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光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美国观
李文光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关键人物之一,其美国观代表当时一代知识分子对美国的态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五四时期,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使陈独秀的美国观发生了一个截然的转变,并带动了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转变。在近代中国众多知识分子中,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孙中山则一直是革命派的领袖人物,而陈独秀代表着自由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派,对比他们的美国观基本可以了解当时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看法。
五四时期 陈独秀 美国观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关键人物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美国观足以代表当时一代知识分子对美国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一系列客观原因,加之陈独秀又是中共历史上的敏感人物,学术界对其美国观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本文重点研究了五四前后陈独秀美国观的截然转变,并与胡适、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美国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整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
(一)中国人的美国观
中国人的美国观由来已久,远的可以追溯至美国刚刚独立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乃是中美的首次正式交往。尤其是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美利坚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国家越来越为中国人所了解。此后,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便成了近代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主流[1]。
起初,资本主义早已发展起来的英法最先来中国开辟市场,因此中国人最先接触并学习的是欧洲。这一时期美国更多的则是以“调停为名”,趁机谋利,但也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造成一种假象——真正民主的美国才是中国的真朋友,这就直接导致近代中国革命受美国影响颇大,最有名的当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他以大半生光阴从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其民主政治的蓝图处处以美国为榜样,特别是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更是直接从美国民主政体获得的灵感。
美国似乎也刻意利用了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这一心理,用庚子赔款来支持中国留学生赴美深造。从长远来看,留美归来的知识分子基本都成为近代中国亲美派的关键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胡适了。五四时期,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中国掀起白话文运动,叱咤风云一时。而对其影响很深,又结一生友谊的陈独秀的美国观却发生了一个截然的转变。
(二)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独对美国长期比较有好感,但这在五四前后有了一个截然的改变。19世纪美国国力尚不足以与英法等大国抗衡,于是它更多是扮演成调停的角色攫取更多的在华特权,而且美国在起初更加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对中国似乎没有太多领土要求。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具有国际背景的知识分子对美国抱有天然的亲切感。美国更具远见的则是最早倡议以庚子赔款用于改革中国教育,“一旦留美学生成为北京领袖,美国对中国将有很大影响”[2]。其中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后来抗战时期他还一度作为中国驻美公使,为中国抗战寻求援助。
一战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华威望极高,梁启超、李大钊、蔡元培、蒋梦麟、陈独秀等一度都是威尔逊的“忠实粉丝”。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会议对中国利益的瓜分激起中国人的极大愤怒。五四运动的爆发只是第一步,中国精英群体在对美国及威尔逊愤怒之余,开始对西方文明彻底失望,认为当今国际是强权者的联合,唯有革命才能改造这个不公平的国际体系。陈独秀直接振臂高呼“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这样鲜明的战斗口号。
国家不独立富强,何谈个人的民主与自由。于是陈独秀这个思想界的领袖开始由启蒙转向革命救亡之路,并带动一大批先进分子实现了这个转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陈独秀其人
有人总结说,陈独秀一生最具影响的业绩有二:一是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两件大事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走向。作为中国第一个探讨国民性,并第一个切实改造国民性的人,陈独秀确有启蒙之功。
与众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出生于儒学统治下的晚清;不同的是,此时中国国门已经打开,虽出生于书香门第,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叛逆”之路。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和维新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很快走上了一条改良之路。在他的第一篇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中,他对当时中国已被瓜分,面临灭亡的危机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陈独秀搜集资料,借阅外人著述,详述长江沿江形势,并提出军事建设意见,供清政府参考[3]。由此可见其青年时代即有此预见性,此后长期站在中国新青年的潮头浪尖也就不足为奇。
甲午战后,面临亡国危机,中国众多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天朝中心观早已过时,西方已成为世界的中心。陈独秀去东北亲见日俄的暴行,更坚定了他探寻救国之路的决心。青年陈独秀1901年第一次出国去日本,怀着众多知识分子的疑问去探寻“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的“缘故”,经过随后几年的探索,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国民性不好![4]在对西方的认识中,他找到了一条救国之路——民主与科学。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就是高举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在中国大变革的舞台上影响了一代人!
