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春
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审题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这也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如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细读题,是审题的起点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做题时,认真读题,把握题目的要求,理解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学生读题有些只是走过场,根本就是在不了解题意的情况下动脑解答,而是在玩拼凑数字游戏。所以解题的正确率不是很想。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这样一组题目(1)学校美术小组有36人,比书法组的2倍多8人,书法组有多少人?(2)学校美术小组有36人,书法组比美术组的2倍多8人,书法组有多少人?我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后再解答。很快地一部分学生解答后认为这两题是一样的答案,他们觉得很诧异,怎么两道题的解法是一样的呢?这时我再让学生仔细读题,并分析两题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在认真后发现第一个条件和最后问题是相同的,第二个条件不同,而解题的关键是每题中的第二个条件,这时让学生列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1)“书法组的人数×2+8=美术小组人数”第(1)小题中“书法组的人数”是一份的数,因为书法组人数是未知的,所以用方程解;第(2)小题的数量关系式是“美术组的人数x2+8=书法组人数”因为一份数美术组的人数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在审题时,让学生体会到阅读题目的重要,避免出现读题只是一个形式,训练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一个开始。
二、抓重点,是审题的关键
审题其本质是一种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过程。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例如: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因时间紧,变成教师代替审题,这样反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读题的基础上,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抓重点。有些练习中要在标题上注明要求,如题目的要求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那么那些没注意看标题要求的学生列算式方法解就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一定让学生看到题目时也不要急于解答,先读一遍题目,再说说对这道题目的理解,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動笔划的习惯,在读题时及时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解决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能准备圈画出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如:“仓库将底面半径是25.12米,高3米的一堆圆锥形小麦装进底面直径8厘米的圆柱形的粮仓,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形的高是多少?”学生在读题时,若能在题目中圈画出“圆锥形小麦堆”、“圆柱形的粮仓”这两个关键的地方,在解题时就会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在计算圆锥形的小麦堆体积时要除以3,在计算圆柱的高时只要用体积除以底面积。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多数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细心审题,通过圈圈画画,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勤练习,是审题的落实
有意义的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这种学习经验相互贯穿,并导致其态度、个性及对未来的选择方向发生变化。
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通过对比性比较强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有这样一组题目:
四、动手画,是审题的策略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我们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题:“一批花布两次用完,第一次用去60%,比第一次多用了7.5米。这批花布一共有多少米?”学生读题后,提问:“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的?”能不能通过画线段图找出7.5米对应的分率。在画图时提醒学生把百分数和比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用去的”和“剩下的”分别对应的份数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试着画图,通过线段学生能很很容易看出,因为是两次用完,第一次用去60%。那么第二次一定是40%,把这批布的总份数是5份,第一次用去是3份,第二次用去是2份,相差的是一份,这一份对应的是7.5米,这样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花布的总米数的求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决实际问题所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很精炼。小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比较单一,有的题型比较生活化,这也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动手操作也是一种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使孩子们能通过审题这个环节尝到学习的甜味,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性与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