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霞 王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世界顶尖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姜 霞 王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对高校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高校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双一流”战略为此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课程。本文以2016年QS英语专业排名前三的国际知名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学制、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及课程评估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比三所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异同点。最后,结合相关课程理论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卓越的英语国际化人才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1)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2)加大写作训练力度,注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3)将人本课程论运用于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通专兼备的英语人才。
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简称“双一流”建设。周光礼(2016:72)指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双一流”战略的提出,为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课程,一流学科要求高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Taylor & Richards,1979: 11,转引自裴娣娜,2005: 190)。课程设置(course design)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在哪个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等,以便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反映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王向宁等,2008:61)。就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笔者认为课程设置是指依据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及对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的要求,遵循英语学习规律和实际教学需求,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课程安排,涵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本科生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面临诸多挑战,仲伟合①仲伟合. 高校英语学科建设与专业创新发展. [OL]. http://www.docin.com/p-1069815806.html, accessed 17/03/2016.指出这些挑战包括:对教学理念的挑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挑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及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对国外知名大学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国内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
鉴于此,笔者于2016年1月16日查询QS英语专业2015年排名前三的大学,依次为剑桥大学②http://www.undergraduate.study.cam.ac.uk/courses/english、牛津大学③https://www.ox.ac.uk/admissions/undergraduate/courses-listing/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和哈佛大学④http://english.fas.harvard.edu/courses/。剑桥大学为英国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其英文系(Faculty of English)于1919年成立。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成立于1894年,为目前全英最大的英文教学和研究机构。哈佛大学英语系(Department of English)隶属于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来在美国名列前茅。以这三所大学为研究对象,笔者于2016年2月13日到16日间在其官网(见脚注②、③、④)对本科生英语专业概况和课程设置等进行查询,以下对所搜集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课程设置的特点,为我国培养卓越的英语国际化人才提供可行的建议。
课程设置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教学特色(潘恒,2012)。学界对课程设置有很多讨论,研究内容涵盖基础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邹为诚(2015)采用文化人种志的方法研究了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六国基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其结果表明,世界各国的英语课程虽然有很多相似性,但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差异,国际间的课程比较必须深入探索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理解他国的课程特点,理性地学习他人的经验;金顶兵(2007)以中美两所公立大学(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对其课程总体要求、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时间安排等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其结果表明,两所大学本科课程整体结构基本一致,共同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很多共同的理念,但具体课程内容具有各自的本土特色;李梦遥和张逸辰(2011)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两岸三地六所知名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当前教学手段异同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内地课程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王雪梅和覃锋(2013)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运用调查数据,对比中国与加拿大具有代表性的十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的课程设置,并结合立体化课程理念,就外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建议。禤嘉璐和王雪梅(2014)对我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六所大学的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进行对比,总结出三地高校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异同,指出内地高校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适当借鉴港台地区的做法,通过实现课程的前沿化、一体化设计,构建个体课程,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尽管学界对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学者们亦普遍认为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对于我国高校借鉴国外经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深入比较分析知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三所QS英语专业排名前三的大学作为例,对其本科课程设置和安排等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三所高校网站上公布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内容,笔者发现三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学制、人才培养理念、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课程评估方式及具体课程的宏观安排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就人才培养理念而言,三所高校对人才培养均强调“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牛津大学历来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坚持大学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绅士。