更接近一位小数324。

生2:百分位是3,与2.4近一些了。

师:你还会这样再举几个两位小数吗?

学生举出2.41、2.42、2.48等两位小数。

师:这些小数,哪些约等于2.4?哪些约等于2.5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四舍五入的道理。

2、感悟只看百分位的道理。

师:再来找几个小数,2.471,它在哪儿?

生:在2.47 的右边一点点,在2.46和2.47之间。

师:2.472呢?

生:2.471的右边一点。

师:2.479在哪儿?再添几个9呢?

生1:它们在2.48的左边。

生2:它们越来越接近 2.48,但是一定不会到2.47。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些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是接近一位小数2.5的。

生2:因为它们都在2.47和2.48之间。

生3:它们都是 2.47几,所以它们才会在2.47和2.48之间。

师:看来,这些小数不管它们的千分位是几,也不管是几位小数,它们始终在2.46~2.47之间,而且都非常接近一位小数2.5,那是因为它们百分位上都是6。

师:因此保留一位小数,我们要记住——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

教学中我们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恰当运用几何直观,让学生在数轴上找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悟出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要看百分位,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结论的原理,而不是只是记住数学原理而已。

总之,数感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和积累的过程。数学的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无痕的栽培中形成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探索,我们教师将继续心向往之。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高健.幼儿手指直觉与数感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西南大学,2009

【3】马云鹏.史柄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数学教育学报,2002(11)

【4】黄振锋.谈“相似三角形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5(4)

【5】张君义.浅析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数学问题.魅力中国.,2011(21)

【6】夏青.求小数的近似数课堂教学纪实与评析.山东教育,2012(Z4)

猜你喜欢
数感小棒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