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与当代中国画教学和创作

2017-06-05 09:30张巨鸿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正本清源

张巨鸿

[摘要]本文以龙瑞先生提出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为题,针对当代中国画的现状,从中国画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社会功能、审美、笔墨、皴法、结体等理法来论述其必要性,并就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如何“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中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63-03

自“五四”运动迄今100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大批文化学者提出对传统中国画的改良或革命,使传统的中国绘画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大学美术院系成立的中国画专业,招生考试以素描、速写、色彩为考试内容,学生考入美术院校后,先是学习素描、速写等基础学科后,再分科学习。一部分开始选修中国画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再选择学习山水、花鸟、人物课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一些经典的中国画名迹进行短暂的临摹学习,然后进行写生,最后进入创作阶段。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临摹、写生、创作时间较短,加之各中国画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接受了西方绘画教育,因此教学观念中都加入了体块、明暗、光影、透视、创新、个人风格等概念,致使学生在对中国画的理、法认识不清,中、西绘画理念混淆,以中、西双重标准认识、写生、创作、评价中国画,最后导致对中国画的认识迷茫。因此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中,以不中不西的方法进行创作和教学,尤其是文革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八五”美术思潮运动的兴起,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纵观当代一些全国大型的展览中,一些以中国画笔墨纸颜料材料进行的创作不伦不类,有的如油画,有的似照片,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也不是西洋画,但在展览中均以中国画命名,这显然误导了大众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的认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即是受西方绘画语言系统地影响而背离了中国画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其完整的笔墨语言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画院龙瑞先生提出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艺术思想,对重新梳理中国画的学习、教学和创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绘画样式,从起源到形成、成熟都有一套独立完整的文化、笔墨语言系统,脱离了这个系统,即脱离了中国画的艺术生命核心,使之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当代中国画教学当中,以“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为主导思想,重新认识、设计中国画教学的理和法对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十分重要。

一、中国画“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含义

本,指根本;源。即源头,文脉,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包括整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延续。“正本清源”即整顿根本,清理疏通源头。“贴近文脉”即有选择地贴近文化脉络。这里,笔者认为,中国画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须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中国画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审美,另一方面是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皴法、结体。

(一)以“道”为宇宙本体所产生的文化理念、审美观、绘画观

中国文化素以“道”为根本,古人在论艺时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道”放在首位。又云“文以载道”,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等,均是以“道”宇宙观来要求学人、画家修养自己的身心,所谓通过修道“去人欲,存天理”,使社会规范,人与自然统一。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在整个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宇宙形成后仍然贯穿在事物的方方面面,它就是宇宙的本体,宇宙在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它始终一如,即老子所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①一件事物在形成之前,“道”先孕育出其信息,有了信息,然后慢慢变化,生出具体的东西出来,正如老子所言:“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②这就是形而上的“道”,道能生出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即所谓形而下的“器”世界,反过来,作为自然生出的高智能生物,要效法学习天地的精神,向道靠拢,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人只有克服了自己的私欲,通过学习、修证改变自己的各种问题,接近于道,达到所谓“天人合一”,和“道”融为一体,改变了人的动物属性和意识状态,人的身心状态、智慧就超乎常人,使整个人类向更加高级和文明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修身”。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人们要认识“道”与“器”的关系,“道”是形而上的,“器”则是形而下的,在“器”世界不论做任何学问都要求合乎“道”。在这种前提下,凡文学、艺术、医学、武术、美学等等都要符合这种要求,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⑤自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绘画、书学、审美思想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积淀、发展和传承的,这也是中国文化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文化特性,凡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是在这种文化哲学背景下的产物,这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的“文脉”,中国绘画只有贴近这个“脉”,才能延续其艺术生命核心。

(二)以程式化、符号化的画法、笔法、墨法、皴法、结体法式为基础

传统中国绘画的艺术功能要求“文以载道”,“载道”的目的即“成教化,助人伦”,使人和自然、社会统一和谐,它要求人们在“诗、书、画、印”方面或全面、或部分的学习,主要属于修、齐、治、平中修身的一部分,要求人们修身,它是普世的。中国画的程式化、符号化,是前人通过绘画长期地认识、实践,总结出的有利于大家方便接受和学习的文本,人们进入它的门槛较低,这与它艺术功能是一致的,正因为它有了那样的艺术功能,它才会逐渐形成这种程式化、符号化的画法。