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牛津大学培养了5位国王,29位英国首相,50位诺贝尔奖得主,90位皇家学会会员和100多位英国科学家、院士(张嵘,2011: 192);剑桥大学英文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文学与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知识,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开展独立研究的能力。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使命陈述非常强调人才的创造性:“哈佛致力于创造知识,……鼓励学生尊重思想和思想的自由表达,乐于发现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致力于克服各种限制,让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哈佛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创造、挑战、领导……”(转引自霍翠柳,2012: 118)。
就课程内容而言,三所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系统而全面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多样化,几乎覆盖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本科生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侧重该学科基础及专业广度的课程,即为夯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设置的课程;二为侧重该学科深度与厚度的课程,旨在发掘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剑桥英文系的本科教学是三年制,每年包含三个学期,其教学全都是文学及相关课程,涵盖了从中古世纪到后现代、从文本研读到理论探讨、从诗歌到戏剧小说的文学研读。前两年教学主要涵盖从中世纪至今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各种文学批评理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英国文学的发展概貌。完成前两年的学习后,第三年学生可以在一系列专业主题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课程按年代顺序讲授,分四个阶段:1300—1550;1550—1700;1700—1830;1830—现在。英文系的主要课程和研究方向均为文学,包括莎士比亚研究、文学批评、欧洲语言和文学、悲剧研究、乔叟研究、戏剧和视觉、文学和文化、现代主义与短篇小说、后殖民主义及其文学、美国文学等。可见“文学”是英文系的定位和唯一的专业方向。
牛津大学英文系本科学制为三年,第一年的学习侧重该学科的基础及广度,主要掌握语言文学学习中概念性和技术性的工具以及各种关键假设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早期中古世纪文学(medieval literature),维多利亚时期文学(Victorian literature)及现代文学(modern literature)等学习。第二、三年注重学习的深度与厚度,学生将通过完成4篇关于自中古世纪晚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史论文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考核方式为于第三学年末参加3小时的笔试。
牛津大学英文系共两个专业,专业I是广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大多数学生开设;专业II是中古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少数学生开放。具体见表1:
表1 牛津大学英文系课程设置及选课要求
公共课程教育中第四板块内容最多,专门课题包括语言学概论、批评理论介绍和研究、古典文学研究等7个方面的内容;作家研究涵盖Christina G. Rossetti,Virginia Woolf,Thomas Hardy等5位作家及其作品。牛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所有领域,充分体现出一流学科的学术容量及广度、深度和厚度,同时也反映了牛津对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定义、定位和内涵的理解和一种英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境界(石小军,2014: 98)。
哈佛大学英语系为本科生提供如下项目:选修项目、荣誉项目和双专业项目。参加选修项目的学生可以选修英语系或其它学院的课程,大三学年若GPA达到或超过3.4时,可参加荣誉项目,该项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研讨会或论文写作,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专业学习;如果GPA达到或超过3.6,则有机会参加双专业项目,需修满8门课,获得32学分。哈佛大学英语系本科课程涵盖八世纪至今的全球文学作品。其选修项目和荣誉项目的课程概况见表2:
就课程授课方式而言,三所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授课方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导师指导课及课堂教学,并将多样的授课方式融于日常教学。如剑桥大学要求学生每周参加至少6小时的讲座或研讨会,2—3小时的个人、结对或小组指导课,并要求学生完成每周1—2篇的小论文,与导师进行讨论。
就课程评估方法而言,三所高校都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以笔试和论文写作为主,评估方式科学严谨。如牛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第三学年末须参加学校举行的三小时统考,内容涉及所学各个时期的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知识,此外,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考核,则通过平时提交的一系列论文进行评估,这些论文约占期末总评成绩的一半。剑桥大学基础课程考核于第二学年末进行,学生可选择参加6场3小时或3.5小时的考试,也可以选择提交一篇5000字的课程学习论文或三篇总字数为6000字的论文。第三年末,学生可自行选择以下两种评估方式:提交两篇论文并参加三场考试或提交一篇论文并参加四场考试。
除上述共性之外,三所高校在学制上存在不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学制为三年,而哈佛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学制则为四年,这可能与不同国家教育政策不同有关。同时,哈佛大学英语系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定学生必须修一门跨系课程,课程可以与历史、文学、戏剧艺术、外国文学等相关,并设有双学位项目,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主修或副修其他专业课程。此外,三所高校的授课安排也不尽相同,具体见表3:
表3 三所知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年课程安排
4.1 特点
国外三所知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虽各有特色,但都侧重文学类课程、研讨会、导师辅导及专题讨论类课程,这体现了其重人文素养、将导师制列入教学常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考核方式严谨多样等特点。
