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灵
(淮阳县人民医院 眼科 河南 周口 466700)
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分析
韩玉灵
(淮阳县人民医院 眼科 河南 周口 466700)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CVA、CM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良好转归,但仍需进一步分析探讨方可得出确切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内界膜剥除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类型,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恢复视力,效果显著,但对于在此基础上是否进行内界膜剥除术,临床尚无确切结论[1-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56例。观察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53~84岁,平均(68.74±4.85)岁;对照组男25例,女31例,年龄53~85岁,平均(69.31±4.64)岁。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行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①球后麻醉,于上方透明角膜处做一3~5 mm切口;②进行水分离、水分层后,使用超声乳化仪进入角膜切口,并利用超声波粉碎晶状体核,至乳糜状后连同皮质一同吸除;③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在囊袋内置入人工晶状体,并对角膜切口进行缝合;④做闭合式20G玻璃体切割3通道,将玻璃体切除,并直接撕除粘连较松的前膜;⑤对粘连较为紧密的前膜先使用钩针将其勾离视网膜面,再进行撕除;⑥对周边视网膜检查并进行相应处理,平衡盐溶液填充;⑦对黄斑区视网膜严重撕裂者给予玻璃体腔G3F8填充,以达顶压视网膜的目的。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上述操作基础上行内界膜剥除术:①使用视网膜钩,于血管弓之间距黄斑1.5 mm处内界膜做一裂隙,并将小的内界膜瓣掀起,后使用眼内纤维镊环形撕除内界膜;②将视网膜表面液体吸干,完成气-液交换后,将上方两个巩膜切口关闭,并使用12%G3F8气体填充玻璃腔;③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2.1 手术前后BCVA及CMT 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CVA、CM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及CMT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特发性黄斑前膜是临床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一种增生性疾病类型,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前膜形成与其收缩共同导致的继发性改变,该病起病较为隐匿,且病情进展缓慢,主要症状体征为单眼复视、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及变小,特发性黄斑前膜多合并白内障,加重患者病情,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
目前,临床多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联合手术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不会增加治疗难度;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浑浊玻璃体后,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降低前膜剥离术的难度;术后可对眼底进行随时观察,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最大程度避免白内障加重行二次手术等情况的发生[4]。因此,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但针对是否联合内界膜剥离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尚无确切结论。在程鹤等[5]研究中显示,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并发症发生率与采用常规手术者均无明显差异,提示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无显著优势。而在本研究中,经治疗,观察组BCVA、CM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不符,因此无法充分证实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在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原因可能与研究时间、选取病例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内界膜是视网膜表面的均质膜,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黄斑孔等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因此理论上可以证明内界膜剥除术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预后的改善,但仍需查阅大量文献或进一步研究方可得出确切结论。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疾病良好转归,但仍需进一步分析论证方可得出确切结论。
[1] 毛新帮,游志鹏,赵菊莲.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6):664-666.
[2] 赵晓静,刘苹苹,杨程成,等.特发性黄斑前膜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481-3482.
[3] 余盈盈,黎晓新,鲍永珍.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屈光状态改变[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32(11):1025-1029.
[4] 张钊填,魏雁涛,黄雄高,等.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2):126-130.
[5] 程鹤,夏风华,姚宜.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9):654-656.
R 7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6.064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