欧风美雨刮入中国之后,知识分子一时竞谈西学,人人以维新自居。陈独秀早期的文章中谈及近代欧美的民主政治时,亦多有溢美之辞,以之为榜样。如“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5]可见,从一开始,陈独秀对美国的看法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就很有代表性。
作为较早觉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陈独秀也是中国最早投入革命的一批志士。辛亥革命爆发之后,美国率先承认中华民国,当然,这也与辛亥政府里面有众多具有留美经历的成员有关,乃至一战协约国胜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提出处理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理想时,中国公众大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陈独秀也将美国视为中国真正的朋友。随后的结果却令中国人大失所望,随后的华盛顿会议上大家对美国的意见不再一致。直到新文化运动后期,排美联俄成为主流,紧随其后陈独秀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二)五四之前陈独秀对美国的看法
自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世界潮流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严厉抗拒排斥到逐步接受乃至积极融入的过程。因为“天朝型模的世界观”被打破,中国只是世界万国之中的一个,西方欧美俨然成为世界的中心,清政府也不得不遵从开明士大夫的建议,废除科举兴新学,选派留学生出国。殊不知,废除科举实质就是抛弃了儒家的传统教育根基,抛弃了清王朝立足的士大夫阶层,新式教育导致了新公众的兴起,而这批人就是后来“革清王朝命”的新兴知识分子。
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之后却一直处于备受欺凌的地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甚至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商品倾销市场。晚清政府对外一直奉行“以夷制夷”,直到革命政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却采取了联合美国的新战略,这从当时的国际背景以及公众认知来看不难理解。传统中国的世界观一直是固步自封,消极对外,而新政府采取的新外交战略多立足于理性慎重的选择。相比其他列强,美国在中国一直拥有较好的国家形象,对于率先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一项,使大多中国人更加相信美国对华没有领土侵略的野心,美国更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大国,这些促使中国更倾向于跟美国结盟。加上当时留美归国的亲美派,如顾维钧就告诉北京政府,美国一直“把中国当做最好的朋友”[6],这些都强化了美国在中国的正面形象。
当时这些新知识分子的观点是主流,自然陈独秀也不例外。乃至于一战之前中国对美国的期待达到顶点,威尔逊抛出处理战后问题的“十四点原则”时,陈独秀更将威尔逊视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好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会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期望越大,往往失望也会越大,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的态度使中国人大失所望,对威尔逊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巴黎和会后陈独秀对美态度的转变
刚刚摆脱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新的政府也是跃跃欲试,中国急于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即如何作为平等成员融入国际社会。当时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都认识到一战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列强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均势将会打破,中国有机会加入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从公众对中国参战的态度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他们急切想通过这次大战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走上复兴之路。其实他们支持中国参战的目的只有一个——务必参加战后和平会议,使中国问题得到解决。当时新文化派不谈政治的陈独秀最终支持中国参战就是因为他相信此举能“打破国亡种促之现状”,从而使中国走上“民主与科学”的道路[7]。中国经过多次与协约国交涉,最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旨在促进战后和平重建的巴黎和会。
为了这场中国人从1915年就开始准备的和平会议,新政府派出了当时所能选出的最优秀的外交官,当选为巴黎和会中国全权代表的顾维钧,这位年轻的外交官正准备大展拳脚。其实,此时的中国代表团不仅试图游说列强直接收回山东主权,甚至力图收复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当时的知识分子甚至浪漫地认为中国能够挽回过去百余年间的失败,“与英法美诸强并驾齐驱耳”。然而,这一切构想的基础就是威尔逊提倡的国际联盟和民族自决原则,可见当时中国人对威尔逊期待之高,但是,过高的期望在和会肇始就遭受挫折。首先在代表席位上,中国就被置于一个三流国家的地位。更让中国人愤怒到极点的是,由于事前日本与英法意的秘约,他们竟然支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美国却选择“屈从”其他列强的主张。陈独秀开始认识到巴黎和会只不过是一场列强的“分赃会议”,他最终喊出“两个和会都无用”“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8]。北京大学学生讽刺说,威尔逊为他的理想主义世界新秩序发明了一个数学公式——“14=0”。巴黎和会至此打破了中国知识分子温良的救国梦,使他们认识到“强权时代无公理”。
这些知识分子觉悟之后,很快就走上了另一条更为激进的救国之路。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也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复苏。梦幻与觉醒之后,他们对美国的意见不再一致,开始认识到美国不可太过依赖,更认识到“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实质。
(四)华盛顿会议时期陈独秀的美国观
正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没有收回山东主权,引起中国精英群体对美国及威尔逊的愤怒。与此同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威尔逊在美国的失败,他甚至遭到美国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美国国会利用这一点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于是,威尔逊重建国际新秩序的理想竟真成了幻想,这恐怕是他自己都未预料到。美国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幻想,只是这次大家对美国已经不是一种声音了。
由于巴黎和会最终建立了以英法为主导的国联,而美国却未得到多大好处,华盛顿会议就成为美国攫取利益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由于中国问题未得到解决,人们更期待这次会议能够给中国一个合理的回答。更有人认为美国觉得巴黎和会上太对不起中国,特召开华盛顿会议压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孙中山谈到华盛顿会议就称其为“友邦美国”“为我国鸣不平”,首倡华会乃“主持公道”[9],但巴黎和会已使中国人太失望,更多人认为对华盛顿会议奢望太高是不现实的。陈独秀也终于高呼“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大海中,没有一滴水是带着正义人道色彩的”,“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美国留学生赶快不要做梦罢”[10],他认为如果指望美国为中国主张正义人道,无异于“与虎谋皮”。弱国无外交,实际上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梁启超,蔡和森等认识到中国已经不能再依赖美国援助,更支持中国求自强。
经过一战后两次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逐渐认识到列强的真面目,他们是不可能放弃在华的特权谋求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的。美国战后急切寻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就是它的武器,中国这批知识分子已渐渐认识到美国的实质,华盛顿会议就是要变中国为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中国试图以一战为实现国家复兴的跳板的一条路就这样被列强一系列秘密和约所打断。
近代众多知识分子中,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孙中山则一直是革命派的领袖人物,而陈独秀代表着自由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派,对比他们的美国观就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看法。
(一)与胡适之比较
新文化运动阵营中,对陈独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胡适,这位清末留学美国归来的博士,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影响不亚于陈独秀。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新旧大陆的交替中使他深刻地看到中国的落后,乃至于被列强欺凌的根源所在。由于在美国留学时因提倡白话文而崭露头角,回国后胡适很快就被陈独秀邀请入北大加入新文化阵营。