4.1.1 坚持常态化、一贯制的导师指导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作为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导师制被认为是其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因素,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1922年,英国皇家委员会将导师制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杜智萍,2015)。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大学凭借其卓越的导师制当之无愧地成为“英格兰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型大学”(Prest, 1993:72)。导师在学生结束一周课程之后,会安排至少半小时一对一的课程学习交流,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咨询,本科项目办公室为大二到大四的学生提供一位指导老师,此外,学生也可预约咨询英语系其他教师。哈佛大学为参加荣誉项目的学生安排大三导师辅导课,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资源。与之相比,国内的本科生导师制多流于形式,尚未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4.1.2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及评估方式上,国外三所名校均重视通过写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型能力。剑桥大学在其官网介绍课程的部分明确指出: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自己该学的知识,培养阅读、思考、写作能力。三所高校对作家的了解、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理论的运用考核以笔试和论文写作形式进行,其中论文写作非常受重视,学生从选题开始整个写作过程均会有导师指导。在学习一门课程后,学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写作。哈佛大学英语系提供本科项目和研究生项目。本科项目向学生介绍从八世纪至今全球文学作品,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同时也包含介绍产生于印度、非洲及加勒比地区的英语文学。通过学习文学巨匠作品,英语专业学生有机会获得美学享受、智力激发和伦理审视(胡娟等, 2014: 212)。其所开设的创造性写作项目(creative writing)颇具特色,写作工作坊通过申请方可参加,每学期开设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电影剧本和喜剧类文体的写作,实行小班教学,一般不超过12名学生。通过论文写作,学生获得专业而深入的训练,高层次的文本分析水平,严密的逻辑思辨及创新能力。
4.1.3 提供大量可选择课程,考核方式严谨多样
人本主义者并不提倡课程规定学生去感受什么意义或拥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的目的是为学习者的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让学习者意识到,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核心是自我实现(McNeil,2007: 2, 7)。从数量上讲,三所名校为学生提供大量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课程或研究所关注的角度来看,其所关注的文学研究涉及学科前沿及较少被研究的领域,如剑桥大学英语文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主流研究的文学作品的主题、特点及作家创作风格和背景,而是更关注一些通常被认为是边缘的而往往被忽视的文学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对莎士比亚剧中“男孩演员”(boy player)的研究,关于维多利亚时期“胡言乱语”(non-sense)的研究……(范晴,2012: 40)。此外,三所名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方式严谨多样,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如参加其荣誉项目的哈佛大学本科生,需提交一篇调查性报告或创造性写作论文,如果学生选择不写论文,则可以参加两门本科生研讨课。对于参加笔试的科目,牛津大学安排两名教师阅卷,以确保评估方式的严谨以及成绩的科学与公平。
4.2 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相关课程理论及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从课程内容上看,三所高校除具备完善科学的显性课程设置外,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中所担当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有自己独特文化的隐性课程体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江山野(1991: 92)指出,隐性课程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暗示性、非计划性、无意识性等特征,其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高校开始引入本科生导师制,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与阻碍,如:制度定位模糊、师生比例偏大、运行机制缺失、指导资源不足等问题(怀宝付等,2015: 109)。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应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在导师制的实施上加快步伐,细化导师工作内容与方法,并逐步建立系统全面的本科生导师制监督、激励和评价体制,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作用。此外,针对部分高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可在培训和筛选的基础上,聘请优秀硕、博士生担任指导老师。
第二,加大写作训练,注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三所高校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均体现出其高度重视学生思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国外学者(Shirkhani & Fahim,2011;Floyd,2011)对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指出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所具有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不少学者(文秋芳 周燕,2006;何其莘等,2008)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恰恰是我国英语教育的软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接受型的,而不是创新型的(黄源深,2010:14)。在外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是创新型思维的运用过程,通过写作能力的锻炼,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写作总是最薄弱的一环(莫亚平 许凌渝,2007:8)。长久以来,我们把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目标,语言教学更多强调简单的重复记忆。因此,有必要借鉴知名高校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写作课程课时,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提高论文写作的比例。通过写作,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及创新能力。
第三,将人本课程论运用于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通专兼备的英语人才。从课程理论运用上来看,三所高校均引入人本课程论,在课程目标上追求“全域发展”与“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直接体现于课程设置,尤其是人文课程的设置。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有其双重属性,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可以广泛运用于经济、贸易、法律、新闻等领域,另一方面具有人文性,英语传递着人类世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其实用性,突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淡化并忽视其人文性,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课程。这一现象引发国内学者对英语教学的担忧,早在十年前,胡文仲和孙有中(2006: 243)就已提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虞建华(2010:17)指出,外语院校非但不应该排斥或者压缩英美文学教学,而且需要努力开发这一资源,让英美文学成为教学的真正主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培养他们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具有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见,对外语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外语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人文课程的回归至关重要。与三所高校文学类课程设置相比,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多在高年级开设,且课时安排甚少。因此,建议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文学类课程的比例,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通专兼备的英语人才。
