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菊,张 莹*,桑秋凌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病理科,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内三科,吉林 长春130033)
*通讯作者
1800例超声引导下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分析
孙大菊1,张 莹1*,桑秋凌2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病理科,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内三科,吉林 长春130033)
颈部淋巴结肿大在临床比较常见,并成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很多,为明确病变的性质,临床上常采用组织病理活检和穿刺细胞学两种方法。有时鉴于患者身体状况、肿块的性质、大小及生长部位不能取病理活检,从而影响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穿刺细胞学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快速、费用低、创伤性小的优点,且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筛查,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目的,从而被临床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1-3]。现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颈部淋巴结穿刺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细胞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组织病理学结果,以探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诊断的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800例,其中男性972例,女性828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3.6岁。
1.2 方法
全面询问患者病史、身体健康状况及术前常规检查结果,确认无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及超声特征,选择穿刺部位及路径。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利多卡因皮下局部注射麻醉。在彩超引导下用22GPTC针进行穿刺,将吸出物推到玻片上,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封片,显微镜下观察。
2.1 180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见表1。2.2 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穿刺细胞学结果中的良性病变符合率99.6%(904/908),恶性病变符合率91.5%(76/892),总符合率95.6%(1720/1800),误诊率0.4%(4/908),漏诊率8.5%(76/892),见表2。
21世纪以来,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由于环境、空气及饮食的污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人们的防癌、查癌、治癌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伴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设备的逐渐先进化和精密化,一些微小病灶被发现,但由于病灶较小不能取组织病理明确诊断病变的性质。超声引导下穿刺细胞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兴起和运用的一项筛查恶性肿瘤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微小癌病例,此项检查能够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并能初步分型,评估治疗和预后,因此受到临床医生的一致好评。同时穿刺细胞学检查禁忌症少,费用低,诊断快,创伤小,不会对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因此被广大患者普遍接受。
表1 穿刺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
表2 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分析
本研究1800例病例中,良性病变符合率92.2%,恶性肿瘤符合率99.5%,总符合率95.6%;误诊率0.4%,漏诊率8.5%,与文献报道相似[4-6]。在本组资料跟踪调查分析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等不良事件,说明穿刺细胞学是一项灵敏性、特异性及安全性均较高的检查手段,尤其对确诊恶性肿瘤意义较大。
虽然此项检查技术有很多优点,但和组织病理学“金标准”相比,由于细胞局限看不到组织结构和缺少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等辅助诊断技术,对有些病例确诊仍有它的局限性,文献显示也允许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原因有以下几点[7-9]:①当肿瘤病变仅累及部分淋巴结或淋巴结的局部区域,有时穿刺不能取得有代表病变意义的准确细胞;②恶性肿瘤分化差,需要明确分型及来源,如淋巴瘤需要切除完整淋巴结做免疫组化才能确诊;③肿瘤生长快,坏死重,穿刺取的细胞少,容易漏诊;④结核处于干酪样坏死期,穿刺涂片看不见类上皮细胞,难以确诊;⑤涂片太厚,固定不良,染色过浅或过深;⑥穿刺取出液体没有经过离心沉淀,而是直接涂片导致有效细胞成分较少;⑦阅片不仔细,对细胞的诊断经验不足;⑧未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考虑。
笔者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认为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借助B超、CT或MR等手段定位进行,对于疑难病例反复、多点穿刺。细胞学医师最好有一定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基础,仔细认真阅片,及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结合临床资料全面诊断。作为临床医师应在细胞学诊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组织活检进一步印证,同时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资料,才能降低细胞学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穿刺细胞学是一项综合检查手段,需要穿刺操作者、细胞学工作者及临床医师的密切配合,必要时协同会诊,做出准确报告。这样穿刺细胞学检查在医学的道路上才能走的更加长远,也更为科学、可靠。
[1]汪宏梅.133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7):1377.
[2]余卫东.15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诊断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7):833.
[3]夏 娟,刘建平,罗启翅,等.282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7):527.
[4]孙亚军,肖 栩.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71.
[5]张玉文.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2011,6(7):814.
[6]黄作良,李小民.细针穿刺检查314例成人颈部淋巴结细胞病理学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934.
[7]徐运生,蔡 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3):3383.
[8]刘蕾蕾,陈 辉,李万春,等.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误诊原因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1):58.
[9]黄 菜,王 劲,曾 亮.细针吸取全身浅表肿块细胞学检查误诊病例细胞形态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5):62.
1007-4287(2017)05-0850-02
2016-09-18)