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出土两方唐代墓志考释(上)

2017-06-05 09:30鲁晓帆
收藏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幽州兰陵墓志

□ 鲁晓帆

北京通州出土两方唐代墓志考释(上)

□ 鲁晓帆

为配合北京市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近年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图1)。目前共计发掘了1146座历代古墓(图2)、一座汉代古城,以及汉唐窑址68座、灰坑8座、水井10口、道路2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10000余件(图3)。这些考古遗存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的改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中间出土的两方唐代墓志,其记载的内容无疑对唐代幽州下辖的潞县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了解探索唐代幽州潞县的乡村、坊里是最好的实物资料。也对今天确定汉代路县古城遗址的准确地点,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佐证。今就两方唐代墓志的内容,结合原通州地区出土的其它唐代墓志,一起探讨和解读有关唐代潞城的历史文化之内涵,以飨读者。

一、吕元悦及夫人合袝墓志考释

(蓋文)呂公」之誌」

(誌文)大唐故東平呂府君夫人合祔墓誌銘并序」

公諱字元悅,本系齊太公之洪偖,厥後子孫繁昌,浸潤諸國。或□□」亀輔晉佩印,進秦末獻皇華,更盛造貴。至公五代,僉曰葪人。祖幹,」列考文奘,皆高道不仕。公則處士之嗣子,敦信明義,執心謙沖。」上聞辟白州掾蒞兼之,故俾曆歲時。奈何?金龍警秋,桐露朝賈,歷年同甲子餘九」。貞元五年正陽月十三日,終扵招義鄉北尹村。先人之事業,踚年壬」寅月六日,窆扵舊居之北院百步處。夫人北平陵氏,壽俯千月,礪然春秋,以元」和三年龍集玄枵甲子月九日,寢所扵潞縣通衢坊之私第,翌月八日,合祔於良」人之幽懷。彩則異室,九則同穴,禮也。長子昌,次興,三懓,俱望寶家,秀而不實。四子」時,道铭平原善,落髮至門,四分佳儀,三十夏臘。季子憒,淳儒孝敬,州縣稱譽。居」密談躍,勉而為瘠,慮人世祖,迄陵穀有變,勒石識之,以旌講德。銘曰:」白礖之陰,行壚之海,永言宅穸,和鳴鳳皇,刊石枵阡,地久天長。

墓志首题:“大唐故东平吕府君”,又志云:“公讳字元悦,本系齐太公之洪偖,厥后子孙繁昌,浸润诸国。或□□亀辅晋佩印,进秦末献皇华,更盛造贵。”即志主姓吕,名元悦,祖籍为东平郡,是齐太公吕望的后人。东平,古称东原,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新唐书·地理志二》载:河南道“郓州东平郡,紧。本治郓城,贞观八年徙治须昌”。在《元和姓纂》中载:吕姓“炎帝姜姓之后,虞夏之际封吕,今南阳宛县西吕亭是也。至周失国,子孙氏焉。太公号吕望。周有吕侯。秦有吕不韦。单父人吕公,女为汉高祖皇后,封临淄侯。东平,吕侯之后”。是说吕姓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他在尧、舜、禹时期尽心辅弼,为嘉奖伯夷,帝舜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在商朝末年曾辅佐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为奖赏吕尚,封他为吕侯。志文“或□□亀辅晋佩印”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吕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的吕人故地,被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了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延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就有著名大臣吕甥辅佐其统治。在清代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志文中“进秦末献皇华”说的是一代名相吕不韦,他为战国末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他主持编纂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他自认为此书“一字千金”,故史称他为“杂家”。而志文“更盛造贵”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她为单父(今山东单县)人。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还是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并被司马迁列入到皇帝政事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时仍然被沿用。司马迁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志与史载相吻合。而志曰:吕元悦“至公五代,僉曰蓟人”,即是说包括吕元悦在内的五代人,现籍贯都被称为蓟城(幽州)人。“蓟人”是“蓟城人”简称,唐代的幽州城在汉魏以前被统称为“蓟城”,因此,后人在志文中常称自己为“蓟人”。

