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建武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上的墨书题记(下)
□ 韩建武
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中墨书最多的是标明自身重量,共63件,另外还有2件金盆传原有墨书。
序名 称尺寸重墨书内容折合一两号(厘米)(克)约等于克1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1、口径19646十五两43.1 2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8、口径18.8615十五两一分40.3 3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2、口径18.5589十四两半40.6 4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9、口径19.9579十五两38.6 5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9、口径18.7555十三两三分40.4 6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1、口径18.9620十五两一分40.7 7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6、口径19.1604十五两40.3 8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8、口径19580十四两半软40 9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9、口径19625十五两强41.7 10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4、口径18.4520十三两软40 11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口径19.3615十四两三分41.7 12素面折腹大银碗高8.3、口径19.9612十五两一分40.1 13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7、口径18.9613十五两一分40.2 14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7、口径18.6623十五两一分40.9 15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5、口径18.6十一两一分强16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3、口径18.4十四两三分17素面折腹大银碗高7.5、口径18.4584十四两半40.3 18素面折腹银碗高7.6、口径16.8491十二两一分40.1 19素面折腹银碗高7.5、口径16.9503十二两半40.2 20素面折腹银碗高7.8、口径17496十二两41.3 21素面折腹银碗高7.7、口径19651十五两半软少42 22素面折腹银碗高7.7、口径19630十五两半40.6 23素面折腹银碗高8、口径19.7618十五两三分39.2 24素面折腹银碗高7.8、口径18.8640十五两三分40.6 25素面折腹银碗高7.9、口径19.5610十四两三分强41.4 26素面折腹银碗高7.7、口径19650十五两半强41.9 27素面折腹银碗高6.7、口径16.1343□八两一分28素面折腹银碗高6.4、口径16.3318七两三分41 29素面折腹银碗高6.4、口径16.6322□七两三□分30素面折腹银碗高6.5、口径15.9312七两半41.6 31素面折腹银碗高6.7、口径16.1322八两□32素面折腹银碗高7.8、口径15.7318七两三分41 33素面折腹银碗高6.4、口径16320八两40 34素面折腹银碗高6.7、口径15.8359九两39.9 35素面折腹银碗高6.3、口径15.9334八两一分40.5 36素面折腹银碗高6.4、口径16.1355八两半41.8 37素面折腹银碗高6.7、口径16345八两二分40.6 38素面折腹银碗高6.1、口径16.2296□两半39素面折腹银碗高6.7、口径16354八两三□分40.5 40素面折腹银碗高6、口径16.9389十两38.9 41素面折腹银碗高7.6、口径17504十二两一分41.1 42素面折腹银碗高6.6、口径17.2457十一两强41.5 43素面浅腹银盘高4.5、口径20.1551十二两三分43.2 44素面提梁银盖罐上高12、底径5.6、387盖面墨书“九两”;43口径6.7内底墨书不可识45素面折沿银盘高1.8、口径18.6266内底墨书两行,不清碗内底、盖内墨书分46鎏金折技花纹银盖碗高11.9、口径21.81380别为:“二斤一两并41.8盖”、“二斤一两并底”盖内、碗内底墨书分47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高11.7、口径211220别为:“卅两并底”、40.7“卅两并盖”