这种程式化、符号化是古人经过长久的观察自然和社会后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和体悟所总结、积淀、传承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宇宙观、艺术观和审美观等文化信息。那么,具体从技术层面追溯中国画的本源,则要从其画法、笔法、墨法、皴法和结体五个方面来论述。

其一,画法。中国画从画法上分为白描、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没骨等。这些方法是前人通过对自然物象观察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程式化画法,它通过不同的运笔、用线、用墨、用色等表现方法总结出不同的画法,但这些画法包括工笔在内都体现了中国画的总特点:写意性,即托物抒情,披露、抒写心意的特点。

其二,笔法。黄宾虹先生通过对历代中国画经典的学习、研究,总结出中国画的笔法有五种,即“五笔”。五笔为平、留、圆、重、变,⑥笔法来自书法,画家通过对书法的学习,掌握了运笔的技巧,通过写的方法,把书法的笔画转化为画法,使画面中的元素以勾、皴、擦、点、染等运笔方式表现出来。中国书法在运笔过程中以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使转、等方法运行,这样的运笔方法,使点画凝重、饱满、敦厚而不漂浮。通过长久的练习,使笔划得到一种内在的功夫,这种有了功夫的笔法,包含承载了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文化学养、书法修养等信息,笔画饱满、充实、聚气,正如古人所言“大而充实谓之美”。画家在其作品中的笔法,正是这种饱满、凝重的书法点划。由于各人的书法修养不同,功力不同,同一种符号,通过不同的人表现出来,其内涵是不一样的。黄宾虹先生所提出的以上五种笔法,实际上就是要求画家通过对书法学习研究达到内在的功夫后,转化在绘画作品中的点划状态和形式符号。

其三,墨法。黄宾虹先生将墨法总结为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⑦墨法是通过笔法呈现出来,是根据墨再笔中的浓淡干湿所决定的,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根据画面需要而以不同的用墨方法来反映画面的虚实、结构、远近、前后,中国传统理论的“墨分五色”在黄宾虹先生这里更加细化,达到“七墨”,中国绘画以不同的墨法来代替自然界的色彩,来达到中国画的审美观“气韵生动”。在中国画中,这些墨法可以替代了自然界的一切外在色彩,而去表达一位艺术家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其四,皴法。指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皴法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表现总结出来的程式化的绘画符号,它根据不同的物体结构总结出不同的皴法。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尤为突出,如荷叶皴、折带皴、斧劈皴、披麻皴、豆瓣皴、骷髅皴、解锁皴、卷云皴、牛毛皴、泥里拔钉皴等,⑧它承载了既是形式又是内容的双重信息,皴法在中国画的表现中也既是笔法又是墨法,皴法通过线条不同的勾连方式和墨色关系,反映出不同的物体肌理结构和虚实、凹凸、粗细等变化,以达到画家对自然形态和内心思想的表达目的。

其五,结体。中国画的结体是指对画面整体构成的处理,它包括画面间架结构、形体、虚实、阴阳、前后等画面关系。如树干的扭曲弯转、树枝的穿插构成山石的结构形态、山体的来龙去脉、房屋相互错落等等,均属于结体。传统中国绘画的结体是以线和线相互按照有规律的勾连方式来表达形体,这些形体之间又以榫卯方式相互衔接,在一幅作品中,线条之间的相互勾连构成画面,不论树石、山水、房屋建筑,均以线的形式相互勾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勾连关系中,也包含皴法、墨法,这些皴法和墨法也以不同的、有规律的勾连方式和浓淡枯湿而形成物体不同的形状和质感。通过线条、墨法的以不同形式的相互勾连,形成画面的结体,通过这样的结体,反映出中国画的高远、平远、深远或者平面等不同的空间维体。这种以勾连方式所形成的中国画结体,在世界绘画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如何“正本清源,贴近文脉”