《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要求加大对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等的培养力度,这对高校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学习和借鉴一流大学相关专业的经验,进而提升外国语言文学尖端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在分析QS英语专业排名前三的世界顶尖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比和探讨其课程设置的特点,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理论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今后可就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本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开展进一步研究。
[1] Floyd, C. 2011. Critical think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 289-302.
[2] 谢登斌 陈振中等译.McNeil, D. 2007.课程导论(第六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Prest, J. 1993.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Shirkhani, S. & M. Fahim. 2011.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9): 111-115.
[5] 杜智萍.2015.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
[6] 范晴.2012.立足根本才是高校人文基础性专业的生存之道——由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边缘化”和剑桥大学英文系“纯文学”的反差引发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3):38-43.
[7] 何其莘 黄源深 秦秀白 陈建平.2008.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6):427-432.
[8] 胡娟 李立国 张伟.2014.美国大学顶尖文科类专业课程设置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胡文仲 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5):243-248.
[10] 怀宝付 梁春英 韩静.2015.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8):109.
[11] 黄源深.2010.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1):14-15.
[12] 霍翠柳.2012.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1):117-121.
[13] 江山野.199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4] 金顶兵.2007.中美两所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3):33-37.
[15] 李梦遥 张逸辰.2011.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4):618-625.
[16] 莫亚平 许凌渝.2007.美国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外语界,(3):8-13.
[17] 潘恒.2012.中俄应用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3):44-46.
[18] 裴娣娜.2005.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石小军.2014.牛津大学英文系专业课程设置解读和启示[J].慈济大学教育研究学刊,(10):97-128.
[20] 王向宁 徐明宇 韩鸽.2008.非英语专业院系英语课程设置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0):60-66.
[21] 王雪梅 覃锋.2013.中加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5):30-33.
[22] 文秋芳,周燕.2006.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5):76-80.
[23] Mcneil, D. 2007.课程导论(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4] 禤嘉璐 王雪梅.2014.两岸三地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语言学方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1):25-30.
[25] 虞建华.2010.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J].中国外语,(3):14-18.
[26] 张嵘.2011.牛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大家,(17): 192-193.
[27] 周光礼.2016.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5):72-76.
[28] 邹为诚.2015.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437-44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s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 World Top Universities
With the enforcement of“Blueprint for Overseas Study 2015-2017”, higher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re set for universities. Talents cultiv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urriculums, so to a great extent, curriculum design decides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The“Double World-class”strategy provides policy support for it and“World-class”university demands world-class courses. By comparing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s of the world top three English majors ranked by QS (2016), this paper analys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length of schooling, belief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evaluation modes. Finally based on related curriculum theories, it provides Chinese universities with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listed as follows: (1) Emphasizing on hidd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bringing tutors into full play; (2)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y enhancing writing practice; (3) Cultivating English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who possess both genera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y employing humanistic curriculum theory in course design.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curriculum design; comparative study
H319
A
2095-4891(2017)02-0040-07
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ZDI125-44);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语学科课程体系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JXGGYB201624) ;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建设项目成果。
姜霞,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王雪梅,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课程论、教师发展
通讯地址:201620 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083 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