盖内墨书:“三斤二48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高11.8、口径21.61421两并底”,碗内底墨书:41.8“二斤二两并盖”49素面提梁银锅高4.2、口径12.5168四两一分39.5 50鎏金鸿雁衔绶纹银匜高9.4、口径20.4865廿一两41.2 51鎏金鸿雁纹银匜高9.2、口径19.9806廿两40.3 52素面双耳提梁银锅高7.1、口径19.2740一斤二两半40 53素面双耳提梁银锅高7.3、口径21.2700一斤一两半40 54五足镂空银熏炉高30.5、最大径4100三层五斤半46.6 21.5 55素面银盖罐高7.5、口径8.4429十两一分41.9 56素面长柄三足银铛高7.6、通长28.5519十二两43.3 57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8、口径2.3549圈足原有墨书:“十三40.7两半”58素面带把杯高9.7、口径9.1391底外壁残留墨书:“九□□分”59素面带把杯高9.9、口径9395九两□分60素面金盒高3.7、口径8.2259六两一分41.4 61素面金碗高6.5、口径15.1550十二两半44 62鸳鸯莲瓣纹金碗高5.6、口径13.5391九两三分40.1 63鸳鸯莲瓣纹金碗高5.5、口径13.7392九两半41.3 64素面金盆高6.7、口径242075传原有墨书四斤半65素面金盆高6.7、口径24传原有墨书四斤半
以上器物墨书大体应该是同时标重,但可能非同一称量者和同一书写者(图26、图27)。重量单位为“斤”、“两”、“分”,没有“钱”,超过十六两者,有的以“斤”为基本单位,有的仍以“两”为单位,如小簇花纹银盖碗(图28),碗盖及底内分别墨书“卅两并底”,“卅两并盖”,以“两”为基本单位,或许和盖捉手内沿錾文“卅两一分”和底足内沿錾文“卅两三分”相对应。圈足与环状捉手均与器物焊接,盖较之碗稍大,“卅两一分” “卅两三分”的字样说明器盖与碗不是一套,应该有另外一套与之相匹配。而折枝花纹银盖碗(图29)则标为“二斤一两并底”、“二斤一两并盖”。在以“两”、“分”为基本单位时也有此现象,有标为“八两二分”,也有标为“八两半”,可能反映了称量者使用不同的衡器或者手写者书写习惯的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折枝花纹银盖碗圈足内沿錾刻一“进”字。“进”即进奉之意,表明此碗非中央官府所作,应是地方官府向皇帝进奉的物品。目前已知考古发现带铭刻的唐代金银器,绝大多数为中晚唐作品,铭刻主要包括制作年代、器物名称、数量、重量、制造机构等方面内容。以上两件盖碗从纹饰分析,大体属德宗朝器物。此碗上刻铭也说明了此点,而恰好进奉之风在德宗时达到极盛。
图26 鸳鸯莲瓣纹金碗
图27 素面双耳提梁银锅
图30 素面提梁银罐
除前面提到的“五两朝”银铤上墨书及银盒内钗钏外,何家村金银器上标重多为单个器物,但如器物带盖等附件,则在盖内、器内均有书写,素面提梁银盖罐(图30)盖内标明“九两”,罐内底也有墨书标明,此小罐较深,罐底极难书写,这说明当时管理者是十分认真的。除了金盒、银药盒等盛药物者,因器内底不方便标注,鲜有例外。银熏炉(图31)因难以找寻书写地方,故写在中间,但明确是“三层五斤半”。但另外大量的金银器上未标重无墨书现象,又令人费解。实物标重上有“软”、“软少”、“强”这样的描述(图32~图37),说明当时测量者尽力追求精确,这在一些器物上能得到确认,如“十二两一分”者实测得491克,“十二两半”者实测重503克。但是也有大量不相符合者,如“十五两半软少”者实测重651克,“十五两半强”者实测重650克。同样标明“十五两”者,重量分别为646克、579克、604克,相差殊甚。标明“十二两”者和标明“十二两一分”者分别重496克和491克,前者比后者还重。虽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但还是增添了唐代衡制的复杂性⑦。
还有一些墨书题记明显属笔误,如宝相花纹银盖碗(图38),盖面标明“三斤二两并底”,依唐代衡制推定,应是“二斤二两并底”。
根据以上器物,总的来说,唐代一两最大为46.6克,最小为38.6克,银饼更有折合一两为46.7克,而以40~43之间为最多,这就是唐代衡制的基本状况。
图28 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图29 .1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
图29 .2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碗底錾文
何家村窖藏器物组成复杂、多元,有未完成品,有地方进奉的器物,有诸国珍宝、诸国钱币,有大量中央官府作坊生产的金银器,有明确属官府收交上来的庸调银等。经过初步分析,窖藏的所有者应是皇室,具体管理者是“中尚署”。⑧
何家村有两件墨书器物值得注意,一件是素面金铫(图39),高5、口径14.5~14.9厘米,重683克,柄残断,从金铫内壁残留的遗迹看,金铫曾被长期使用,这和何家村大量未使用过,甚至未完成品相比,值得注意。金铫内底有三行墨书题记:“旧泾用,十七两,暖药。”题记的内容涉及三方面,金铫的使用者,原来是“泾”,金铫的重量为十七两,金铫的用途是暖药,即温药。有专家根据《旧唐书》:“张美人,生泾王……泾王梃,肃宗第七子,至德二载十二月,进封泾王”,推定这件器物可能是泾王府的用物,泾王死后(德宗兴元六年,784年),被收归皇家内库。⑨这就对何家村窖藏器物的来源提供了一些线索。另一件素面银盒(图40),高3.8、直径9.1厘米,重240克,盒外有“刘古□□”四字墨书,第四字似府字,这会不会又是器物的一个来源呢?