(一)教学理念

以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净化社会和人心,使人们的心身健康为主的中国画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能是一脉相承的。学习中国绘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本质。要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体悟,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开阔眼界,身心愉悦,内外统一。理论学习上,一方面要求学生读绘画史论,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读儒、释、道方面的经典,以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在技法学习当中,要求学生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对古代经典的临摹、写生、创作,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结体等独有的绘画法式。

(二)课程开设

中国画教学专业课程为花鸟、人物、山水、翎毛、走獸,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其笔法、墨法、结体等。除此之外,同时开设书法和篆刻,要求学生将书法作为日课坚持长久地、系统地去学习。另外,开设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课程、中国书法、绘画史论课程。

(三)教材

其一,绘画教材。绘画教材最主要的是《芥子园画传》、历代画家经典作品。《芥子园画传》自清代以来成为中国画的学习范本,许多中国画家都由其入门而成为大家,如齐白石、傅抱石等。《芥子园画传》总结了历代画家作品的特点,将其汇聚而成为中国画的入门教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另外,就是历代前贤的经典作品,如唐、五代阎立本、顾恺之、北宋四家、南宋四家、元四家、赵孟頫、明四家、董其昌、清恽南田、吴历、四王、四僧、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经典作品,由于印刷技术的高度发展,这些作品可以被印刷与原作同,是学生临摹学习的最佳教材。

其二,书法教材。金文如《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小篆如《泰山刻石》《峄山碑》《三坟记》等,汉隶如《张迁碑》《石门铭》等,以及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竹简、魏晋残纸、魏碑《张猛龙》《郑文公》《石门铭》等,唐楷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作品,行草如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米芾《蜀素帖》,苏轼《寒食帖》,赵孟頫、王铎、董其昌等代表作品。

其三,以儒、释、道为主的古典哲学、文学。如四书五经、《庄子》《老子》及《金刚经》《心经》《历代文选》、历代诗歌等。

(四)临摹、写生和创作

其一,临摹。中国画临摹教学可以《芥子园画传》作为基础教材,因它包含了历代画家的绘画技法和理念,教学中要求学生先以硬笔勾勒其形以提高对中国画理念和结构的认识、熟悉,然后再以毛笔进行临摹,使学生在认识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其对笔墨的把握以及对皴擦点染的掌握和认识。龙瑞先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精临,即精细临摹,努力与原作接近,然后草临,即抓住关键,在较短的时间把握所临作品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变临,即将古人作品通过组合,变为新的作品,举一反三,运用自如。⑨这样临摹,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中国画的规律和技法。

其二,写生。写生要求学生以中国画的特有的表现方式来进行观察和写生。中国画在写生过程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用线以勾连、榫卯方式,先搭出构架,再皴擦点染,最后调整,整幅画面以阴阳关系处理其对比关系,完成写生。中国画的写生不论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式均不同于西方绘画,它和传统经典的表现方式以及未来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其三,创作。中国画的创作是在对前人临摹学习、写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进行的。要求学生在书法、国画临摹、写生有了较好的基础,认识和掌握了中国画的理法,结合时代,创作出既有传统理法,又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中国巨大变革的作品,它是对传统中国画继承的基础上的弘扬。

三、当代中国画创作对其他画种的吸收、借鉴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善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在历史上一直积极吸收、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以弥补自己之不足,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为我所用。中国画同样要求我们在学习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绘画之精髓,正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不是要求我们只学习传统绘画,拒绝吸收学习外来画种,退回到保守的境地,而是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吸收借鉴,积极创造出超越前人的优秀作品,但不失掉传统的文化艺术核心,近代画家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黄胄都是这样的典范。

猜你喜欢
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 知错补漏
守住家庭教育的“1”
“加强…力度”的语病浅析
区块链视角下的“正本清源,传承有序”——艺术金融发展中的鉴证备案与区块链技术
返璞归真 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正本清源保护秦岭
澄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几个偏颇认识
辨析差异 正本清源——对当代藏族文学及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欲根深流远 须正本清源——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高职科研考核应“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