图1 北京通州区潞城镇汉代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志云:“祖干,列考文奘,皆高道不仕。公则处士之嗣子。敦信明义,执心谦冲。上闻辟白州掾莅兼之,故俾历岁时。”这里是说吕元悦的祖父吕干、父亲吕文奘,都是有崇高道性的人,但都没有进入官府服务。而吕元悦是有才德且隐居不仕之人吕文奘的嫡长子。这里“敦信明义”即尊重信誉。“执心谦冲”即谦虚谨慎。这里“白州”即是今天广西自治区的博白县。在《新唐书·地理志七上》载:岭南道“白州南昌郡,下。本南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合浦地置,六年更名”。《旧唐书·地理志四》载,岭南道:“白州,下。隋合浦郡之合浦县地。武德四年,置南州,领博白、朗平、周罗、龙豪、淳良、建宁六县。六年,改为白州。贞观十二年,省朗平、淳良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南昌郡。乾元元年,复为白州。”这“上闻”即是向朝廷呈报。在《吕氏春秋·上农》载:孙诒让曰:“上闻,赐爵也,亦谓通名于官也。”而“辟”即君主授予。“掾”是为佐助的意思,即为副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莅”即治理、管理。“历岁”即经过一年以上。在《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载,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可见白州从五品上的别驾,到从九品下的参军事,都可称之为“掾”属。这里可以判断吕元悦职务并不是太高,所以志文中就没有明确说出它的具体职务了。志文在这里要说的是作为嫡长子的吕元悦,为人躬亲且信誉高,谦虚谨慎并好学,他得到官府的举荐,并被皇帝任命为岭南道白州南昌郡的掾属,协助刺史治理白州的官府事务,有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志云:“奈何?金龙警秋,桐露朝贾,历年同甲子余九。贞元五年正阳月十三日,终于招义乡北尹村。先人之事业,踚年壬寅月六日,窆于旧居之北,院百步处。”志文在这里是说谁也没有办法逃脱自然规律,都要生老病死。“历年同甲子余九”是说他活着的岁数,离“六十一甲子”还差了9岁,即活了51岁。志载“贞元五年正阳月十三日,终于招义乡北尹村”。是说他在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789年)正阳月(十月)十三日,逝世于唐幽州潞县招义乡的北尹村,即现在的北京通州区潞城镇后北营村。“踚年壬寅月(正月)六日,窆于旧居之北,院百步处。”即是说在跨年(790年)的正月(寅月)六日,把他安葬在旧居的北面,即离自家庭院约百步远的地方。这里记载的幽州潞县“招义乡北尹村”,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潞县乡名与村名,这为研究通州的历史地理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天的“北营村”与唐时的“北尹村”,在“营”(ying)与“尹”(yin)的发声是否有相似之处?这是不言而喻的。音色在时间上相距1000多年间,有这么一点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今天北京通州区后北营(尹)村的村名,距今至少已有1200年历史了。可惜的是今后它的名称,只能是随着“吕元悦及夫人合祔墓志”等文物的出土地点标明而出现了。而志载“踚年壬寅月六日,窆于旧居之北,院百步处”,准确记载了埋藏的地点,说明今天的出土地点往南百步的地方,就是唐代幽州潞县招义乡的北尹村。

图2 北京通州区潞城镇发掘的东汉多室墓葬

志云:“夫人北平陵氏,寿俯千月,砺然春秋,以元和三年(808年)龙集玄枵甲子月(十一月)九日,寝所于潞县通衢坊之私第,翌月八日,合祔于良人之幽怀。彩则异室,九则同穴,礼也。”这里“陵”通“凌”。而“凌姓”在历史上非常少有,名人也不多,但它却是黄帝姬姓的后裔。《元和姓纂》载:凌姓“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姓。吴志有都督凌统。晋有凌嵩”。这里所说的“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后就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其郡望主要是为唐河北道的河间郡、渤海郡,即是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在渤海湾沿岸一带。在《新唐书·地理志三》载:河北道“平州北平郡,下。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就是说吕元悦的夫人陵氏,为唐河北道平州北平郡人,即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人,“寿俯千月,砺然春秋”是说她活着岁数与磨砺时间大约为83年,即83岁时去世。这“龙集”是犹言岁次。东汉的王莽在《铜权铭》云:“岁在太梁,龙集戊辰。”而“玄枵”是指我国最早的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星次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是按照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来纪年的,当时把黄道附近由西向东分为十二度,名为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岁星走到哪一星次,就是古书上常说的“岁在某某”,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有“岁在星纪”,《国语·晋语》载有“岁在大火”等记载。而志载:陵氏“寝所于潞县通衢坊之私第”,是说她逝世在潞县县城通衢坊的家里。这里出现的潞县“通衢坊”名,也是史上首次出现,这对今天研究通州城内行政规划在历史上的沿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也说明在唐代社会生活中,城市不管大小,都是按照唐长安、洛阳、幽州等大城市一样,管理上都实行的是坊里制。这里“彩则”即色彩区分。“异室”指不同居室。《诗·王风·大车》载:“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高亨注:“异室,不得同居一室。”而“同穴”即是指夫妻合葬。“九则”即九等。《楚辞·天问》载:“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谓九州岛之地,凡有九品。”《汉书·叙传下》载:“坤作墬势,高下九则。”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则,九州岛土田上中下九等也。”这样看来吕元悦的后人,是按照当朝官员九品官的规制,以“同穴”方式来合葬吕元悦夫妻的。而这时吕元悦的官职也就天下大白了,按照葬制判定他应是白州从九品下的录事或参军事。

