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中的“误区”

2017-06-05 14:01陆彩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集体形式

陆彩萍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如今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工作、教研过程中的基本单元,在教学、教研中发挥着集体作用。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但是集体备课,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凸现出奇隆的现象:

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奇怪的是:一样的导人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一样的教学过程……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显然,这种集体备课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感的沟通,没有商榷,没有争辩。可以说这是违背了“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备课,人们由于只注重“集体”,忽视了有些关键因素,难免走人“误区”:注重了“集体”忽略了“个体”,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共性”,忽视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文本教材的独到见解,但个人独立备课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但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像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辙”,这样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否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呢?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人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我们学校鼓励写个性化教案。在集体备课共同教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和思维惯性,要求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组内成员进行整合,提倡块状设计,即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整合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以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他教师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其他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视“集中”,忽视了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各次备课内容等。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做好考勤记录。还专门安排集体备课时间,每星期1课时。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先拟定讨论课题,减少盲目性。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其实,组内集体交流过程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

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这样在交流时无形中就有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大部分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中我们赞赏的不是对某一个问题的相同观点,而是对某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然后引导争辩,在争辩中产生“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获取教科研信息,更新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教研组来。不仅是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因为就靠集中的那么几课时,是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而应该注重平时,大家有空就进行交流。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在忙碌自己的事情,而且长久以来形成“文人相轻”的倾向,不屑于交流。如果平时在教学空暇的时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点,教师在交流中,把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那么,学生中的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注重“课前”,忽视了课后的“反思”

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集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生情、班级情况,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學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这样,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老师们上好一堂课,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课后,教师认真反思,突出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都是在备课。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们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

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学校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有人还提出:“反思+经验=成功。”不论怎样,新课程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集体备课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让我们从“个体备课”到互相交流合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我们意识到了就要走出这“误区”,使“集体备课”之花能开得更灿烂。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集体形式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警犬集体过生日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