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需求分析

2017-06-05 15:17郑曼怀
英语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学术

郑曼怀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需求分析

郑曼怀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三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开设的需求和期望。研究发现,学生普遍支持压缩通用基础英语,对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各异,所以他们在拓展课程类型的选择上呈均衡分散态势;语言技能提高类和考试培训类课程受低年级学生欢迎,而高年级学生更青睐专门用途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满足就业是学生拓展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需求分析;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1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高校都在压缩大学英语课时;许多重点高校大幅压缩通用基础英语课时,取而代之向学生开设各类英语拓展课,如英语技能课程、英语通识课程、实用英语课程或学术英语课程;同时,大学英语学分也从16学分被逐渐压缩成12学分、10学分甚至8学分,大学英语学科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蔡基刚和廖雷朝(2010: 26-30)在调查港台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后指出,大陆高校压缩大学英语学分是非理性的;大陆学生的英语水平远未达到不需要继续学习英语的程度。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地域环境、师资状况、生源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未能跟上改革的步伐。综合英语仍是占据16学分的必修课,教学内容仍定位在基础英语,教学目标仍锁定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基础英语完成后,学校不再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教学断层而呈下降趋势,语言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得很不理想。地方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是否应予以压缩?该群体学生对英语拓展课程的需求如何?高、低年级学生,文、理科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需求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开设符合该类院校学生需求的英语课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 外语需求分析

外语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是指通过内省、访谈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陈冰冰,2010: 120-123)。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可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Cohen,2000)。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应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本研究的需求调查主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个人需求,参照陈冰冰(2010:120-123)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涵盖“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四个维度的调查。

近年来,围绕外语“需求分析”,国内研究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探讨。余卫华(2002:20-23)简要介绍了外语需求分析的概念、涵义、发展和使用范围;倪传斌(2006:21-24)归纳了外语需求分析的六大特性;陈冰冰(2010:120-123)构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丰富了“需求分析”的定义;更多的学者将外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设置研究结合起来。杨玉兰(2010:131-134)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蔡基刚(2012:30-35)对复旦等四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对“通用学术英语”的需求迫切,进而提出“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主要方向”;刘艳梅、朱慧敏(2013:69-76)探讨了基于学生需求的财经类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状况;蒋艳、马武林(2013:64-75)提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改革;钱铭(2014:60-65)对比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不同需求。由于学校类型、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迥异,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设置不能盲目照搬重点大学或其他专业院校的做法。深入了解该群体学生对英语拓展课的学习需求对于构建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的英语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设计

研究以三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为对象,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法。三所高校招收生源均为高考成绩达到二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随机选取三所院校来源于不同专业的72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四年级学生因处于实习阶段没有参与调查。

问卷参考陈冰冰(2010:120-123)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以及蔡基刚(2012:30-35)的通用学术英语需求问卷设计而成。首先选取30名学生填写问卷初稿,根据学生对初稿设计的反馈意见和所得的数据对部分选项进行修改和剔除。最终问卷包括四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综合英语课程满意度调查、英语拓展课程需求调查和通用学术英语需求调查。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及结论分析的科学性,采用Alpha信度系数及Bartlett检验对问卷信度及效度作了评估。检验结果显示,问卷信度0.853,效度检验0.703,量表有效性较高。定量调查完成后,从调查对象中邀请了30名学生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在学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的看法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访谈材料整理后作为问卷调查结果的验证和解释。

问卷委托英语科任教师通过课堂或课后发放和回收。发放问卷720份,回收692份,有效问卷664份。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大一学生32%,大二学生40.5%,大三学生27.5%;文科生40.0%,理科生60.0%;男生30.7%,女生69.3%。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4.调查数据与分析

4.1 拓展课程学习需求

通用英语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干必修课程,但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并不高。49.5%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收获不大;更有学生认为大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相比高中时更差,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进步反而退步(25.1%);认为收获很大的学生比例只占8.9%。82.7%的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少于1小时,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比较低,英语学习的懈怠情绪普遍存在于该群体学生中。“无明确学习目标、无英语学习兴趣、无学习压力是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障碍”(俞理明 袁笃平,2005: 74-78)。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内容枯燥、实用性差”、“英语课学到的东西不多”、“教学形式单一”,因而学习的兴趣递减。