随后在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中,二人更是思想暗合,很快成为忘年交,后更是结为终生好友。他们都主张借助西方文明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彻底改造,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然而,作为新大陆归来的精英自然是对美国民主政治了解得十分清楚,因此也是留美学生中较早主张中国以美为师采用两党制政体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更是首举义旗,提倡白话文,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带入中国,与陈独秀成为文学革命中的“黄金搭档”[11]。
二人虽然在文学革命上一拍即合,但性格确是迥异。胡适有傲气,人际关系处理不妥;陈独秀虽然也有霸气,但却能团结各种人,二者的才情互为补充,恰到好处,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可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胡适对美国式自由主义的钟情直接导致后来二人分道扬镳,政治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但二人的友谊却维持一生,不可不谓一段佳话。
(二)与孙中山之比较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是主张以美为师最有名,也是真正切实取得成效的。孙中山的一生多次周游世界,在美国待的时间最久,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甚至称孙中山的革命为“师法美国的美式革命”[12]。
孙中山自小在美国檀香山求学,深受美国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相对比较“安分”,也容易使中国正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亲近。故1894年孙中山兴中会的纲领“创立合众政府”,就是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式的共和政体。他毕生追求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就是采用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尽管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美、法、瑞士采用共和制。孙中山还根据美国的宪法及民主政治创出适合中国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可见他的确是对美国民主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看到了其弊端。新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争取得到美国的承认和支持,然而美国似乎并不看好这个革命政府,孙中山的新政府也没有得到美国较大的支持,尤其在巴黎和会之后,他才真正认识到美国的本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他已经认识到“此次太平洋会议,乃从前巴黎和平会议之变相”[13]。
1922年孙中山的广东革命政府稳定之后,就萌生改革之意,他认为国民党需要“新血液”。陈独秀的共产党也想借助国民党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于是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之下,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但由于实行党内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最终分裂的种子。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的保守派及新右派就占了上风,对共产党大肆清洗,导致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
以毕生心血追求民主共和的“国父”孙中山,他对美国的了解在当时无人可及。他亲手创建的中华民国及一系列制度无一不是基于对美国的认识。然而,他这个一生学习的榜样却一直让他不断失望;晚年,经过苦苦思索的孙中山,大彻大悟道:“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惟俄“殊可为我党师法”[14]。这位革命先驱者的美国观对中国近代史另一革命派陈独秀的美国观不能不说有着特别的影响。
纵观中国近代史,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失望同时又是充满希望的,思想界更与先秦战国时代不无相似之处。他们眼看大清王朝摇摇欲坠,既想“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一展自己的爱国之心,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而郁闷彷徨。
五四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启蒙和救亡,陈独秀这位“思想界的明星”高喊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带领大家从西方文明中寻找出路,而此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却恰好成为中国人的榜样,中华民国更是使美国式的民主政治观念深入人心。当时青年毛泽东就曾希望太平洋彼岸的两个国家实现联合,主张“联美抗日”,甚至还曾深受杜威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影响,亲身进行社会改良主义的实践[15]。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发生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并逐步认清了威尔逊政府的帝国主义本质。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的美国观足以代表当时这一代知识分子对美国的态度。毛泽东曾坦言“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最关键的时候,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毛泽东的美国观也经历了由“联美制日”到“地球上第一实业专制国”,华盛顿会议后放弃对美国的幻想[16]。对美国认识的逐步深化,最终导致他们转向俄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如果说巴黎和会前中国人对美国的期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华盛顿会议之后,美国就彻底远离了中国知识分子。1921年,陈独秀李大钊发起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就有了清晰的认识,称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所谓的“门户开放”其实就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协同侵略的局面。于是中共二大的纲领就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的口号,中国的革命也就步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其美国观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通过五四时期陈独秀的美国观,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及早期共产党人对美国的态度,这对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对美政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陈独秀一直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他的美国观也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考察五四时期陈独秀的美国观,实质就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文化观的演变,即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又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全盘西化”不合国情,然而拒之门外又显得过于愚昧保守,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中国如何往前走?除了吸取西方文明有益的一面,更要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东方文明重焕生机,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指日可待。
如今中美关系早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回顾革命前辈的美国观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美国观的发展演变,这对今后中国如何处理与亦敌亦友的资本主义大国的关系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1][9][14]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12][13]习贤德.孙中山与美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11]唐宝林.陈独秀全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7][8][10]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M].马建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7][15][16]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韦自露
K827
A
1009-4245(2017)02-0001-05
10.19499/j.cnki.45-1267/c.2017.02.001
李文光(1990—),男,河南平顶山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