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上的墨书分三类:第一类60多件,主要内容是记录存放物品的名称、重量或器物的自身重量 (图41) ,这些墨书虽非同一人书写,但基本是同一时间书写,墨书字体舒展大方,多属于颜体行书,当是高级管理人员所书(图42)。第二种,如刘古□□墨书,笔触略有呆滞、拘谨。第三种,银饼、银铤上字体,分两种,“东市库郝景”(图43)等字体软弱无力,潦草幼稚,当为低级收税者所写;“吴锐”(图44)等字体属于行草,非常洒脱,反映了书写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的书写者。第一类为大多数,也最重要,当为出库时详细称重并记录,与出土情况也相符,应为埋藏前所为。因为将各类器物混装在一个银盒或银罐的情况(如大粒光明砂银盒内装朱砂、玉带胯、小金盒、金钱、麸金等),绝非库房器物正常保管的状态,第一,金玉等东西混装,容易破损,第二,违背了库房分类保管物品的原则,所以只能是搬迁出库时临时所为,墨书所记是便于日后对帐,在出库时详细称量并记录,又说明搬迁出库,绝非匆匆而为,而是从容不迫,有计划的。⑩
图31 五足镂空银熏炉
图32 十三两软
图33 十四两三分强
图34 十五两
图35 十五两半
图36 十五两半强
图37 十五两半软少
图38 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
图39 素面金铫
图40 刘古□□银盒
另外在整理文物时我们还发现有些器物外部有墨书(见下表),但并非书写,而是包装纸印上去的,多不识,唯可识“容县”等字,器物在当时被仔细地包装过,也说明埋藏前是有充分时间准备的(图45)。
序名 称尺寸(厘米)重量(克)墨书内容号1素面折沿银盘高2、口径18.8244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2素面折沿银盘高1.9、口径18.1294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3素面折沿银盘高1.7、口径18.9254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4素面折沿银盘高1.8、口径18288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5素面折沿银盘高1.8、口径18.8241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6素面折沿银盘高1.7、口径18.7274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7素面折沿银盘高1.9、口径18.1287外底有墨书不清(包装纸印上)
何家村窖藏的埋藏时间有安史之乱时和德宗时两种观点。从“东市库,郝景,五十二两四钱”银饼可推知,德宗时埋藏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于事实,因为在盛唐时期,计算重量单位,只有“斤”、“两”、“分”三种,“钱”作为第四种计量单位,出现较晚。
图41 鎏金鸿雁纹银匜
图42 银盖罐
图43 郝景 银饼
图44 吴锐 银饼
图45 银盘外底包装纸印上的墨迹
图47 素面折腹银碗
在金银器上书写比在纸上要困难的多,而且可以挥洒的空间也很有限,所以何家村金银器上的有些墨书,在字体排列上有时松散,有时又特局促,行距、文字排列也时常有误,使得字体大小不一,有的比较拘谨,有的被空间压迫得似无法喘息,但总体来说,字体大方洒脱,令人叹为观止。何家村墨书属颜体,主要为行书和楷体(图46)。“光明紫砂”银盒、“大粒光明砂”银盒等,字体活泼圆润,行气贯通,字体大小匀称,笔锋有藏有露,筋力丰满。“次光明砂”银盒,楷书味很浓,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健而有厚度、兼以笔划重,更增加了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上上乳”、“次上乳”、“次乳”银盒,字体浓纤得体,筋力丰满,又有纵横跌宕的特点,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显弧度,这在“须”“简”中均有所表现,显得刚中有柔,富有动态。总之,何家村窖藏金银器墨书气势充沛,巧妙自然,笔墨淋漓,深得颜体要领。
颜真卿(709~785年),唐长安人,开元年间中进士,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奉命劝降,被李杀害。颜真卿自幼勤奋好学,有文学才能,他的书法受家庭和外祖父殷氏的影响,同时得到张旭的指导,又广泛学习历代书法,广采众长,创造出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成为有唐一代的大书法家。何家村金银器上墨书以颜体为主,说明当时其书法的流行,其时可能颜氏尚在或过世不远。
图46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注释:
⑦申秦雁《重见天日的遗宝》,《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⑧⑩韩建武《关于何家村窖藏的几个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3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⑨申秦雁《素面金铫》,《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田红玉)
Xian hejiacun tandai jiaocang jinyinqi shang de moshu tiji
Han jia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