志云:“长子昌,次兴,三懓,俱望宝家,秀而不实。四子时,道铭平原善,落发至门,四分佳义,三十夏腊。季子愤,淳儒孝敬,州县称誉。居密谈躍,勉而为瘠,虑人世祖,迄陵谷有变,勒石识之,以旌讲德。”这里是说长子吕昌、次子吕兴、三子吕懓,齐心协力为家里的兴旺出力。四子吕时,心地善良,落发出家成为佛门弟子,他尊崇弘扬佛法教义,已经有30年了。最小的儿子吕愤,淳朴儒雅孝道,得到州府的称赞。他们兄弟相商今后的发展,勉强克服因丧事带来的苦难,考虑到后辈祭奠自己的父亲,又怕时间长了找不到葬地,因此用刻碑的方式记载辨识,来祭奠他生前的功德。这里“四分”是指佛教法相宗的“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夏腊”即指僧人出家的年数。“勉而为瘠”出自《礼记·檀弓》记载,悼公之丧,季昭子问于孟敬子曰:“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则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

图3 北京通州区潞城镇发掘的唐代墓葬

志文铭曰:“白礖之阴,行垆之海。”这“阴”在古代是谓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而“礖”通“屿”,这“白礖”河即“白屿”河,即是指现今的(潮)白河。“行垆”即埋葬。就是说葬地是在白礖河的南面,在这里埋葬的坟墓有许多。这里就牵扯出古地名的变迁,志文的记载说明至少是在唐朝中后期,现今的(潮)白河有白礖(屿)河之称谓,这是现今已知的唐代各种遗存中首次出现的此称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温余水注之。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可知,当时流经潞县西北方的沽水与流经潞县东北方的鲍丘水汇合后,南流过了潞县城后称为潞河即北运河。但何时称为白礖(屿)河?在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中载:“自石晋割赂戎主,建为南京,又改燕京,……东北至中京,出北门,过古长城,至望京,四十里。又过温余河大夏坡五十里至顺州。东北过白屿河七十里至檀州,自此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淀。”在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四裔考》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燕京)出北门,过古长城,延芳淀,四十里至孙侯馆,后改为望京馆,稍移故处,望楮谷山、五龙池,过温余河、大夏坡,坡西北即凉淀,避暑之地。五十里至顺州。东北过白屿河,北望银冶山,又有黄罗、螺盘、牛阑山,七十里至檀州。”这些记载说明在大辽国统治燕京时,今天的通州(潮)白河曾被称为白屿(礖)河。北营村所出土的“大唐故东平吕府君夫人合祔墓志”则明确记载葬在“白礖(屿)之阴”,又把“白礖(屿)”河名的历史至少前提了200余年,这一发现为研究唐幽州潞县河流历史,特别是对养育过潞城地区人民的古河流名称的变迁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1983年6月在北京通州区梨园镇小街村东南土桥砖瓦厂出土、大历十三年(778年)上石的“唐孙封墓志”(图7)铭曰:“原莽苍兮堑孤塋,左潞水兮右长城。”同年同月同地出土的贞元十四年(798年)上石的“唐孙如玉墓志”(图8)云:“魂埋潞川,东有潞河通海,西有长城蓦山。”明确说明两墓地背靠着北面的潞城,面朝着南面,左(西)边是潞河,右(东)边是齐长城。并说出唐时幽州的潞河通海,即是指今天的大运河。从这三方唐墓志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唐时的沽水与“白礖(屿)”河在幽州潞县汇合后,又南流后称为潞河。这把流经唐幽州潞县的两条古老河流名称,交待的清清楚楚。

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认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载,流经潞县的河流鲍秋水,在唐时被称为白礖(屿)河,它经过辽代以后,才被称之为(潮)白河。此墓志对研究唐代幽州历史,特别是潞县的地理变迁、河流名称的演变过程,都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

