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虎
摘 要:生活化教学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同时让学生尝试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在指导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并通过小实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在总结和迁移中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不规则物体;教学策略;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54-01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给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如果也能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指导观察,学会估算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索和观察,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不规则物体,并对其进行观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其体积,然后教师再引入具体教学中,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指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快就说出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出示番茄、铅笔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正方体和长方体,那么大家又要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呢?”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五色彩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捏出不同的形状,并尝试说说怎样估算它们的体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捏制,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指出:“这些彩泥一开始的大小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家估算的结果却不一样,能否想一下要如何缩小误差,让测量更加准确呢?”这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让他们主动进行观察和估算,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二、科学实验,缩小误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照顾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发达,纯理论的教授会让他们学得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成某些數学模型,让学生通过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自己探索并找到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自己设计科学小实验,缩小误差值,更加精确地计算出彩泥的体积。有学生提出建议,可以将其放入盛水的量杯之中,通过量杯中水平面的升高来判断其体积。“假设量杯中原本有100毫升水,放入物体后,刻度变成了150毫升,150-100=50(ml)=50(cm3),这样就能得出该物体的体积是50 cm3。”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使用的是长方形容器,它的底长3分米,宽为2.5分米,将物体放入其中后,水面上升了0.3分米,那么能否计算该物体的体积呢?”经过多次实验并且小组讨论,学生渐渐总结出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公式:假设水的体积是V1,物体放进水中,体积为V2,那么该物体的体积V=V2-V1。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好动,而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小实验,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通过讨论来逐步缩小误差值。
三、尝试建构,延展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而这种建构是建立在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让他们尝试进行知识迁移,达到认识结构的质变。如在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探讨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求达到延展迁移的效果。在学生完成一系列动手实验后,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总结测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并尝试在课后继续思考更有难度的问题:“大家刚刚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其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谁能说说看。”有的学生说:“我们都借用了规则形状的物体,比如说正方形的盒子等。”教师继续提问:“其实这就是转化的方法,通过转化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难题。下面再请大家思考一下,能否逆向思维,假如放入的是规则物体,能否通过类似的方法计算水面上升的程度呢?例如,将一块棱长3分米的正方形物体放入一个长方体水槽中,测量得到该水槽的长为48厘米,宽是25厘米,这个时候水槽中的水面会上升多少呢?”学生在课后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各种尝试,由此及彼,尝试着知识的建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更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等数学问题。教师通过将教学素材生活化,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美霞.“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明[J].中小学数学,2011(06).
[2]李涛.《测量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