对基础英语的普遍厌烦和不满迫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单纯的语言学习向结合内容的语言学习转移,开设符合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英语拓展课程。在“希望本科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年限”的调查中发现,41.9%的学生支持大学英语开设两学年;32.6%的学生支持英语课程开设三学年;18.7%的学生支持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高达80.4%的学生支持压缩基础英语课时;61.1%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英语拓展课;68.8%的学生愿意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继续修读英语课程。可见,该群体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仍然非常强烈。“大学英语课程十分有必要开设,只是需要解决如何科学定位、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的问题”(蔡基刚,2014:9-14)。学生坦言,除了上英语课,他们课外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上英语课是他们接触英语和保持英语水平的最主要途径。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少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后就彻底放松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英语知识和水平也因学习的停顿而荒废,结果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得很不理想。不少学生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后,因为没有后续拓展课程的补充而放弃了英语学习。由于课程断层的关系,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第二学年末达到顶峰后,在第三、四学年逐步下降。

4.2 拓展课程内容需求

在所调查的三所地方院校中,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寥寥无几的几门英语选修课外,学校未能向学生提供系统的、优质的和多样化的拓展课程。

在英语拓展课型的选择上,超过60%的学生青睐高级听说、高级写作、高级翻译等语言技能提高类课程;这与学生自我英语能力评价较低是一致的。地方院校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较低,希望通过语言技能提高课程来保持现有的英语水平,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这一结果也反映了基础阶段的学习未能有效满足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需求。超过50%的学生青睐“专门用途类”课程如旅游英语、商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说明该群体学生更重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希望拓展课程的内容能与未来的职业直接相关。数据显示,66%的学生将就业作为拓展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工具型动机仍是学生继续英语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因此,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专门用途类”课程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优先选择的课程类型。在其他英语拓展课程的选择上,学生的需求呈均衡分散态势。选择“语言应用类”(47.7%)、“考试培训类”(45.9)、“语言文化类”(44.2%)课程的学生比例相当。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语言技能提高类和考试培训类课程更受低年级学生欢迎,高年级学生偏好实用性强、注重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拓展课程。卡方检验表明,文、理科学生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不具备显著差异;但后续访谈发现,师范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文化类”课程的需求较为突出。以应试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人文素养缺失;不少师范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语言文化课程来拓展自己的见识和视野。

表1 拓展课程需求调查

4.3 拓展课程环境需求

表1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选修或限定选修的方式学习拓展课;课程选修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对不同课程进行挑选,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选择上,66.5%的学生主张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或允许学生和教师通过协商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本或课题,学生对学习会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至少他们要在选择过程中负起责任,并为他们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David,1991)。 学生期待形式多样、信息丰富、能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材料,更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钟情于“电子+纸质”的立体化教材;希望教材“具备时代感”,便于携带和查阅;能通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多模态的网络教材为即时的信息更新提供了便利,更符合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但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纸质教材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希望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两者兼具。71.28%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自主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模式学习英语拓展课程。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既满足现代学生对信息更新及音、视频教学资源的需求,同时满足了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认为不同的拓展课应采用不同的课程考核形式,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估更受学生们的认可和欢迎。有趣的是,学生对形成性评价中的学生互评不太认可;多数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质量不够放心,认为学生互评“意义不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依赖教师而不是同伴来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估。

4.4 通用学术英语学习需求

表2数据显示,受访学生群体对“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度不高,选择该课程类型的人数远低于选择其他课程类型的学生。这项结果有别于以往学者的调查(蔡基刚 廖雷朝,2010: 20-26;张为民等,2011: 11-14)。可能的原因是,受试学生均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所接触的学术环境以及预期的职业需求均与重点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学术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非具体的需求。除计算机等个别专业外,受访院校多数专业并没有向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需要学生用英语辅助专业学习的要求也相对局限。50.2%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影响较小;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虽存在阅读英文文献、听英文授课、写英文摘要和做英文陈述的困难,但用英语辅助专业学习的需求并不突出。因此,在英语学习上,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就业中可能用到的英语技能;相反,对“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和期望不像重点高校学生那样清晰和迫切。学生普遍认为,必须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进行“学术英语”的学习;45.5%的学生不认可用“通用学术英语”取代“大学综合英语”课程。可见,虽然“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及其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但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生不明了“学术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需求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将“学术英语”作为选修课对部分高年级英语拔尖学生开设将是比较谨慎明智的做法。学术英语的需求是存在的,但不该以偏概全;对大多数中国高校学生来说,为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需求并不迫切;“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现阶段还不适用于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王守仁 姚成贺,2013: 4-10)。