图4 唐代吕元悦及夫人合祔墓志

图5 唐代吕元悦及夫人合祔墓志盖拓片

二、艾演墓志考释

艾演墓志,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上石。志石于2017年初在北京城市副中心A11地块(原通州区潞城镇辛安屯村所在地)出土。墓志为青石质地,志高47、广47、厚3.5厘米。志文书写用笔刚劲,结体端严,细腻中存有变化,字体介乎楷行之间,整体气息清新秀丽,既有唐楷的法度,又兼得隋碑之意蕴,与此时盛行的颜真卿、柳公权风格略有不同。志文首题“唐故幽州潞县丞兰陵艾公墓”,全文24行,行4~21字不等,共计430字。胡著序铭。盖为盝顶,正中篆书“艾府君墓”四字,二行,行二字。盖高47.5、广47.5、厚6厘米。四刹面刻有12个手捧十二生肖人辰立像,四角刻有牡丹花纹(图9)。该志文记载的唐代幽州潞县甄升乡之名,以及汉代路县之内容都是史上首次发现。这为今天研究通州的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志石现收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便于对照考证,特抄录志文如下,符号“」”为换行,试加标点(图10)。

图6 唐代吕元悦及夫人合祔墓志拓片

(志盖)艾府」君墓」

(志文)唐故幽州潞縣丞蘭陵艾公墓」

郷貢進士胡著序銘」

公諱演,字長演。其始命氏存諸譜錄。」曾皇祖諱欽泰,將仕郎、守楊州楊子縣令。推誠而理,舉」善而教,吏畏而愛,人驗而伏。振芳譽扵蘭池,樹政聲扵」柳市。皇祖諱謙,正議大夫、試延王府司馬。業以」勤廣,功以志高。理尚清通,務崇簡要。」皇考諱倚,鎮軍大將軍、守左驍衛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剛以成性,歌以致身。擢自家園,裨我環術。」主君寄寵,夷狄畏名。公秋月瑩神,春雲育」德,孝乎父母,友于兄弟。動也如水,靜也如山。長慶初,」燕主司空朱公聞之,起家署幽州潞縣丞,嚴肅助百里」之霜,高明掛千門之月。奈何,霊芝難留,芳蘭易折。以開」成二年五月二日,奄終扵潞縣之別業,享年五十有七。」嗚呼!陰魂滿而有虧,寒川逝而無返。公娶安定」梁氏,有子一人,曰:克戎。敦修孝行,雅合禮文,情甚婴儿,」哀继儒子。即以其年冬十一月十日,卜宅扵潞縣甄昇」鄉古潞城南一里平原成墳,禮也。知白楊早落,慮青松」浚凋。乃徴他山之石,異同倦淚之碑,托我以銘,想舊」而述。詞曰:」

图7 唐代孙封墓志志文拓片(局部)

图9 唐代艾演墓志盖

陰陽篤炭,天地為鑪,禀清者智,應濁者愚。相被哲人,」感茲精純,堂堂其自,溫溫其神。彼蒼不傭,降此鞠凶,」英魂已逝,形影何従。卜宅之地,古邑之陽,蒿莪助慘,」松檟增傷。封树既已,儼篤陳跡,俄尔千齡,存乎片石。

墓志首题:“唐故幽州潞县丞兰陵艾公墓”又载:“公讳演,字长演。其始命氏存诸谱录。”这里可以确定墓主人为艾演,是为唐幽州潞县丞,兰陵人。《新唐书·地理志三》载:“幽州范阳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宝元年更名。……县九:……潞,上。武德二年自无终徙渔阳郡于此,置玄州,领潞、渔阳,并置临沟县。贞观元年州废,省临沟、无终,以潞、渔阳来属。”又《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载:上县“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这里可以看出艾演的官职潞县丞,为从八品下,即现在俗称的副县长。这“兰陵”是个古老的地名,在北魏地理学家阚骃撰写的《十三州志》残卷中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史上始有兰陵郡。而其又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但郡名取消兰陵县名在隋唐时期都有存在。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在清代陈廷炜的《姓氏考略》中载:艾,夏少康臣汝艾之后。望出天水、陇西、汝南。而《元和姓纂》载:艾姓“晏子春秋,齐大夫艾孔之后,即左传裔款也。风俗通,庞俭母艾氏。南燕有牙门艾江,又东平太守艾诠”。从志文记载来看,艾演的籍贯与艾姓的郡望不甚相符,这或与艾演志文记载的较为简略有关,它只是用“其始命氏存诸谱录”一句来带过,但这并不影响此篇考证的大局。

图10 唐代艾演墓志拓片

(责任编辑:牧风)

Beijing tongzhou chutu liangfang tangdai muzhi kaoshi

Lu xiaofan

猜你喜欢
幽州兰陵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赋与唐代墓志
论辽朝南京路建制
目不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