表2 通用学术英语需求调查

4.5 高、低年级学生需求差异

表3数据显示,高、低年级学生对英语拓展课程的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英语课程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兴趣度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访谈发现,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开设两学年,在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后没有继续开设英语课,大部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因课程断层而呈停滞状态;由于已经通过了四、六级考试,部分学生宣称“已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目标”;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压力,也选择“远离英语”;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缺乏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逐渐放弃了语言学习,语言应用能力很不理想。但另一方面,数据显示,高年级学生对提高英语水平的需求仍非常强烈:60.8%的高年级学生希望学校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英语课;67.9%的高年级学生愿意在三、四年级继续学习英语。学生既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来约束监督自己,又渴望有趣而自由的学习方式;既渴望师长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又厌恶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需求与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给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引发不满与懈怠情绪。通过四、六级考试已不再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以致用、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更倾向于专门用途类课程和跨文化类课程;更重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希望拓展课程的内容能与未来的职业直接相关;小部分高年级学生有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打算,对语言考试类课程的需求较为突出。

表3 高、低年级学生需求差异(P<0.05)

4.6 文、理科学生需求差异

对文、理科学生的需求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课堂期待、学习方式及学习环境方面的需求呈显著性差异(表4)。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喜欢音、视频多形式输入的教学模式;希望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对“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需求度较高。理科学生则更重视英语阅读技能的提高,认为听力及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喜欢通过游戏方式学习语言;“师生互动”和“语言实践机会”均被认为是有效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均不受文、理科学生青睐。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较为狭隘肤浅;多数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标准答案而不太善于从同伴讨论中获益;部分学生认为,从课堂上与同学的对话、讨论中获益甚少,因此对课堂讨论活动不太热衷,进而影响了讨论开展的效果。对于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接纳度。40.1%的理科学生支持以“通用学术英语”取代“综合英语”在新生中开设,可能原因是理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多地需要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和书籍,因此对专业词汇拓展和阅读技能提升的需求较强烈。

表4 文、理科学生需求差异(P<0.05)

5. 结论与建议

随着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综合英语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普遍支持压缩通用基础英语,对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针对目标群体的学习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完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使英语课程充分体现连续性、多元性和后继性。

首先,该群体学生英语水平自我评价较低,对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需求迫切。因此,在低年级阶段以分层级形式继续开设“通用英语”课程仍非常必要。课程应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在授课内容及目标培养上体现差异性,既照顾到起点较低学生的学习需要,保证他们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满足起点较高的学生,使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针对学生水平开设跨文化交际系列的基础课程。课程可以以隐形教学的形式融入通用英语教学,也可以选修课形式独立开设。通过讲授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中外文化知识,提高比较中外文化差异意识,以较好满足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学习需求,培养其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随着地方院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具备较强应用能力,能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培养的重点。因此,专门用途英语系列可着重于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基础级别的职业英语课程。例如在以旅游服务、陶瓷及婚纱出口行业为主的地区,地方院校针对酒店管理专业、陶瓷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入门课程,对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快适应职前培训有较大帮助。而针对小部分有出国留学或考研需要的学生,通用学术英语基础级课程可在高年级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的通用学术英语知识。

总之,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渐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改革背景下,不同类别的高校应该建立不同生态结构的英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王守仁,2011: 1-5)。鉴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该类院校须加强英语拓展课程的建设,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广泛、多样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在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满足其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国际交流以及工作就业等的多元需要。

[1] Cohen, L.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M].London: Routledge.

[2] David, L.1991.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Dublin: Authentic.

[3] 蔡基刚.2010.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6):26-30.

[4] 蔡基刚 廖雷朝.2010.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5):20-26.

[5] 蔡基刚.2012.“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30-35.

[6] 蔡基刚.2014.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1):9-14.

[7] 陈冰冰.2010.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120-123.

[8] 蒋艳 马武林.2013.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学生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4):64-75.

[9] 刘艳梅 朱慧敏.2013.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3):69-76.

[10] 钱铭.2014.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学生需求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60-65.

[11] 束定芳.2004.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 王守仁.2011.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1-5.

[13] 王守仁 姚成贺.2013.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5):4-10.

[14] 杨玉兰.2010.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6):131-134.

[15] 俞理明 袁笃平.2005.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3):74-78.

[16] 余卫华.2002.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8):20-23.

[17] 倪传斌 刘治.2006.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21-24.

[18] 张为民 张文霞 刘梅华.2011.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J].外语研究,(5):11-14.

Needs Analysis on College English Extended Cours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average undergraduates on English extended courses. Findings show that General English alone cannot mee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satisfactorily, with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students voting for its reduction in proportion. Students demonstrate both willingness and keen desire for English extended courses. Out of diverstified learning objectives,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xtended courses reveal a diverse but balanced tendency. Skills promotion and exam targeted courses are more favored by junior students while ESP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s are more favored by senior ones. Improving one’s English competence and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future jobs are the main incentives for further learning.

Needs Analysis; College English; Extended Courses

H319

A

2095-4891(2017)02-0051-06

本文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WYZL201431)和韩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HJG2014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曼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通讯地址:521041 广东省潮州市桥东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